图书信息
2014-04-29
1.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杨海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16页)
作者:Langdon Winner(兰登。温纳)
出版社:TheMITPress;出版年:1978;页数:396pages
内容简介:本书是讨论技术与政治的一本经典之作。在书中,温纳探讨了技术在现代社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技术不仅仅参与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形态,同时也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温纳吸取了马克思、芒福德、艾吕尔、马尔库塞、阿伦特等思想家关于技术与工业的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技术系统如此巨大和复杂,与政治和人性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不仅利用技术实现我们的想象和欲求,同时技术也塑造和限定着我们会产生何种想象和欲求。作者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1973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他曾经在欧美多所大学任教,从1985年至今一直担任Rensselaer PolytechnicInstitute的讲座教授。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鲸与反应堆》、《技术与民主》。
2.Mathemat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数学》(牛津通识读本),刘熙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300页)
作者:TimothyGowers(蒂莫西·高尔斯)
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出版年:2002;页数:160pages
内容简介: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数学问题,多数人却又对之心存畏惧。在这本极为易读又充满趣味的小书中,剑桥大学数学教授、菲尔茨奖得主蒂莫西·高尔斯解释了高等数学与我们在中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些最为根本的、主要是哲学性的区别,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听起来带有悖论的概念,比如“无限”、“弯曲空间”、“虚数”等。从基本的观念,到哲学探究,再到与数学共同体相关的一般社会学问题,本书揭开了空间和数的神秘面纱之一角。
3.Infinity andPerspective(《无限与视角》,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370页)
作者:Karsten Harries(卡斯滕·哈里斯)
出版社:The MIT Press;出版年:2002;页数:392 pages
内容简介: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作者卡斯滕·哈里斯,1937年生于德国耶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
4.Meaning in the Mathematics(《数学的意义》,王文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21页)
主编:John Charlton Polkinghome(约翰·查尔顿·珀金霍恩)
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出版年:2011;页数:192pages
内容简介:数学到底是一种由行家施展身手来表演如何化解难题的高度复杂的智力游戏,还是数学家在探索数学实在这一独立领域过程中所带来的发现?为什么这个看似抽象的学科能够提供打开物理宇宙深层秘密的钥匙?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明显影响着我们对实在的形而上的思考。世界顶级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们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每一章后都有一篇由其他作者给出的对本章的简短评论。这些评论既让我们看到由此引发的进一步问题,又展现了这些发人深省的争论中的危机根源。《数学的意义》一书适合对数学与实在关系问题感兴趣的任何层次的读者阅读,它对数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非常有用,为他们研究这一迷人的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主编约翰·查尔顿·珀金霍恩博士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士和前院长。
5.Worldviews:An Introduction幻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第2版),李跃乾、张新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370页)
作者:RichardDeWitt(理查德·德威特)
出版社:Wiley-Blackwell;出版年:2010;页数:392 pages
内容简介:作为一本科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籍,《世界观》(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因为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阐述复杂深奥的概念的能力,这本著作的作者理查德·德威特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本著作的第二版进行了增补,但是仍然继续集中阐述关于世界观的基本概念问题——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思考和探索最新的科学发展尤其是相对论、量子理论、进化论对西方人的世界观的种种挑战。作者理查德·德威特是费尔菲尔德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除了科学历史哲学之外,他还对哲学思想、数学和哲学逻辑有兴趣。
6.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安维复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520页)
作者:JohnAndrew Schuster(约翰·A·舒斯特)
出版社:Depart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Studies,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出版年:1995;页数:230 pages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性质的著作。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本书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第一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问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7.LittlewoodsMiscellany(《Littlewood数学随笔集》,李培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50页)
作者:John E.Littlewood(J.E.李特尔伍德)
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年:1986;页数:212 pages
内容简介:《Littlewood数学随笔集》为著名数学家J.E.李特尔伍德数学随笔集,自1953年英文版出版以来,深受数学家以及公众的欢迎。书中包含了李特尔伍德对数学的观点,对一些天才数学家的另类的描写,另外也包括很多数学的和非数学的趣闻轶事,其中蕴含着李特尔伍德在科学与人文方面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经历。本书非常有趣,涉及面很广,如天马行空,让人看到了活的数学,体会数学家在做有创造性数学中的兴奋和激情。译者李培廉先生在翻译书稿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在译文中加入了大量的脚注,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丰富读者的知识。
8.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Medicine: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ill CreateBetter Health Care(《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张南、魏薇、何雨师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285页)
作者:Eric J.Topol(埃里克·托普)
出版社:Basic Book,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出版年:2013;页数:336 pages
内容简介:“创造性破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著名理论,当一个产业在革新之时,都需要大规模地淘汰旧的技术与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电器之于火器、汽车之于马车、个人计算机之于照排系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性破坏”,旧的体系完全不复存在,新的体系随之取代。这本书所谈的,就是一个即将被“创造性破坏”的产业,一个即将被颠覆的产业。iPhone、云计算、3D打印、基因测序、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物,将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对医学进行一次“创造性破坏”。在这超级融合之下,权力第一次交回到我们自己手中,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颠覆医疗。作者埃里克·托普是美国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家、学者,毕业于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
9.The Particle m the End of the Universe:How the Hunt for the Higgs Boson LeadsUs to the Edge of a New Worm(《寻找希格斯粒子》,向真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364页)
作者:Sean Carroll(肖恩·M·卡罗尔)
出版社:Plume;出版年:2013;页数:368 pages
内容简介:希格斯玻色子被视为自原子结构揭示以来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最大突破。它是理解“为什么存在质量”和“原子如何是可能的”等问题的关键。在人类投入了90亿美元,付出几十年的努力建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运行后,经过6000多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终于被发现了。《寻找希格斯粒子》对这一项目的缘起和进展都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是一个讲述有关人类如何在渴望理解宇宙的推动下做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的故事。书中不仅解释了希格斯玻色子的重要性,而且详细介绍了大型强子对撞机这一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机器。作者肖恩·卡罗尔博士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研究粒子物理、宇宙学和引力,是著名物理学博客群“宇宙方差”的创始人之一。
10.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蔡金栋/梁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364页)
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出版社:Vintage;出版年:1993;页数:240pages
内容简介:《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是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系统讲解了技术垄断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宗教、传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深刻地指出了技术的发展不受控制所带来的恶果:技术所创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它破坏了某些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波兹曼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运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明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运用文明、技术统治文明和技术垄断文明。在工具运用文明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明阶段,技术试图攻击和取代文明,但难以撼动;在技术垄断文明阶段,信息泛滥成灾,技术至上主义于无形中吞噬着传统世界观,从而实现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通过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帮助人驾驭技术;而在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难以驾驭、难以把握。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除本书外,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还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张卜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