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故事

2014-04-29左志坚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报业舆论上海

左志坚

2013年的纸媒是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且不说广告销售额的大幅度下滑,单是媒体精英接二连三的出走,已经颇让人感喟不已。因此,当上海报业集团举起整合大旗时,业界就充满着期待。

果然,大动作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上海《新闻晚报》的关张,撼动了行业的人心。其实这是意料之中。早在上海报业集团合并之初,这就是应有之义,原先上海报业三巨头解放、新民、文汇将会分流这些员工。更富有想象空间的,则是“一个亿做新媒体”的消息。上海报业的一进一退,意味着政府部门重大改革举措。必须说,这是上海媒体当局的大手笔。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变革的前景呢?

这就得先说一下这轮变革的背景。2013上半年,上海宣传部门对本地报纸收入下滑幅度即表震惊,这大概也是后来报业集团雷霆整合的一个由头,尤其亏损的报纸,显然要及时止损,避免财务上的包袱。另一个微妙的因素,则与舆论引导有关。2013年上海发生过几起重大新闻,比如黄浦江死猪事件,按说上海的责任有限,应对也颇及时,但因为你是上海,所以必须承担更挑剔的目光,在舆论上颇为被动。还有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上海的应对速度绝对是一流的,但这种事情处理再快,也没有人会去表扬。

在全国性的舆论引导上,上海确实是位居下风。因为上海媒体的监管相对较严,长期以来,上海缺乏全国叫得响的媒体和媒体人。最近几年,《东方早报》和部分电视娱乐节目倒是风生水起,名声在外,可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削弱了这一进步效应。总而言之,上海缺乏与之政经实力相对称的媒体软实力。所以,上海大搞新媒体的举动,可算是“跨越式发展”,这对传统媒体影响力偏弱的上海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布局。但问题的关键是,新媒体,怎么搞?且不说各地并无现成经验,单论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现在,小道消息已经说得有板有眼,上海媒体新势力《东方早报》,将扮演很关键的角色,东早的记者不少将转岗进入新媒体项目。除了上海报业集团自有资金之外,宣传部每年也会拨出不菲的资金(数千万),还有投资大鳄会掺和一脚。另外据悉,上海方面也与百度签署了合作协议,大约一些上海的优质新闻,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排在比较前面。必须说,领导对新媒体还是做了一些研究的。看起来,有钱又有流量,其事可为。

问题在于,这100来号人每年的开销不会少,更不必说每年的运营费用,谁都知道原创很费钱。当笔者追问上海资深媒体人士们,商业模式何在时,大家似乎都没想清楚。一种说法是,只要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盈利能力也没那么重要。

其实,要提升上海报业的地位,也未必就需要转型。上海更值得关注的动作是,给胡舒立团队一个刊号,将财新纳入了监管范围。财新一则市委书记韩正的专访,访与谈俱佳,预示着双方已经开始了甜蜜的合作。

如此看来,上海的媒体软实力,在新媒体和高端报业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只不过,这与所谓的“报业转型”,貌似关系不大,而更像是提升了“执政能力”。所以,说到底,这算是谁的转型呢?

猜你喜欢

报业舆论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