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4-04-29杨爱琴
杨爱琴
摘 要: 为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网络的负面影响、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进而提出从分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加强师生交流、增加考核方式、注重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66-02
Discuss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Yang Aiq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acing questions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a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clude uneven level of student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etwork, the domin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 teach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d ignoring the practice, one-sided emphasis on the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Multiple level teaching, changing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creasing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and so on are put forward, which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pondering,?proposing and solving problem.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multiple level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0 引言
2009年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学中的基础地位[1]。2010年西安召开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作为大学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实验课时少,教学内容偏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片面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考核方式单一等[3-4],上述问题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加强师生交流、增加考核方式、注重实用性等措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一新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应该是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延续和难度的升级。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未能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绝大多数内容和操作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内容,有些学过的学生已经掌握,再学起来会感觉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吸引力;而对于从未学过的学生而言,听起课来觉得抽象枯燥,又难以理解。
1.2 网络的负面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无线网络的无处不在,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手机应用绝大多数以娱乐为主,比如游戏、聊天、阅读电子小说、购物等,这些正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所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相比之下,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则显枯燥,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够。若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够,不能把控自己,则会影响他们对这门课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3 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通常成立一个类似于基础教学部这样的部门,该部门的教师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之一就是专职教师一直从事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功扎实,熟悉教学内容,但存在科研与教学相矛盾的弊端。当前大学处于“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在这样的考核背景下,很多专职老师则会选择花较多的时间搞科研,而无心教学。再者,科研成果较易量化,而教学是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
1.4 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遵循“3+1”模式(3表示前三年修完全部学分,1表示最后一年去企业实习),各高校不断压缩教学课时。以南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课时已从原来的64学时减少到48学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包含的内容相当广,知识点也众多,需要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知识[5]。可见,分配的理论学时为39学时,上机实践则只有9学时,如此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十分严重。
1.5 片面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
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纷纷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就是其中之一。许多高校也将计算机等级证书与学位挂钩,学生们为了顺利拿到学位,不得不逼着自己有针对性地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反而忽略了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到大四时不会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诸如此类现象在以后工作中也会屡见不鲜。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2.1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是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分层教学这一措施是借鉴于众多高校对大学英语的处理方式。学生入学初始,高校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分班教学。鉴于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受各地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很多大城市的中学都已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但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仍无法正常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以上原因造成了我校入学的新生计算机的基础及水平参差不齐,必须对入学新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采取的一种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大一新生课程多而杂,过多的层次会增加排课的难度,故以两到三个层次为宜。这种分层教学形式管理难度大,但任课老师教学针对性强。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集中讲授+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受内容这么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没有考虑如何在第一时间通过上机实践进行强化,即单位时间灌输内容过多、教学与上机实践间隔时间过长等不足,令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势在必行。
为了改变课堂上学生被灌输学习的局面,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据南通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师课前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课时就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强化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手机等多媒体设备中解脱出来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以教学设计与组织、指导、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2.3 提高教师的素养
当前大学重视科研,但人人都搞科研,则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学校应当考虑到专职教师的辛勤付出,在制定政策时应努力听取普通教师的心声,在考核机制上应做到有所区别或有所倾斜。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兢兢业业,努力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学的培训活动,比如国际教育交流;积极参加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比如听课、讲课比赛等;积极参加一些教研项目。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水平。
2.4 加强师生的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入手,课堂上用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平实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良好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课后是课堂的重要延伸,课堂上的不足可以通过课后的交流进行弥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广,比如QQ、微信、E-Mail等。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随时留言,使学生一遇到问题就能及时得到解决。
2.5 增加考核方式
通常,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就只有期末笔试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滞后,当学生通过期末考核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已为时已晚。因此,为了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需要增加考核方式。新增的考核方式包括期中考核和上机考核。期中考核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则必须化压力为动力,用心地去练习。上机考核有助于学生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2.6 注重实用性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该围绕以面向今后的实际应用为基础,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学习当中,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能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中。只有具备良好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鱼得水。
3 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在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良好。
然而,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后需要广大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素养,进而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之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
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冯博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
学教学,2010.9.
[3] 郭洪涛,林春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
育,2009.2:87-88
[4] 付瑞平,靳伟国.大学计算机基础分模块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
机时代,2014.1:49-51
[5] 魏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