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病根”,从“反例”中学得“正例”

2014-04-29陈表清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1期
关键词:病根错例定势

陈表清

学生在解题进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有经验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就会发现,对同一种知识或技能,错解的形式却有惊人的相似。往往自己的学生有,别的学生也有,今年存在,明年仍会出现,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尽管他们并没有相互抄袭,产生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却如出一辙!

这种奇特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同学的错例集中起来,经过深入的剖析,就会发现在同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这说明,典型错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解题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小学生数学解题中的一些错误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小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成因透析

1.心理方面的原因

(1)感知笼统,情绪急躁

部分小学生求成心切,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容易忽略部分和细节。理解应用题题意时往往一晃而过,仅看一次,不肯多看、多读,只获得信息的整体印象,而忽略题意中的个别字词。如:把“少多少米”看成“多少米”,把“可以多用几天”看成“可以用几天”,把“156”看成“165”,以及把“+”看成“×”等等。小学生意志力薄弱,易情绪化,面对诸如“1731.2÷5.41”“3.14×17.6”等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容易出错,特别在是紧张的考试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2)思维不灵活

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需学生从题目数字特点充分挖掘信息,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如:简算“68×99+68”“256×256/257”,由于这两道题与原乘法分配律基本形式的结构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的思维始终定格在“乘加乘”模式中,根本想不到把“68”看成“68×1”,把“256”拆分成“257-1”以致无从下手,导致出现解题障碍。

(3)错误性联想

小学生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的信息的强弱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往往受题目某些数据特点和某些运算符号等强信息的暗示,联想不当,引起计算错误。例如,计算“145×6÷145×6”,学生受除号两边145×6的外在因素的干扰,忽视了运算顺序这个关键信息,马上就得出等于1的结果。又如,73+27×4=100×4=400,274-25+75=274-100=174,126÷4×25=126÷(4×25)=126÷100=1.26,等等。这些计算错误都是受数据特点的影响,学生习惯性地使用“凑整”的解题方法,导致运算出错。

(4)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并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思维定势可以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学生采用最简捷的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思维定势却容易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上的选择不当乃至错误。

2.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

(1)表面上相近、相似,实质并不相同的知识或技能

人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作基础,

如果新知识与原有的某些知识要素联系紧密,初学阶段又未能透彻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别,于是混淆现象便产生了!

比如,在做整数加减法时,总是“末位对齐”,待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因未能正确理解“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特征,而常常将应该是“小数点对齐”,错解为“末位对齐”,待学到小数乘法时,处理积的小数点,又受到小数加减法对小数点处理方法的影响,仍是小数点对齐,便再次解错了。

(2)概念理解不透,规律未能掌握

概念和规律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本元素,也是必须牢固掌握的最基础知识。数学中的概念,包括各种名词、术语、意义、定义等等;而规律则包括各种公式、定律、性质、法则和解题方法等等。规律,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们是判断的依据,推理的基础,也是思考的前提和深化学习的桥梁。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熟练地掌握了,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造成错解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概念理解片面;规律没有掌握。

如:40-25÷5=15÷5=3

此题计算的法则和运算的结果,在各个单项中并无错误,然而却因混合运算顺序不符合规则,便前功尽弃了。

又如,有的同学计算“4218÷6=73”,则是因为对除法中的“不够商1就商0”的法则没有掌握的缘故。

也有一些同学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他的运算过程完全正确,只是最后因为对单位名称没有准确地理解,该用“面积单位”却用了“长度单位”,该用“高级单位”却用了“低级单位”,以致有:“一块木板的面积为1.8米”“妈妈体重52克”等等可笑的答案。

因为概念不清、法则不熟而造成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在整个错解中占的比例也最高。

以上只是解题过程中学生发生解题错误的部分因素。实际上,错解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

二、纠正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教学对策

1.在练习中,加强变式训练

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中,除了提供正确的标准材料,还应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让学生去感知、比较、领悟。这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法则等的理解变得更精确、更本质。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40÷8=(40×2)÷(8÷2)( )

②160÷80=(160÷4)÷(80×4)( )

③540÷90=(540×100)÷(90×10)( )

这些变式可以使学生对该内容的认知更加完善,更深刻地理解规则。

2.重视对错误案例的整理和分析

教师在学生作业批改中,可以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分类记录,统计比例,发现共性并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对概念模糊、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再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例如,选择题“0.87÷0.13=6……( )”的三个选项为A.0.09

B.0.9 C.9,大部分学生选择“C”。余数判断出错,这是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题时的典型错误。对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正误,再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余数是几”。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判断错误的方法:①余数9比除数0.13大;②余数9比被除数0.87大;③0.13×6+9≠0.87。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了正确的余数0.09。这样,教师从学生的习题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升学都非常重要。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养成如下良好习惯:(1)规范书写的习惯;(2)检查估算的习惯;(3)勤学好问的習惯;(4)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例是教学的巨大财

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错例”资源,冷静、科学地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从引导点拨的角度出发,努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探寻“病根”,从“反例”中学得“正例”;要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得学生理解更深刻、更灵活,这样才能将学生出现错误的几率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拿口中心小学)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病根错例定势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一秋三分寒 病根最难缠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缺乏技术沉淀成病根
病根在这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