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与奈良三彩的比较研究
2014-04-29李彭康平川
李彭 康平川
摘要
大约在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大唐文化传入日本,日本开始仿造唐三彩,称为奈良三彩。本文将围绕唐三彩与奈良三彩的比较研究这一主题,首先采用分类和归纳的方法,对庞杂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用分析与比较等有效手段,对唐三彩和奈良三彩的异同点进行概述。
关键词
唐三彩奈良三彩比较影响
一、唐三彩的创烧与远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空前发展的时代,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百花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制品,它以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色泽、生动逼真的造型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三彩的生产烧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刻花、印花、划花、堆塑等技法进行装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其制作工艺十分繁复。通过对现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及作坊的考察研究,初步总结推断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原料采集、制胎工艺、烧制工艺、施釉工艺与开相工艺。
唐三彩大体可分为俑类、器皿类、建筑用品等,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唐三彩分类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文献从作用的角度,将其分为器物类和俑像类,器物类包括水器、酒器、饮食器、文具以及建筑模型等,式样新颖,色彩绚丽;俑像类从妇女、文官、武士伎乐、牵马俑、胡俑、天王等等,于细微处描摹俑像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李知宴将其分为四类,即生活用具、模型类、人物形象类、动物形象类。台湾的谢明良先生也将唐三彩大体划分为四类,即俑类、模型类、器皿类、建筑用品类。日本学者佐藤雅彦将唐三彩分为两类,及俑类和器皿类。而对于唐三彩的分类本人更倾向于刘谦功的划分,“从题材来看,唐三彩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即人物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唐三彩塑造的形象造型生动,形式多样,品种繁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它同中国丝绸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的输出品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陶瓷外交”,在中国与日本乃至与世界的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颗璀璨的明珠对当时的世界震动很大,生产唐三彩的技术随之通过各种方式很快就传出了海外。唐三彩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均有发现,据资料表明,其踪迹几乎遍布欧、亚、非各大洲,特别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和海上交通线附近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深受唐三彩的影响,日本也成功地烧制了各种三彩,称之为“奈良三彩”。唐三彩的输出正史几无记录,但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出土的陶器本身填补了这页史书的空白。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庞大的唐三彩家族,锁定了它的源头。唐三彩的横空出世,雄辩地向世人宣告,这是中华民族与四大发明一样对全人类的又一项伟大贡献,其艺术价值也值得世代传承。
二、奈良三彩的烧造背景及烧造特点
奈良三彩是指日本在奈良时代(710—793)因模仿中国唐三彩的生产工艺和彩釉等装饰工艺而生产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品种,由日本著名陶瓷研究者小山富士夫命名。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多彩铅釉陶的诞生。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文化传入了日本,奈良文化是直接吸收中国唐代文化的精粹而繁荣。随着大量的唐三彩制品作为贵重礼品、珍奇陶瓷和贸易商品被输送到海外,深得许多国家、地区人们的喜爱,并迅速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宗教、手工业、建筑业及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了当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陶瓷文化对日本的陶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于是,日本在中国唐三彩的影响下开始仿造唐三彩,称为奈良三彩。此前日本的本土陶器——须惠器已有千年的生产历史,直至9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初期,一些须惠器的表面才出现薄釉,日本人称其为自然釉。这种自然釉起初是使用草木灰偶然落在器表而产生的,这也是日本早期的釉陶之一。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人工釉陶器。其中有的是绿、褐、白三彩,有的是绿、白二彩,也有单独使用绿釉、褐釉和白釉的。这种由绿、褐、白组成的釉彩陶器,也渗透了日本陶瓷手工业者浓厚的审美意识。
和唐三彩以安史之乱为分界急剧衰落一样,奈良三彩虽然在奈良时代盛行,但于九世纪的平安时代初期时就不可思议地衰亡下去了。
三、唐三彩对奈良三彩的影响
当人们谈到奈良三彩的时候,常认为奈良三彩是唐三彩的照搬照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唐三彩的强烈影响,而忽略了日本人民在吸收唐文化的过程中的改造和创新,只重视唐三彩与奈良三彩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两种三彩的不同之处。虽然奈良三彩是仿唐三彩而制成,不仅在造型上与唐三彩极为相似,而且其鲜艳流淌的釉面、光灿美丽的色调也都十分接近唐三彩器物,但是,日本工匠们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础上也注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渗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唐三彩的形与色等方面加以选择和改造而制成带有日本味道的奈良三彩的。
1、使用功能与造型的比较
盛唐之时,唐三彩主要是用作殉葬的明器,这是历来的中日研究者们一致的认识。从唐三彩材料的化学性质来看,它作为盛装液体的容器,也具有比较大的实用性。李知宴对于唐三彩的使用用途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唐三彩是高级艺术品,它除了作为生活用品之外,更主要的是用作陪葬品的。”因此,唐三彩的用途较为广泛,既有明器,也有数量众多的生活用具,因此器型种类繁多,造型较为复杂。不仅有器皿类、俑类、玩具类,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构件等。
奈良三彩则不同。正仓院所藏的三彩除一件三彩塔和三彩鼓胴外,基本都是器皿类。其使用功能一般被认为是东大寺进行佛教仪式时使用的礼器,它们多供举行祭祀、佛事之用。由于奈良三彩使用功能的单一性,限制了其造型的多样化。奈良出土的奈良三彩器物种类,主要有钵、碗、盘、瓶、盅、壶、杯、罐、碟等。此外,遣唐僧对唐三彩特别感兴趣,因此奈良三彩还作为藏骨器、砖、瓦来使用。
2、胎质及化妆土的比较
唐三彩的胎质有两种,一种色泽呈淡红色,质地有粗有细;另一种胎土的含铁量较低,质地细腻光亮,色泽多呈白色。至于奈良三彩的胎质,以正仓院三彩的胎质为例,其胎土的含铁量较高,质地中不仅夹杂许多小砂砾,较为粗糙,且大多都是用氧化焰烧成的,色泽呈红蛋壳色。也有一些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其色泽呈灰白色。
唐三彩器一般在施釉之前,普遍先在器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也称“护胎釉”。 而这种白色化妆土在奈良三彩包括正仓院三彩的身上是看不到的。这说明它对于胎体表面的色泽和质感要求不高。奈良三彩中大多使用色泽浓厚的绿釉,现在看来,也有可能是为了掩盖坯体表面泛红这一不足。
3、色釉装饰的比较
唐三彩使用的釉色非常丰富,并不局限于黄、绿、褐三种,还有蓝色、白色、黑色、浅黄和茄紫等色,它以黄褐色为主色调,彰显了豪华灿烂的唐代贵族文化,明亮华丽没有丝毫的阴暗感。奈良三彩多以白色、绿色为主色调,从绚丽中回归清静,渗透了日本人内在的一种宗教情怀。
唐三彩在施釉时,为了不让器底、圈足部分的釉与杂物粘连造成次品或废品,所以常常不给器底和圈足部分施釉,使器物的底部露胎。通常,我们将这种施釉法叫做“施半身釉法”。此外,由于唐三彩器物上面部分的釉层较厚,烧成的过程中器物下部经常会出现色釉向下流淌的效果。而奈良三彩采用的却是“施全身釉法”,且上下部分的釉层厚度基本相同,所以从已出土的奈良三彩器来看,并不存在唐三彩那样露胎和淌釉的现象。
4、釉料的选用的比较
唐三彩所使用的釉料,一般都经过了精选和加工,所以成份比较细、比较纯,所得的釉料色泽透明感较强。而奈良三彩釉料的成份相对来说就比较粗、比较杂,尤其以氧化铜最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它的釉料色泽就较浑浊,缺少透明感。
5、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的比较
由于唐三彩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因而其成型方式也较为多样,其中器皿类品种除了手工拉坯成型外,还有模印、粘结等成型手段,且其拉坯成型的方向为逆时针,俑类等品种主要采用雕塑法成型。唐三彩的装饰技法也富于变化,普遍采用了堆塑、捏塑、刻花、印花、贴花、划花等技法。印花多饰于模印手制的器类,贴花多饰于轮制圆形的器物上。贴花是先将纹样雕塑成型再贴于器壁的装饰部位,纹饰突起,有浅浮雕的效果。而奈良三彩器皿类品种几乎全部都是手工拉坯成型,由于生产制作的陶工不同,所以拉坯成型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日本陶工习惯以顺时针方向来进行操作。奈良三彩器物的表面装饰较为简单,几乎没有像唐三彩那样复杂的贴花、印花、堆塑等装饰技法,只有简单的阴刻或弦纹装饰。
6、纹饰图案的比较
唐三彩的纹饰丰富多彩,其中纹饰主要有柿蒂纹、蔓草纹、联珠纹、花草纹、阴刻纹、珍珠纹、飞雁纹、凤凰纹、荷叶纹、莲花纹、竖条纹、菱形纹、宝相花纹等,有些器物的纹饰还带有中亚特色。而日本奈良三彩的纹饰,比较单调。其色釉图案构成常见的纹饰基本分为两类,有黄、绿、白或者白、褐、绿相配的网状带斑点纹和绿、白相间的“W”或“M”纹。其中“W”或“M”纹在唐三彩器皿中也有运用,但纹样笔触较为整洁规整;网状纹在唐三彩中并不常见。
7、烧成工艺的比较
唐三彩绝大部分是通过两次焙烧。在未施釉以前,首先要经过一次素烧,然后再进行第二次釉烧,但也有少数小件俑类或小件生活器皿没有经过素烧阶段,直接在胎体上施釉进行一次烧制。而通过对胎釉的细致观察,奈良三彩几乎没有一件是一次烧成的,在釉烧之前,都必须进行第一次素烧,而且素烧的温度要高于釉烧温度50-100℃。
四、结论
1、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陶瓷的精华,不但造型生动、而且色泽鲜艳。其主要工艺流程与技法包括原料采集、制胎工艺、烧制工艺、施釉工艺以及开相工艺。在我国悠久的陶瓷艺苑里,唐三彩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2、唐三彩与奈良三彩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唐三彩的外销。奈良王朝通过派遣留学生、遣唐使和学问僧等,全面地吸收唐文化,日本陶工在消化吸收唐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唐三彩的影响,成功地烧制了各种三彩,称为“奈良三彩”。
3、虽然奈良三彩是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唐三彩那绚烂多姿的彩釉外衣,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予奈良三彩的生产者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力。所以奈良三彩不是唐三彩的简单翻版,而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对唐三彩进行改造和创新。
4、奈良三彩的出现是中国唐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影响的一个有效例证,它对日本陶瓷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日本陶业的革新,也为日本的陶瓷审美添加了新的内涵与形式。
一座真正“活”的陶瓷博物馆
走进景德镇,整座城市即是景区,景区也即是城市,整座城市中陶瓷文化景区、景点星罗棋布,且各具魅力。位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是国家5A级古窑民俗博览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青山环绕,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显得格外清幽,而入口茂密的古窑森林,遮蔽了天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将人们从喧嚣的城市带回了千年前的中国瓷都。
近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古瓷窑,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追溯下去。沿着窑系的发展足迹,将历代瓷窑倒着往回烧:2009年清代镇窑成功复烧;2011年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2011年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2012年宋代龙窑成功复烧。2013年10月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开窑认证仪式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举行。景德镇的古窑复烧起来,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一座真正“活”的陶瓷博物馆。
2012年明代葫芦窑的复烧,人们惊喜地看到,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器物、明洪武的釉里红、明成化斗彩成品的再现。釉色体现了柴窑烧制品的滋润白如玉的特质,青花、釉里红的花色达到了原作的效果。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震惊了全世界。这件天价元青花,就是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的。
复建和复烧这些古窑,不但能够复烧出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高端仿古瓷,再现了景德镇古代特有瓷窑烧成实景,还使得古窑的营造技艺、烧成手工艺在动态生产中得到传承。同时,古代窑炉烧造过程中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技艺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走进历代古窑展示区内古代制瓷作坊,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游览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柴烧瓷窑,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一个个泥坯整齐地站在一行行晒架上,老艺人们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勤劳的瓷工和瓷土不停地对话,把一腔温婉情思,揉进一方泥土。舂泥、拉坯、上釉、开窑……一双双手和手里抟出的精神,像水像釉,在洁净的瓷坯上流过。七十二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滴淌着瓷工的汗水、凝聚着瓷工的智慧、昭示着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蕴。青花的重生,令人向传统工艺文化传承者致敬。
这里就是近距离地感受纯朴的老艺人和他们的绝技。老窑工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这时立即进行做坯拉坯,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碗、盘、杯、碟等器皿,随着古窑师傅手型的变化,一个个粗坯很快就出来了。
拉坯后需要利坯。利坯就是在旋转的陶车上,把坯体上多余的部分镟掉。景德镇瓷器“薄如纸”的特色,就是靠利坯这道工序来完成的。在景德镇,学徒时做什么工序,到老都还是做那道工序。利坯修一个碗需要4把坯刀,每一把刀有3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学3年,工艺学起来非常难。利坯时,要屏住呼吸,为测定所利坯体的厚薄,需用手指轻轻弹击坯体,并细心倾听其发出的响声,从响声大小来判断坯体各部位的厚薄。
接着到彩绘作坊前,如果不到这里亲身走一遭,很难想象得出师傅们是怎样在陶坯上用颜料描绘出精美图画的。含氧化钴的颜料,在陶瓷坯体上仅仅呈现出灰黑色的印记,就像胶片时代摄影得到的底片,而要得到成品后的青翠色彩就需要1300℃高温烧制。
除了青花瓷,景德镇的传统名瓷还有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这些瓷器的制作在古窑区传统作坊内都能看到。透过一排排雍容华贵的粉彩瓷瓶,头发花白的张文月老艺人正用纤细的钢针雕刻着,还不时地用嘴吹去雕刻下来的粉末,走近仔细看那“绣花针”下正“扒花”出细密匀称的凤尾纹花样,再细品旁边的粉彩瓷瓶,花鸟图案下有精致的纹理质感,难怪张文月师傅被世人称为“扒花大王”。出自他手的高档粉彩精品,多数被作为国礼瓷赠送外宾,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更是争相收藏。
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其传统制、绘、烧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而由于特殊的制作条件和工艺,它们传承全靠师傅言传身教,口耳相授,传承人代表性人物就成至关重要的一环。让人宽慰的是,这些代表性人物虽已年迈,但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徒弟徒孙。 精美的瓷器把散落的记忆重新凝聚起来。(原载《工人日报》作者: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