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育渗透初探
2014-04-29梁思华
梁思华
摘 要:心育,即心理教育,也叫心理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中学教育中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心育工作还不能有效开展,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有关学者提出了在中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心育的办法来改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育;渗透
一、导言
1.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根據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2.目前我国心育开展的情况
来自《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我国中小学心育师资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标准,学校从事心育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500,这样算来,全国53万所中小学,两亿多学生总共需要心理教师41万余名。而目前中小学在这方面的师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心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说明。
(1)学校心育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学校心育的目的,有关学者是这样表述的:学校心育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语文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方面有何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形成学生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渗透心育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使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3.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进行心育渗透,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多地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可行性
1.语文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与心育在目标上是相同的,都注重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教育,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心育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两者完全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达到共同的目的。
2.语文智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智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智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语文智力,具体包括下列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
心育中,有关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培养注意力、训练观察力、强化记忆力、提高思维力、发觉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智力的内容正好是心育的辅导对象。这实际上意味着,心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智力水平,进而有利于语文智育目标的实现。
3.语文美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3)语文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育中,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自我发展辅导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对比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语文美育与心育的具体目标上存在着互通性和共同性。这两性的存在,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实施
1.进行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心理特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
(3)丰富的想象力
2.实施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持有的观念及态度
实施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要尊重学生。语文老师在实施心育渗透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位置,关心理解学生。
3.语文心育渗透的教学模式
(1)课前设计环节
语文老师首先应把握心育与语文的结合点,在课前进行认真设计,整合好心育的目标和语文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2)课堂组织环节
这一环节是心育渗透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里语文老师该注重创设参与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3)课后反馈环节
为了检验心育的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从交流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利于发扬成绩,找出不足,为下一步心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五、综述
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学会心育的本领,努力学习心育的有关知识,为心育走进语文创造条件,让心育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杨道麟.语文教学导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