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014-04-29周静
周静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为了表现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
例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规律、节奏的转动。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孩子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节奏源于生活中的声音,从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在大自然中寻找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风声,雨声……我们可以充分地將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知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叫声当中的节奏并不太了解。这时我们就要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模仿小动物的走路姿势和走路的快慢以及叫声的快慢,这样就便于学生了解认知节奏的含义。在认知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声势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课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总之,律动与节奏训练是动态的课堂表现形式,学生是动态的群体,音乐流动,学生运动,动态的音乐协调着学生身体的动,身体的动又影响着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使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对乐感的理解及体验。
节奏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还可以与语文结合,也就是上述提到的让孩子说一段话,或者是读一篇课文,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的快慢,感受节奏的同时也练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尝到科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双岗镇小学校)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