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4-04-29魏艳艳等
魏艳艳等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以神经症状为主的两周龄以内仔猪的大批死亡[1]。据有关报道,该病在我国猪场广泛存在,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调查了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1.1仔猪发病情况
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比如鸣叫、昏睡、叫声嘶哑、转圈运动和四肢游泳姿势等,严重的新生仔猪可出现整窝端。
1.2母猪发病情况
怀孕母猪感染后出现流产,产弱胎、死胎或木乃伊胎等,其中以死胎为主。母猪感染后常出现不育症,有时配种次数仍然不孕。
2发病原因分析
2.1应激因素的影响。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另外,长途调运猪群,饲喂发霉的饲料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该病。
2.2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目前猪群流行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由于规模猪场不重视以上疾病的免疫或已免疫不重视抗体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一旦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使猪群整体抵抗力水平下降,导致猪群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2.3该病毒在特定宿主细胞内繁殖特点的影响。
该病毒可在肺、鼻咽黏膜、扁桃体局部淋巴结等组织器官中迅速繁殖。所有疫苗只抑制出现临床症状,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隐性潜伏和随后激化的弱毒株可向未注苗猪散毒。不同毒株(包括弱毒疫苗株)感染同一动物时,病毒可以重组,产生强毒力毒株,引起新的疫情暴发。
3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3~7 d,新生仔猪危害比较大,一旦发病,1~2 d内几乎全部死亡;4周龄以内仔猪主要表现神经症状,病初精神极度颓废,随后出现痉挛、共济失调、呕吐和腹泻。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在15%左右。2个月龄以上的猪多数为隐性感染,个别的还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呕吐、便秘、腹泻等症状,数天后即可康复。
4剖检变化
病死猪的腹部及小乳头附近有明显的针尖大小的淤血点和出血点,剖检有神经症状的仔猪脑膜充血和水肿,扁桃体、肝、脾均有灰白色坏死灶。
5诊断方法
5.1动物实验
采取发病猪的脑、扁桃体和肺等组织,混合后剪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配成1∶5的悬液,取上清液,接种3只健康的家兔,24~48 h后观察,注射部位出现奇痒,家兔啃咬注射局部,最终死亡,即可确诊该病。
5.2血清学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综合猪伪狂犬病发病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即可诊断为该病。
6治疗措施
6.1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同时封闭猪场,对圈舍用烧碱、过氧化氢和百毒杀等消毒液进行紧急消毒,消灭传染源,降低感染率。对病死猪只,立即进行消毒、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将发病猪群进行隔离治疗。
6.2对受威胁的猪群紧急接种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对发病猪群除紧急接种猪伪狂犬疫苗外,还配合转移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另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黄芪多糖,可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增强猪体的抗病能力。
7预防对策
本病的病猪、带毒猪以及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隐性感染的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几乎可达100%,可整窝端,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消灭鼠类对预防猪伪狂犬病有很重要意义[2]。
免疫接种伪狂犬病弱毒苗及基因缺失苗能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减少混合感染的机会,减少经济损失。同时定期做好病原学检查,淘汰阳性猪,把阴性猪集中起来建立新的无本病猪群带。在平时要加强猪群饲养管理,猪舍内保持通风、干燥。避免仔猪过于拥挤,净化环境和猪群,减少传染的机会。同时,还要定期消毒,更换不同的消毒液,防止细菌耐药。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猪病传入。若要从外地调入,要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种猪场引种,同时还要加强检疫工作,对引进的猪需隔离观察2周后无异常后,方可入圈混群饲养[3]。另外,还要保证营养均衡的饲料,还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所需的全价饲料,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在饲养或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多种维生素等,来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中药在提高畜禽免疫力、调节动物体与环境平衡等方面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合理搭配中医药制剂,在清热退烧、抗菌和抗病毒的同时,可以提高畜体的免疫力,从而具有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4]。因此,在平时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可配合中药制剂,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编辑:何芳)
参考文献:
[1] 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5(9):998-1009.
[2] 朴范泽,家畜传染病学.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44.
[3] 李永彬,赵书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猪传染病.中国猪业.2013(5):48.
[4] 李晓芳,李学刚,冯昌荣等.中药“无名高热散”对“猪无名高热”的治疗.中国畜禽种业.201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