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与“机”

2014-04-29董伟武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市场化全球化

董伟武

[摘 要]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它塑造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清醒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所遭遇的各种机会与威胁,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继续深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危”;“机”;SWOT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30 — 0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①历经了建国初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49-1955)、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56-1966)、“文化大革命”中的民族高等教育(1966-1976)、拨乱反正与恢复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77-1985)、改革与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85-199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92-200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2003-2012)等诸多阶段。尽管饱受“文革”十年的严重冲击,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提高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特殊贡献,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1〕,此言不虚。然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本文使用SWOT模型对其加以具体分析,以唤起人们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一、全球化带来的“危”与“机”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预见到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历史走到今天,一个铁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带动的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逐步展开,并荡涤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巨大冲击,从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

(一) 优势分析(见表1)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3〕,并“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4〕,是中国人民应对全球化所做出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一长期基本国策,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依靠改革,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冲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与机制的各种束缚,建立健全适合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极大地增强自身活力。依靠开放,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包容性,广泛吸收国外民族高等教育先进的理念、方法与模式,壮大自身的肌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吸引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加之国家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优惠政策大量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保障,以及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等,共同构筑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优势。

(二)劣势分析(见表1)

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拥有上述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劣势。第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不能很好适应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现有的民族高等教育理念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更新,但总体上仍然没有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5〕第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亟待完善。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仍是“塔状”的垂直管理结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层层审批制,严重阻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健康发展。“传统高度集中的校(院)——系——室垂直管理体制在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方面,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尤其不适合组织跨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联合项目攻关。”〔6〕第三,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机制老化。机制老化,造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运行不畅,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方法滞后。“填鸭式”、“灌输式”、“监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功能实现与作用发挥。第五,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相当缺乏。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大多地处西部地区,欠发达甚至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导致优质师资大量流失,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造成巨大硬伤。第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地区的、民族的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造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现有水平依然偏低。第七,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张力不足。历史上,僵化的单一的体制塑造了我们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鲜明“刚性”,表现为张力欠缺。“原有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使高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7〕这种情况严重阻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三)机会分析(见表1)

全球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物理介体激发起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出现“鲶鱼现象”,获得“苍鹰啄喙”式的重生。第一,全球化迫使民族高等教育为了发展必须在不断改革中谋求进步。这一外部强大压力,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集合起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其快速发展。第二,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把握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般”,对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通过对外学习与交流,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把握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性机遇。第三,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国外民族高等教育,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民族土壤、制度土壤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态,是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丰富思想源泉。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资源为我所用。第四,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国外先进的民族高等教育经验,是国外民族高等教育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资源。全球化给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的发展机会。第五,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获取所需的国外先进教育方法。国外先进的民族高等教育方法,是国外民族高等教育长期实践形成的又一宝贵资源,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完善方法体系。第六,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招揽国外优秀教育人才。全球化引发了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人才争夺战,对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大力招揽国外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符合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要求。

(四)威胁分析(见表1)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也“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资源方面的竞争”〔9〕。应对得当,它能够大大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失当,它也能够严重阻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引而不化,能够导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下降。全球化使我们有机会开辟引入国外教育资源的更多渠道,但是,盲目引进、不当引进、追风引进、食而不化、消化不良等,不仅会造成本国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严重危害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全球化可能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稀释影响。全球化夹带着各种不同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资源,必将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各自不同的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固有特色的保持必将造成极大威胁。第三,国外各种意识形态乘隙渗透。全球化使西方发达国家有机会借助强势的经济科技力量向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兜售他们的意识形态,这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威胁。第四,民族文化传承可能被边缘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全球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比较与民族文化优胜劣汰。我国民族文化必将在这一进程中重新接受检验,从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第五,民族高等教育性质发生动摇。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性质有可能在西方意识形态袭扰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动摇。西方意识形态,“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的,都是错误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绝不能让它们泛滥起来。”〔10〕

二、市场化带来的“危”与“机”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11〕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既定方向。其中,市场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已广泛影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市场化,既可以看作一种作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外部力量,也可以被视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市场化过程。无论如何,市场化的影响,是一个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生动现实。在市场化过程中,我们民族高等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

(一)优势分析(见表2)

应对市场化,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通过几十年来的自身改革已经积累了一些优势条件。第一,我国民族高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某些高等可以试行以学生缴费、社会集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学模式。”〔12〕这些条件给予我国民族高校自主利用自身各种资源参与市场化进程提供了先决条件,便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适应能力。第二,我国民族高校拥有一整套民主的现代管理制度。譬如职代会制度、工会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我国民族高校建立健全类似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民族高等教育运行体制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传统的产学研一体化也积累了大量经验。第三,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是服务社会。这一职责客观上要求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经济,并为之服务。这一点从合法性上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提供了依据。第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实行依法治校政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法治化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谋而合。这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连接点。

(二)劣势分析(见表2)

在应对市场化过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暴露出诸多自身劣势。第一,强势的行政化管理严重削弱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缺失,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市场面前失去了所需的应变能力,其脚步显得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第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融资规模受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制约,发展受限。民族地区大多是欠发达或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给予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比较有限的空间,限制了其市场化的程度。第三,学术权力缺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需要通过“服务社会”来同市场“共舞”,但是,强势的行政权力导致学术权力严重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能力。正如列宁所言,“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官僚制度的祸害主要表现在以官僚式的训练来代替对人的(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这种训练还不断地压制人的个性与尊严。”〔13〕第四,管理经验不足。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以国家办学为主的体制,导致长期没能认真回应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在市场化管理方面经验相当缺乏。

(三)机会分析(见表2)

市场化,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既定方向,而且也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14〕第一,市场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争取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广泛筹集各种社会资源,是国外高校发展的有效模式。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理应采用这一发展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做法——有困难找政府。第二,市场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争取大量国际资本融入。开放的市场化,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允许国外资本参与经营,可以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等多样化方式。这一条件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快了其国际化进程。第三,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关乎国家的整体战略与核心利益,关乎民族地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第四,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市场对话并适应市场。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逐步练好“水性”,在冲浪搏击中越战越强。

(四)威胁分析(见表2)

当然,在这场市场化冲浪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会遭遇诸多威胁。第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可能被国际资本操纵。在那些国际资本控股的民族高等教育中,国际势力有可能操纵高校为他们服务,甚至成为反华据点。第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可能被社会资本异化。在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资本以参股、捐赠、捐助等多种形式进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可能被拥有这些社会资本的主体意志所异化,从而违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本意。第三,市场化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逐步趋同化。受市场诱导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强迫性机制的影响,我国民族高校既存在“趋同”于普通高校,也存在体系内“趋同”的现象,这制约了我国民族高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建设和提升。第四,市场化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逐步工具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整个社会向市场化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造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泛工具化”,导致我国民族高校出现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倾向。

三、大众化带来的“危”与“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业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3856345人,其中民族高等教育也在逐年同步增加。“民族化和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15〕因为群众既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又是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结果,又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危”与“机”。

(一)优势分析(见表3)

实现大众化,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拥有诸多现实条件。第一,拥有可观的民族师资。就现有的民族师资力量,尽管在质量上亟待提高,但在数量上基本上能够应付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第二,大多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大多开办在民族群众聚集地区,这有利于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开展实践教学与特色研究,有利于降低高等教育整体社会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拥有所需的基本设施。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建设,已经拥有大众化发展所需的基本设施条件。第四,拥有所需的各类经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办学实践,已经积累了比较适合中国民族特色、比较适合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与发展经验。第五,拥有基本符合大众化发展所需的各项制度。通过长期的制度探索与创新,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整套大众化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

(二)劣势分析(见表3)

步入大众化,对我国整个民族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均是一个严峻考验,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民族高等教育固有的各种弊端。第一,陈旧观念的束缚。传统的民族高等教育观念,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观念有碍于市场经济时代大众化人才模式的培养需求。第二,现有大学制度的障碍。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偏于僵化,各种制度与评价体系不完全适合大众化下民族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从而阻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第三,教学与管理能力不足。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遭遇大众化的扩张,原有的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明显不足。这一劣势需要在大众化进程中逐步提升,以满足其客观需要。

(三)机会分析(见表3)

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获得高等教育的良好机会,也给予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带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第一,国家与社会更加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16〕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样牵动着国家与社会的众多神经,必将引起国家与社会更加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而为民族高等教育赢得足够多的社会资源,为其深化改革,完善民族高等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大学功能与价值更加凸显。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民族高校拥有了更大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力,进而充分彰显其自身功能与价值,赢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第三,能够更好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大众化,为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现实渠道,有利于民族高等教育实施多元化融资办学。第四,有利于社会大众参与大学塑造。“我不赞成个别同志的意见……认为民族化、大众化是降低艺术。我认为,要到民众中去了解民众,了解民众究竟需要什么,才能使中国的文艺成为民族的文艺。如果只是模仿欧美,是不会有重大成绩的。”〔17〕与文艺相比,民族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参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更好地塑造大众化的民族高等教育。

(四)威胁分析(见表3)

在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大众化也给其带来了不少威胁。第一,冲击大学精神的坚守与弘扬。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众化,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民族高等教育新的价值选择。这必然对原有的大学精神形成严重冲击,从而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我们心中曾经认同的大学特质。第二,大学办学质量难以保障。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降低入学标准、考核标准与毕业标准,使其难以坚守原来的办学质量,影响民族高等教育的良好信誉。第三,各类问题考验大学管理水平。我国现在的民族高校就像一个“小社会”,需要解决自身的教学问题、学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周边环境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考验着民族高校的管理水平。第四,大学的社会吸引力面临下降。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办学质量下降、管理不尽人意等问题,其社会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

由上分析可见,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给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危”与“机”,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复杂化的基本态势,优势与劣势互见,机会与威胁并存,决定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假使比较正确地顺应了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合理地处理了它们带来的“危”与“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就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假使错误地对待了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失当地处理了它们带来的“危”与“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清醒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所遭遇的各种机会与威胁,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继续深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参 考 文 献〕

〔1〕〔1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9.37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371.

〔5〕〔6〕〔7〕 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7-138,140,139.

〔8〕〔9〕〔10〕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9,159-160,23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3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40.

〔13〕 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16〕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17〕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1.〔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大众化市场化全球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新旧全球化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全球化陷阱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