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摸黑上学了”
2014-04-29谢道玖
谢道玖
2013年11月1日,巫溪县胜利乡中心小学。
早上7点20分,起床铃响。
在被窝里挣扎了一会儿,12岁的任作友翻身起床。
穿戴整齐,任作友来到阳臺,从一排牙刷水杯里拿出自己那套,开始洗漱。
阳台外,细雨飘飞,群山如墨。
盯着那雨,任作友停下了动作,小脑瓜里浮现出一幅画面——
那也是一个雨天。
一条泥巴小道上,密布着一个个深没小腿的泥坑。
凌晨5点,任作友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拉着妹妹,在泥泞中挣扎前行。
狭窄小道旁,就是百米悬崖。
这是2010年11月的一天,任作友兄妹像往常一样出门上学。
任作友居住的村子,位于平均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他和妹妹从家走到学校,要花四个小时。
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30分——为了不迟到,两兄妹凌晨4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然后打着手电上路。
凌晨5点30分,妹妹脚下一滑,跌倒在泥泞中。
任作友赶紧去扶,不料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哥,我冷。”妹妹满脸泥水,声音打着颤。
妹妹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任作友。一个愿望,从他心里冒出:“要是有一天,上学不这么难就好了!”
“任作友,吃饭了!”室友一声吆喝,将任作友的思绪拉回现在。
来到食堂,任作友要了包子和豆浆,趁热吃起来。
此时,校长王洪春钻进食堂。
“期中考试就要来了——大家睡得好不好?”王洪春问。
“住学校不用天天爬山,当然睡得好!”任作友抢着回答。
他的话引来一阵应和声。
2012年春天,胜利乡开始推广农村学校寄宿制,一个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四个村小学参与的农村学生寄宿工作体系随即形成。
“住校……贵不贵?”寄宿制推行伊始,任作友很是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
很快,寄宿收费标准公布——农村寄宿生享受政府补贴,只需缴纳少量生活费。
这样的费用,当地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可以承受。
很快,任作友兄妹住进了学校的“八人间”。
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在兄妹俩面前展开——不用再摸黑上路,每天可以一觉睡到早上7点30分;学校组织了体育、音乐等18个兴趣活动小组,放学后,他们选自己喜欢的参加;一日三餐都由学校提供,“天天都有肉吃,还有牛奶鸡蛋”;宿舍旁还有“亲情聊天室”,他们可以免费给父母打电话……
“学校就像我的家。”任作友兄妹爱上了这种生活。
2013年夏天,市委出台22件民生实事,其中包括完成1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巫溪县加大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胜利乡中心小学获得30万元资金,扩建了学生食堂,添置了桌椅。
这样的好消息,很快传遍全乡——附近村小学的学生家长,竞相找到王洪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学校寄宿。
“我们全校309个学生,306个都在学校寄宿。”王洪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