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分析
2014-04-29张春华
张春华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法。方法对我院从200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2s例为足月剖宫产,2例为中期妊娠剖宫取胎。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15年。结论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史可以诊断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国内剖宫产率已达到40-60%甚至更高[1],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亦逐渐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便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诊治的1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例,年龄21-37岁,平均31岁,14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时间为6个月-15年,其中多数为6个月-2年。
1.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1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剖宫产切口区域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期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期过后肿块缩小、疼痛缓解,经毕后3d-7d局部疼痛消失。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腹部检查见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的肿块,直径1-4cm大小不等,有不同程度的触痛,以经期明显,固定,质韧,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术前B超检查提示肿块多呈不均质低回声,形态不規则,边界欠清,无包膜,囊性或囊实性,大部分患者经前检查见肿大的包块内有不规则小的无回声区,化验检查7例CA125值不同程度升高。
1.3诊断根据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难。①剖宫产或剖宫取胎术史。②腹壁切口部位痛性肿物。③肿物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往往经前肿物增大,经后缩小,随月经次数增多肿物逐渐增大。B超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可了解肿块浸润范围及程度,鉴别肿块性质另外还可行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以求术前病理诊断。血清CA125在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轻度升高,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差。2治疗结果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好方法。对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一旦确诊,应及早行病灶切除。14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机一般选择月经后2-3天,术式为结节及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切除术,切除范围病灶外1cm。术中见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10例,肌层内4例。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1-3年未见复发。术后病理: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内膜间质、含铁血黄素等。
3讨论
3.1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以外的部位,虽是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发病机制有经血逆流种植、淋巴转移、体腔上皮化生等学说解释不同部位内异症的发生[2]。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密切相关的是子宫内膜的直接种植,剖宫产手术操作时将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带到手术切口,致使子宫内膜种植于腹壁切口内而形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播散,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异位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并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久而久之,在腹壁切口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患者可于数月或数年后在切口瘢痕处出现典型病灶,表现为瘢痕深部硬结。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前期>月经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3]。剖宫产术后发生率为0.03%-0.47%[4]。
3.2预防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内膜种植的能力。②剖宫产术中应注意保护切口,破膜时先破一小口吸净羊水,缝子宫时不要穿透子宫内膜,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缝合前更换保护垫。③提倡母乳喂养,推迟月经来潮,延迟卵巢功能恢复。④口服药物避孕,因为避孕药抑制排卵,促使子宫内膜萎缩,使内异症发病风险降低[5],故剖宫产妇女哺乳期结束后可考虑口服避孕药避孕以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异位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董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
[2]朗景和.进一步加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711.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3-1526.
[4]方善德,主编.外妇科再次手术学.第2版.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1994:300.
[5]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