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质量: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评介
2014-04-29张贡生
张贡生
[摘 要]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成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在加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到底情况如何,进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效果,遇到哪些困难,《城市化质量: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一书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理论框架;中国经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47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0- 0068- 01
1 《城市化质量: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一书的主要结论
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琪的新著《城市化质量: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已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5万字,分9章对城市化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著作在清晰界定城市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出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为对象对1999-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质量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城市化质量即生活质量,城市化质量提高的过程就是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生活成本相对下降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健康、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1999-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基本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城市化质量指数在不同时段具体的变化趋势与生活方式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的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质量也随之改变;对城市化质量的提高贡献最大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和近年来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总体已初见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己经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只是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比之前有了一些改善。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的强度非常大且污染排放比较严重,如何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提高城市化质量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城市化质量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通过对2010年中国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度量,以及对其进行阶段性划分发现,从各阶段城市的数量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城市化质量优秀和良好的城市较少,城市化质量较差的城市偏多。不过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城市化质量的更加关注,城市的分布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另外,东部处于城市化质量中等阶段的城市最多,然后是城市化质量良好和一般,城市化质量优秀和较差的城市最少,符合城市化质量理想的分布状态;中部也是处于城市质量中等阶段的城市最多,然后是质量一般和较差阶段;东北的城市分布几乎和中部一样,只是较差阶段的略多;而西部是处于城市化质量较差阶段的城市最多,然后分别是城市化质量中等、一般和良好阶段。总的来说,城市化质量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向西的递减趋势。而影响各地区城市化质量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2 该著作的主要特点
仔细阅读该著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理论研究前沿与中国城市化实践相结合
该著作首先对城市化质量现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使读者对城市化质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对世界主要国家(已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简单回顾,使该书的研究立足在城市化质量的实践和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再次作者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建立了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并且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最后从全国和区域两个方面给出提升城市化质量的路径选择。
2.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该著作在综述各方观点及描述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的轨迹中,综合大量的事实说明“城市化是自发演进的过程,而城市化质量是需要政府来构建的”,从而为之后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质量的一层含义是指事物的本质与特性”出发,结合之前研究,对城市化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界定,认为:城市化质量即生活质量,这就是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质量的决定因素。由于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结合中国城市化质量的现状,即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判断城市化质量也存在阶段性,这也是该书观点的创新之一。根据经典的工业化理论,和马斯格雷夫及罗斯托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观点,作者对城市化质量尝试性地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对中国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阶段性划分基本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城市处于城市化质量的哪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过对于个别城市难免有些缺陷,但不影响整体的判断和研究。
2.3 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相结合
该著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多维视角的理性回顾,进而指出:“其一,1978年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城市化波动较大;其二,城市化进程中严重忽视城市化质量,使得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突显,亟待解决”;对1999—2010年中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质量基本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1999—2003年间城市化质量均速上升,2003—2010年间一直处于较快提高的过程之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该书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来评价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克服了仅从整体层面分析评价城市化质量,难以揭示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区域结构特征、反映各区域城市化质量的差异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加深层次地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当然,该著作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比如是否可以从区域的角度设计适合区域自然禀赋的指标体系并加以检验;是否应该从城镇承载力的角度提出更加符合实践的提升城市化质量的政策建议。总之,希冀作者能够长周期地致力于该项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