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养猪业和猪舍设计的溯源与设想

2014-04-29俞嘉慧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干栏猪圈圈养

俞嘉慧

1 中国养猪业的发达

我国猪的养殖不但在时间上早于其他家畜, 且在新石器时代, 猪的饲养数量是最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家猪的分布情况来分析这点。

表1可以看出,中国自古就有养猪大户。在原始社会, 人们驯化的主要动物和肉食的主要来源是猪, 猪也是财产的主要标志。所以可以确信在家养猪无疑是有它的优势所在。那么人是否真的和猪住在一间房子里呢?

2 我国早期家猪饲养方式

现代中国农村的家猪饲养方式主要是放养、圈养或圈养与放养相结合(专指季节性的)。采用圈养一般多为农业较发达的地区, 猪的食物完全由人提供; 而采取放养方式多为农业不发达、自然条件又较适宜的地区(有闲置的土地),但是完全放养的非常少见。

畜牧史学家通过对先秦时期家猪饲养方式的一些总结,通常认为当时已有圈养。但是这一时期文献里有关猪的饲养一般都与宗教有关。商代出现了猪舍,称为“牢”,而“牢”在甲骨文中是指圈养供祭祀动物的建筑,或认为商代已有专门用于饲养豕牲的牢——家;东西周的记载里,有关“牢”的叙述也大致相同,从晋宁的石寨山滇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屋宇模型”展示了这种特殊的圈养方式的生动情形(图1)。这件实体建筑表现的是宗庙尸祭活动的场面。

图1晋宁的石寨山滇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屋宇模型”[1]

先秦王室祭祀用猪一般是圈养,和当时民众饲养方式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已有学者指出“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即圈养), 但直至汉代时止, 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虽然不能得到完全证实,但是这个推测可能比较接近历史的真相。

2.1 南北方地区圈养遗址的猜测

在陕西省临潼市姜寨遗址的一期遗存,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处建筑遗迹,都没有生产生活用具,1 号圈可能是家畜养殖的圈栏遗迹(图2-3)。这两处遗迹从结构上来看与同时期的房屋遗址完全不相同。结合遗址出土的家畜种类,原报告认为很可能与养猪有关[1]。

图2 姜寨遗址1号 图3 半坡遗址1号圈栏平面图

传统的“家”字构造解析是上住人,下养牲畜。由此想到的是南方的巢居, 也就是干栏式建筑。目前,南方尚未见到史前猪圈。南方地区的人畜共处模式干栏式建筑比较常见,所以独立的猪圈遗迹很难被发现。从汉代开始,南方的模器中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的房屋模型并不少见。可是北方地区就无法这样解释了。那么,为什么在北方的殷墟甲骨文中,“家”字造字结构和南方建筑形态不谋而合?在建筑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巧合。

2. 2干栏建筑的变形——厕所与猪圈

图4 干栏建筑的演变:巢居——栅居——干栏——半干栏

干栏式建筑起始时间早于甲骨文,是住宅的最早的原始形式之一,发展过程是结构由简到繁的变化:巢居——栅居——干栏——半干栏,随着发展,干栏建筑的离地高度越来越下降直至最后演化为地面建筑[1]。可以说,南方地区都是以干栏建筑为主。巢居是干栏建筑的雏形, 躲避湿热、防止动物侵袭和搭造简易,都是巢居的显著优势。这种居住形态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创造,它巧妙地利用了垂直的空间距离作为边界。而建筑形式日益趋向于地面建筑,这则是南方的巢居与北方的穴居相互融会贯通的结果。

巢居,是从“构屋高树”成为地面建筑;穴居,是从地下袋穴成为地面建筑。前者下降, 后者上升,两者在不同方向上下结合,走着相似的发展道路,相互促进,加速了新的人类生活的地居形式的发展。

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在中原地带的人住在房子里,而猪则在院子里圈养。这一点文字中有例可证:“溷”或作“圂”,俱训“厕”,“圂”“厕”两字互训表明当时的厕所和猪圈是相结合的。在考古文物中,这种情况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圈厕结合为积肥提供了方便,各地汉代遗址出土的猪圈模型往往与厕所连在一起,与解放前农村的“连厕圈”相似。早于汉代之前,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圈厕的粪便,同时将猪的利用价值又提高了,这种形式在现代的农村居民房中还可以看到。所以说,人和猪还是居住在一起,只是方式不同。“家”却保留着人猪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原始形态。

早在西周,对于肥料与土壤人们已有不少认识。西汉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大发展,养猪业也随之出现了高峰。当时养猪方式以放牧为主,但由汉墓出土的陶猪圈(图5-6)说明,在某些地区舍饲与放牧是相结合的。西汉以后,又设计了便于积肥的各种形式猪圈:有独立式的、各种与厕所相联的连茅圈和与住房或作坊相联的猪圈等。

图5墓葬明器厕室(图片来自网络) 图6墓葬明器厕室(图片来自网络)

明器即冥器,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作为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模型器,是死者在冥界使用器物。汉墓中的明器厕室随着地域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大致分为:独立的陶厕、院落住宅厕室、陶带厕畜圈 。

陶带厕畜圈西汉早期开始出现,出土量比较大,平面有正方、长方和圆形等多种形式,主要结构有厕、 圈棚和院落。通过明器厕室我们发现,厕一般在楼上,有泄粪孔通至院内或是圈棚,猪多在圈棚内,厕顶大多为两坡式或四阿式。整体结构合理实用,便于积肥利用。一类是猪圈与单厕结合式。这种厕通常来说有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猪圈,圈内附带有陶食槽和陶猪,厕所屋顶有两面坡或四角攒尖等各种形式,一般建于圈之上,厕门外会有便于人上下的料坡道厕内,地板开有长方形的便坑,下通猪圈,粪便可由此落入。圈内有的厕所墙壁开有小窗,利于通风换气。另一类是双厕和猪圈结合式,在长方形猪圈两侧或对角分别建两座厕所。厕内便坑分别下通至猪圈。

汉代明器厕室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仍有一定的时代演变关系,尤其是陶带厕猪圈。以江苏地区为例:西汉早期以正方形为主,早期偏晚出现了长方形,共同点是圈墙的对角有两坡式圈顶;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出现圆形猪圈,其一侧的围墙上造了房屋;而在东汉后期,长方形和圆形猪圈的围墙外出现了台阶式楼梯,墙上有四阿式厕所(图7)[1,2]。

图7 墓葬明器两室图陶带厕猪圈

2.3南北朝及以后的养猪业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人民群众渐渐将圈养与放养相结合,代替了原本放养为主的饲养方式。当时为了调节饲料的余缺,放养和圈养有了密切结合[3]。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隋、唐之后的养猪产业已成为人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唐代的官办养猪场规模高达数千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养猪业有过大规模的发展。

宋代的科学文化有了较大的提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功不可没。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社会对猪肉的质和量有了相对更高的要求。

元代结束了中国南北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开始着重恢复和发展农业。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马可波罗提到当时在我国浙江衢州见到的情景:“在这个地区,看不到绵羊,但有许多公牛、母牛、水牛和山羊,至于猪的数目则特别的多。”反映了元代养猪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明正德十四年曾有旨禁止养猪,违者永远充军,因为明代皇帝姓朱,与猪同音。当时为保存猪种,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艰难的斗争,才使得养猪产业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代养猪业还是比较繁盛的。据查证,全国各府、州、县的地方志编著基本上都把猪作为“物产”。

而从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至解放前夕,由于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方的压迫,我国养猪业发展是后退的。连年的战争、天灾和疾病,养猪业遭到严重的摧残。近百年的养猪业和农业生产一样,产量急剧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制度,自从我国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养猪的积极性。我国养猪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全球养猪最多的国家。

3 我国养猪场的现状

统观我国养猪历史发展,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领导下,我国古代养殖产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智慧。在现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以及设备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其发展速度以及普及率却难以追赶中国猪肉行业的需求增长速度。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养猪业正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都在发生显著变化,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劳动力成本增高、原种依赖进口、疫病严重、环保压力大、饲料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约有78万处,大中型养殖场1 1952处。其中,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环境管理措施,80%的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固体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恶臭气体的污染和治理技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家畜尸体尚未开展妥善的处置,存在导致疫病的隐患。

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除了上文提到的环保问题,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图8)。

图8 我国土地利用情况(2008)

4 未来养猪产业的大胆畅想

面对种种问题,关于未来养猪场何去何从,来自荷兰MVRDV设计所的一个概念建筑“PIG-CITY”(图9)也许是个很有创意的案例和解决途径。按照设计师的规划,“猪城”由多栋塔楼组成,每座塔楼高622米,底部有避震结构。为了节约物流成本,塔楼紧挨着港口。每一头猪在塔楼里都能分配到舒适的卧室,卧室连着户外阳台,阳台上种植谷物。住在高层的猪可以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觅食,顺便俯瞰整个城市的风景。

“猪城”还配有两种特殊的管道,出栏的猪通过一种管道直接从楼上送到底层的屠宰场,加工、消毒之后,由物流中心的集装箱直接运送到港口。另一种蓝色的管道则是猪的澡堂子,旁边种植着苹果树,不但能净化水质,苹果也是猪的点心。此外,楼顶的露天渔场也提供了猪所需的部分饲料。猪的排泄物由专门的装置收集到建筑的顶端,一部分净化后成为谷物和苹果树的肥料,另一部分经过化学处理产生的热能,为整座建筑提供暖气。当然,农户和管理员可以居住在“猪城”里,人和猪的居住区域之间由透明的材质隔开,防止细菌传播和住所气味不佳。由于塔楼是半开放结构,居民随时可以近距离观察猪的生活。

荷兰每年生产大约1 650万吨猪肉,是欧盟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之一。荷兰全国每年养殖1 520万头猪,而人口为1 550万。如果算上谷物种植、猪肉加工在内,养一头猪需要664 m2大小的面积。如果只用天然谷物养那么多猪,荷兰75%的国土面积都只能用来种植谷物。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地区曾出过肉荒。一名饲养了400头猪的农户,向海牙政府提出要把养猪场搬进市中心。他认为,猪作为人类的食物,不应该隔离于人类的生活之外。农户的想法激起了雅各布的设计灵感,他和另外两名合伙人所在的MVDR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猪城”,旨在一举解决所有的难题。“猪很聪明,如果它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产出的肉也会更加鲜美。”

也许只有地狭人稠、农业发达的荷兰,才会培养出像这样“胆大包天”的建筑师。当然,早在十多年前,“猪城”方案刚刚公开时,的确吓跑了很多人,但引发的争议体现出对相关议题的关注。纵观古今,我国养猪业发展从未停止。伴随着养殖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古今智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阶段的问题会迎刃而解,我国养猪产业会有质的飞跃。(编辑:狄慧)

参考文献:

[1] 张翼.从远古居住模式释"家"字构形[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16(3):38-42.

[2] 王剑农.我国养猪历史综观--从出土文物与史籍看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进程[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4,(3):93-98.

[3] 罗运兵.试论我国早期家猪饲养的方式与规模[J].农业考古,2008,(4): 269-275.

猜你喜欢

干栏猪圈圈养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劫持“小不点”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被“圈养”的童年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一头好猪
圈养在心中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