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研究生课程建设
2014-04-29温武少佘楚玉李文军
温武少 佘楚玉 李文军
【摘要】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特色课程进行了创新性建设。课程设置围绕软件行业的特殊需求和知名跨国IT企业合作,开设了面向行业的软件工程课程。课程的建设和推广获得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学生和相关教师的欢迎。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特色课程 IT前沿技术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发布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以上领域已经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课程系列”的建设已经展开。其中“SOA原理与实践”课程获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工程与实践”课程获2011年度“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Web 2.0程序设计”课程获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们在软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视。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
软件学院研究生课程设计必须遵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也要紧跟技术的发展,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从而培养出掌握最新技术的软件高级人才。为了培养一流的软件人才,软件学院在招生、入学考试、课程教学、实训和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必须进一步提高,促进先进的专业软件人才培养。在招生、入学考试环节,必须考察学生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重视学生对IT前沿技术发展的了解和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培养过程和学位论文指导环节,必须围绕IT前沿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与著名的IT企业合作,开展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帮助学生与世界IT前沿技术同步发展。围绕行业发展和需求的特点,和行业代表企业或机构合作,开设一系列与行业紧密相關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行业软件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为相关行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为此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展开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采用了“以著名IT企业为先进技术支持,以IT行业代表为典型行业驱动”的发展模式;拓展与境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向境内高校的示范与辐射的建设模式。在行业合作中,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面向特色行业,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针对行业应用需求,依托软件教育研究成果和与著名IT企业良好合作研究关系,将先进技术引入相关行业,提升行业应用技术水平。构建一个适合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良好培养环境,软件学院采用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1.以著名IT企业先进技术为支持,共建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
依托著名IT企业(特别是这些IT企业所专长的,具有前瞻性的IT技术),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提供先进IT技术的训练和支持。我们与Google、IBM、Cisco、EMC、Intel, Microsoft等企业合作,开设了一批“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软件学院和这些企业在课程建设、授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在这些合作中,软件学院、参与企业、学生和社会获得了共同受益:软件学院提升了学院的学科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参与企业成功地推广了相关的技术,可以把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广到毕业生的单位和行业中去;学生得到了最新和最先进的IT技术训练,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中很快发挥骨干作用;对整个社会而言,课程提高了毕业生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技术和知识推广,提高了其他院校的软件学院办学水平。近来,软件学院总结以上办学经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学路径,实现了从单纯“进口”到“进出口”的转型:即著名IT企业出资,学院建设课程,院、企共同授课,总结成功的办学经验,输出、辐射国内外其他高校(如通过海南软件学院师资硕士班,软件学院成功地推广了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的建设经验和相关成果)。
2.以电信、电子政务等行业代表为典型行业驱动,建设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
软件学院研究生必须在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个或多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加大了与电信、电子政务等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或机构合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引进行业经验与行业问题;探索建立“面向行业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共建“行业问题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的有效途径,开设面向行业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并建设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通过这系列措施,毕业生能立刻成为相关行业的IT领军人才。
(二)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1.建设行业系列课程并将其与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将产、学、研结合的思路贯穿整个专业学位培养全过程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特色行业结合,了解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引入代表性的行业实际需求,建设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系列专业课程。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利用行业系列专业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和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到行业核心,进行技术开发工作,提高学生的行业应用和创新能力。
2.优化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管理方式,积极探索“行业专业知识学习”、“深度实习”和“贯通制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普遍缺乏行业专业知识及学制所限,他们的实习普遍存在时间短,行业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所以无法深入到企业核心技术,解决核心问题。软件学院通过提供系列的行业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对将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准备。学生通过深度实习,获得良好的行业专业知识。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在企业实习导师的指导下,快速把握企业核心技术的基本思想。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研发,深入了解企业核心技术,解决企业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从而将学生实践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利用开展的IT 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系列专业课程,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课程建设模式创新
针对软件产业的特点、优化硕士專业学位的课程建设,成功设计了面向行业的系列专业课程和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学院修订了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并针对行业专业特点,组织撰写了新的教学大纲。针对全日制学生与在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培养的教学措施,推进培养方案优化与特色课程建设。
1)全日制学生侧重“工程技术”。针对全日制类别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注重在工程技术和行业专业知识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创新。引入先进行业技术,设置系列行业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在职学生侧重“工程管理”与“IT前沿技术”。针对在职学生,着重IT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课程设计与实践。同时引进相应的前沿技术,增进学生视野,更好掌握最新技术动态。
2.探索面向行业的高水平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挑战。 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行业特色专业知识和研究生实践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从学校老师那里获得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行业资源,提取实际问题,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与突破。在毕业设计和实践中, 采用双导师、深度实习等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落在实处。通过和行业典型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在企业进行深度实习,深入了解并开发企业内部核心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成硕士论文。同时,企业针对我院实习生,提供实际案例,安排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工作;配备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并完成论文。
三、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成果和经验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已与Google、IBM、Cisco、EMC、Intel等企业开展了良好合作。已完成了多个合作实验室建设,包括:(1)与思科(Cisco)公司共建“数字媒体工程中心”和“统一通信”实验室。利用此资源,以数字媒体制作、视频监控、游戏动漫、等行业问题作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口,构建学生研究项目和实训中心;(2)与谷歌(Google)公司共建“移动平台开发技术实验室”,研究安卓系统,作为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支撑相关课程的研发基地;(3)联合中山大学东校区实验中心与EMC公司共建“EMC存储实验室”,进行下一代网络存储、云计算方面进行研究;(4)联合中山大学东校区实验中心与英特尔(Intel)公司,共建“多核实验室”,作为并发处理、网格计算方面的研究;(5)与思科(Cisco)公司共建 “统一通信”实验室。利用此资源,在通信、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和技术训练。
利用以上共建实验室,学院已成功开设了一系列的IT前沿技术课程,如“多核程序设计(与Intel共建)”、“服务计算(与IBM共建)”、“数据存储技术基础(与EMC共建)”、“统一通信(與Cisco共建”、“Web 2.0程序设计(与 Google共建)”、“手机平台应用开发(与 Apple和Google共建)”、“云计算应用开发(与 Google共建)”、“商务智能(与 IBM共建)”等。
软件学院以共建实验室和IT前沿技术课程为基础,积极拓展和各行业的代表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进了与广东省电信科学研究院(作为电信行业的代表,主攻通信软件、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技术)、广州三星通信研究院(主攻移动终端系统和软件等技术)、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电子政务行业的代表,主攻信息基础架构、信息安全、数字媒体工程等技术)、中山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主攻生物反馈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与汉办基地(文化传播行业的代表,主攻文化体验技术、教育信息化)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成立了相关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例如,学院已经与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联合建设“面向通信行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面向通信行业,深度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参与行业核心开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广州三星通信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重点拓展移动通信领域和嵌入式软件方面研究和开发工作。
以上这些与行业代表企业及单位的深度合作为我们开设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软件学院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计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1和2012届毕业生在相关行业领军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的比例大大提高,就业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研究生毕业就业单位包括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UT斯达康、中兴通讯、华为等;计算机行业领先企业:IBM、百度、微软等;IT服务领先企业:百度、腾讯、淘宝、深圳证券交易所、网易、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电网等。
参考文献:
[1]刘宁宁. 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科技信息,2010(4): 34-34.
[2]丁箐,李曦,姜明,等.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3): 172-174.
[3]刘曦葳. 惠普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惠普软件学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9): 92-92.
[4]方红光,干红华,邵延洁.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9(28): 77-78.
[5]明仲, 肖志娇.软件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 (23):73-76.
[6]王克亮, 张继红,宋文玲,等.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6): 189-189.
[7]傅延勋, 徐铜文.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 2007(1): 39-41.
[8]汪琨, 邱乐泉.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J].高教与经济,2007(3): 18-19.
作者简介:
温武少(1969-),男, 广东普宁人,博士,中山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佘楚玉, 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
李文军,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