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4-04-29尹德敏
尹德敏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之所以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不断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实际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将数学问题转移到创设的情境中加以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他们解决问题搭建平台,引导他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一、创设质疑式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以及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冲突等,使得学生处在一个矛盾体中,在
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门框的对角横钉一条长方形的木板,门框就会更牢固呢?”通过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实际应用的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大胆假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出了严峻挑战,探究式学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让学生剪一张边长为(a+b)的正方形硬纸,正好可以剪成边长为a、b的正方形硬纸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的硬纸,说明(a+b)2=a2+2ab+b2是正确的,然后再利用学过的多项式展开的法则证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了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方法,尝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并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铺地板砖:教室的地面长10米、宽8米,现在要用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板砖铺满,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板砖?”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这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创设典故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不仅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而且也可作为创设情境的题材,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给学生讲丢番图墓志铭的故事:“这里长眠着一个伟大的人物——丢番图,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时光,是童年时代,又度过了十二分之一岁月后,他满脸长出了胡须,再过了七分之一年月时,举行了花烛盛典,婚后五年得一贵子,可是不幸的孩子,他仅仅活了父亲的半生时光,就离开了人间,从此作为父亲的丢番图,在悲伤中度过了四年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就会自己主动解决,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五、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理念下,学生不再是一味地死学,而是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开放式问题,是指就问题而言,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解题思路、途径、方法等灵活多样。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创新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给每個同学随意分发三根木棒要求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把手中的三根木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2.什么情况下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
3.请同学们测量自己手中的三根木棒的长度,教师把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写成一列,把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写在另一列。
4.请同学们分别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回答什么情况下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
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的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
培养。
综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但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问题作为数学的心脏,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