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地区暴发败血性猪丹毒病的综合诊治
2014-04-29张春燕等
张春燕等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皮肤疹块型”及“慢性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型”。 该病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3~6月龄猪和母猪。一般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偶尔可见暴发流行。
自2013年入夏以来,鹤岗市多处养殖场出现以“急性败血性”为特征的猪丹毒病症,该病主要危害母猪和育肥猪,给我市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该病在我市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极少有发病情况的报告,多数规模养殖场忽视对该病的预防,甚至未对猪只进行猪丹毒疫苗的免疫注射,这是造成今年我市养殖场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养猪业的高度重视。现就我市这一疾病的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3 年7 月中旬,我市多家养殖场突然发生以母猪和部分育肥后期生猪发病为主的急性猪病。病猪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后肢无力、走路摇摆、卧地不起。部分病猪下颌部、腹部以及全身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病猪陆续出现急性败血症的症状,最终心肺功能衰竭死亡。整体病程表现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征。全市生猪发病率大概5%,死亡率30%左右。
2 病理解剖情况
对病死猪只解剖发现,急性发病猪多表现表皮弥漫性炎性充血,皮下脂肪呈桃红色,用刀切开可见毛细血管出血浸润。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显著充血和点状出血(图1),切面多汁外翻。心包有大量黄色透明积液,心外膜点状出血,心耳充血淤血(图2)。肺脏水肿、充血、淤血(图3)。脾脏充血,肿大,呈暗红色(图4a),质地柔软易碎,切面膨出,易刮脱(图4b)。肾脏淤血,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图5)。胃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图6),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
3 实验室检验及诊断
取病死猪淋巴、心脏、肝、脾、肾等部位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的短杆菌。同时将病料及血液采样送黑龙江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做病原的分离培养,以及PCR检测,最终确诊此次疫病发生为猪丹毒疾病。
4 治疗情况
发病初期养殖户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疗效一般,病情稍有好转,停药2~3天内出现母猪急性死亡。经过不断总结治疗经验以及实验室药敏实验,一种主要成分为强效阿莫西林和氨基比林的针剂对此次猪丹毒疾病的控制治疗非常有效,通过对病猪大剂量注射该针剂,并全群用阿莫西林、黄芪多糖拌料,饮水加入电解多维、小苏打。多数猪场在3~5天之内控制住疫情,整体恢复正常采食。同时建议全市未发病猪场紧急接种猪丹毒弱毒疫苗进行全群免疫,终于控制住了急性猪丹毒疾病的流行。
5 小结与体会
5.1 发病原因分析
5.1.1 未接种丹毒疫苗
近年来,由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的猪丹毒病例在规模化猪场已很少见,大多数猪场不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这就造成了饲养条件较差、管理松散的猪场发生母猪或肥猪表现为高热不退、急性败血死亡等主要特征的猪丹毒。因此加强疫苗免疫是预防的关键。
5.1.2 蚊虫叮咬
今夏东北地区雨水大,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夏秋季节吸血昆虫大量繁殖,增加了疾病的传播机率。
5.1.3 发霉饲料
2012年冬季我市因受五十年一遇的降雪影响,很大一部分玉米没有及时收获,造成大量玉米埋在积雪中,导致玉米发霉变质。养殖场户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大幅超标,虽添加脱霉剂、微生态制剂等,但饲喂效果很不理想,相关疾病也多有发生。生猪机体抵抗力整体下降导致猪丹毒等疾病的广泛发生。
5.2 预防措施
5.2.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定期对猪舍、用具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垃圾,改善环境质量。夏秋季节蚊虫大量滋生,加强杀虫灭蚊蚊,防止蚊虫传播疾病,降低猪丹毒疾病的传播几率。
5.2.2 定期疫苗免疫
猪丹毒弱毒疫苗每年春秋各免疫接种1次;仔猪于断奶后进行,如在哺乳期免疫,则应于断奶后补免,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
5.2.3 保证饲料质量
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长期饲喂会造成霉菌毒素慢性中毒,造成免疫抑制,从而诱发其它疾病。饲料中适当添加脱霉剂和微生态制剂,避免饲料霉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
5.2.4 重视预防保健
提高猪只免疫力,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中药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