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和而百物化

2014-04-29刘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教化音乐

摘 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虽是被演绎过多次的“好老师感化坏学生”,但由于将音乐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强调音乐教化人心、引领人性向善向美的社会功能,使影片始终不落俗套。不管是影片的时代背景二战后还是拜物教横行的当下,人们都置身于人性力量普遍薄弱的环境中,亲近并热爱艺术印证了人可以凭借自身力量而非他物完成自我的救赎,这是影片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音乐 教化 文化意蕴

《放牛班的春天》的导演是有着纯正的音乐教育背景的克里斯.巴哈蒂,由于之前有着较长时间担任音乐制片人的经历,所以在制作这部以音乐为重要叙事语言的影片中,导演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极具分寸感和艺术性,也是音乐使这部影片在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影片荣获了法国凯萨奖最佳电影音乐、最佳音响两项大奖与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音乐大奖,并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主题曲、英国影艺学院奖最佳电影音乐等项目。除此影片还获得了凯萨奖六项提名,并入围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项目。这部影片为何会受到电影界人士如此的青睐?答案也许在于电影以一种轻松从容却不浮滑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包容的故事。

音乐元素是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时无法忽略的一点。音乐和电影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前者重在内在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后者以摄像机为笔去记录外在世界的光色声影 。但是,当音乐与电影一结合便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彼此都会生发出新的阐释和解读。音乐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也是影片的叙事线索。

电影是以倒叙的方法展开故事的。电影一开场就与音乐有关,一个中景镜头,年过半百的音乐指挥家莫翰奇,站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指挥乐队演奏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涯》,这首曲子不仅显示了他的身份,更结合着电影中莫翰奇接到母亲过世消息的情节,让观众解读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站在指挥台上的莫翰奇的复杂神情中有早年生活的孤苦抑郁,有功成名就前的艰辛努力,也有对生他养他的母亲的无限追思。随后莫翰奇重返故里,处理母亲的后事,老同学的到访,让童年的那段经历重新有了温度,开始还原记忆中的细节。

马修老师刚到抚育院时,学校的整个氛围是压抑而怪异的,习惯于以冷热暴力受罚的孩子们在校长和老师面前总是沉默而惊恐,背地里孩子们用自己想象到的最“厉害”的办法去报复校长和教师,就像这所学校的名字“池塘畔底”,边缘晦暗污泥充塞,学校的每个人都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所以这里的师生关系敌对而紧张。当马修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和孩子们相处时,孩子们认为他是一个面善心恶的家伙,大家都决定不能那么容易就被马修老师打败。于是在一个夜晚就寝的时候一个孩子拿出自己的口琴,一边吹曲子,一边带领大家唱“亮光头,亮光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当王”,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发泄情绪向新老师示威。这是孩子们的歌声第一次在电影中响起,严格意义上讲它算不得音乐,非常粗糙也不优美,但这不假修饰的歌声却表现了孩子们天性中顽皮和创造性的一面,歌声也激发了马修的灵感,人原本天生对艺术就有某种亲近感,何不借用音乐来教化孩子,用一种美与善的形式让孩子们重新发现自己。这个被人认为过气的音乐家,仿佛又找到了对音乐的激情状态。这时电影中响起的背景音乐激越高亢,曾宣布自己永不作曲的马修再次拿出乐谱为孩子们也为自己谱写新的生命乐章。

马修为孩子们所谱写的曲子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合唱团刚成立时冬末春初的《荣耀之巷》到四月的《海面上的清风》再到五月的《风筝》《夏日的微曦》,在阵阵空灵的音乐声中仿佛感受到了一颗颗受禁锢不被呵护的心灵,在爱与包容中走向开放,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人心之隔,飞越学校的院墙,飞到蓝天白云之上。刚刚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时,马修写下了一些简单的曲子和歌词,让孩子们从正面去认识自己,唤起孩子们的自爱和骄傲感,接着的《荣耀之巷》(也是本片的片尾曲)直接就是这群缺乏爱的孩子们内心情感需要的体现,这首曲子共两段四个小节,除莫翰奇领唱的主旋律音乐,各个声部接不同的乐器如众星伴月般出现,重复的音调先后借助大提琴和风笛演绎,强弱处理层次分明,但乐器的声音若有若无,占据观众听觉的还是孩子发出的天籁之音。音乐由展开至高潮到回归宁静,人的心灵对爱的渴望、对沟通理解的热切一气贯通。透过电影画面,观众感受到在每一次的反复吟诵中,孩子们的眼神在起着变化,由起初的狡黠到专注认真,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在净化人的心灵,孩子们在歌声中拾回了本来的自己。四月,随着冬天过去春天来临,马修与孩子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他写下了《海面上的清风》 “海面上的清风 / 托起轻盈的飞鹭 / 从白雪皑皑的大地飞来 /冬日转瞬即逝的气息 / 远方你的回声飘离了/ 西班牙的城堡/在回旋的风中转向/展开你的翅膀 / 在灰色晨曦中/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揭开春之序幕 ”。这首歌对下面情节的展开有暗示作用。正如其歌词中所表达的,海面的清风带来春的消息,学校里弥漫的动人音符也唱暖了人和人的关系,甚至连刻板而毫无爱心的校长也表现出他难得的童心,在办公室叠纸飞机,破天荒地与孩子们在操场上踢球。五月,春意越来越浓开始转入初夏,马修又创作了《风筝》和《夏日的微曦》,虽然因校长禁令,合唱团只能转入地下,但孩子们被歌声点亮的希望却再也不会因为皮肉上的惩罚而被抹去,对唱歌的执着更是抓住梦想的执着,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找到了出路,马修也重拾回自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由音乐而导向的幸福状态中,马修与孩子们都寻求到了一种救赎。这暗合中国古代的育人方式,据我国经典《礼记·文王世子》中的记载“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音乐有极强的教化作用,因此“春秋教以礼乐,夏冬教以诗书”,对人以礼乐教育,贯穿四季,同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所以音乐不仅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还能因为其正面的感召力而团结人心。当然这些都是音乐的功能。但具体到本部影片當中,关于爱与教化的主旨并没以令人生厌的说教方式出现,片中的音乐补上了很重要的一笔。电影与音乐的交织迸发出了震撼人的力量,音乐的倾泻力比影像的开放性更大,意境也更深远。难怪有人评价说,如果这部影片没有了音乐,那她就只能成为千百个关于“好老师感化坏孩子”的故事中的一个,也难怪“《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影片没有像一般商业片那样以暴力、血腥、性、廉价的金钱梦和鲜花梦取悦观众,而是通过主人公莫翰奇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怀旧,在一种怀旧感伤的情绪中去讲述故事。影片和多数忆旧的电影一样采取的是倒叙方式。从个人成长史的角度看,虽影片并未涉及莫翰奇的童年时代,但从他在抚育院的表现看,我们可以猜测他的童年一定是糟糕的,早慧加早熟,使他在压抑和缺乏爱的环境中的行为总显得与其真实的内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母亲爱他却并不了解孩子,无可奈何的母亲总是失望,而对养育孩子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至少有口饱饭吃”的层面。与许多讲述孩子行为失当的故事一样,作为指引孩子行为,对孩子一生影响至深的关键角色——父亲在影片中是缺席的,莫翰奇的父亲没有出现过,而贝比诺的父亲也在二战中死去,这样电影当中的马修老师实际成了孩子们精神上的父亲,他指引着孩子们认识了人生的美妙,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所在。有意思的是,影片当中既有专事孩子精神的神父也有象征家长权威的校长,但两者都没有能够起到精神父亲的作用,两相比较更是凸显了艺术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艺术对人的熏染是春风化雨般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美好的情操和人文的力量,这似乎对于处于教育困境中的我们很有点启示意义。

本影片从2004年公映到现在已有8年,但影片折射的历史文化意蕴却极为深远,超越影片具体的时空。影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1950年,而这所抚育院里收养的孩子正好是二战前或二战中出生的。二战后西方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比起一战后对人造成的冲击还要大。面对因科技和文明带来的负面作用,面对战后的一片废墟,西方尤其是法国从启蒙主义时代就高扬的理性精神再次遭遇挑战和怀疑,过去所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认识现实时显得那么无力,正是这种乱世过后的迷惘,让人们精神空虚苦闷。在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出现真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管是二战中的幸存者还是遇难者,对其施加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何况很多家长这时连自己心理和行為问题都还未解决(如影片中蒙丹的父母),如何去教育后代;而大部分普通家庭也是将能够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放在生存目标的第一位,所以索性将孩子交给社会交给学校,孩子的教育正如这所学校的名字“池塘畔底”一样被边缘化和漠视了,掌管教育的人又多是以此来捞取政治资本而根本不懂教育的,可见影片中抚育院的孩子失当的行为和心理背后,带着大量的关于其家庭和社会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讲,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空间虽是法国小镇某个乡村,但它却具有一种巨大的空间隐喻色彩,它可以指任何一个二战后出现教育问题的地方。当然在影片中导演以一种法兰西似的浪漫找到了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艺术成为滋养人们枯竭的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

参考文献:

[1]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徐岩,李天义.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J].电影评介,2011(5).

[3] 胡晓旭.音乐与电影的美妙和谐——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 [J] . 电影文学 ,2012 (5).

[4] 刘石磊. 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6) .

作 者:刘莉,文学硕士,四川音乐学院传播艺术系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教化音乐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音乐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音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