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喻——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4-04-29林桑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比喻学习兴趣

林桑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将机械的知识形象化,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贴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比喻;课堂教学;教学智慧;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比喻,大致说来,比喻,就是打比方,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對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令学生困惑不解,令教师束手无策。上课时,恰当运用比喻教学法,将抽象、费解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加以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比喻实施“双基”教学,可以理清概念,能使复杂的化学内容简单化

教学案例1:为了使学生掌握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条件,我举了下面的例子:Fe+CuSO4=Cu+FeSO4,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其本质是活动性较强的铁将活动性较弱的铜从它的可溶性铜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发生置换反应。我把Fe比作一个能力较强的人,把Cu比作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原来Cu2+和SO2-4两人坐在同一条凳的两个座位上,这时Fe进来,非常霸道,一下子把Cu从位子上拉出来,强占了Cu2+这个座位,而与SO2-4坐在一起,因而铜离子变成孤单单的单质游离出来。

这些比喻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复习巩固“双基”的效果。

二、形象的比喻能使难懂的微观模型直观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在描述微观世界时,微观的分子原子模型常常在学生头脑中不易建立,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若用比喻可以使模型直观化、具体化。

教学案例2:对原子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宏观世界中类似的情景来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比如在给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发展史时可以这样形容: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这样就把原子比喻为“实心巧克力糖”;汤姆生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就像“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就像布丁上的葡萄干一样;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太阳系模型”,形象地把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则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通过这样的比喻来讲解原子结构发现史,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步建立原子的结构模型,接下来的原子结构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如果课后作业再布置以“我认为的X原子的结构”为中心写一篇科普文章,那就更能够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天空中翱翔。

教学案例3:“100 ml的水与100 ml的酒精混合体积如何变化?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用实验演示得出结论,但是用微观的原子—分子论从理论上解释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用黄豆比喻酒精,芝麻比喻水,两者混合,学生很容易看到豆子和芝麻间有一定的间隙,所以两者混合总体积变小。因此,恰当的比喻胜过千言万语,可让人豁然开朗。

教学案例4: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常常直接从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这个理论推导出来,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只能死记住。为此,我把化学变化的实质与生活中的搭积木游戏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你们用同一套积木块先搭几个建筑物,打散后,再重新搭出新样式的建筑物。同学们想想看,建筑物变了吗?每块积木本身变了吗?积木块的种类和每种积木块的个数变了吗?所有积木块的总质量变了吗?”由于学生都有玩积木游戏的经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对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个知识点的领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陌生的内容变得熟悉,

并能把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化,使学生易懂易记。

三、生动的比喻可以使知识记忆深刻化

有些化学概念和规律是人为规定的,或实验得出的或由于推理过程复杂,给识记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借助比喻来帮助记忆。

教学案例5:对“原子团”的教学,我是这样比喻的:部队上有许多集团军,他们是由步兵、炮兵、防空兵、通信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等许多兵种或专业兵组成的战斗部队和勤务保障部队,一旦发生战争,需要军团作战,这些军团里的各个兵种都要统一调动参与战役。化学上的“原子团”也是这样,如硫酸分子里的SO4部分,这部分中的五个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我们称它为“原子团”。

教学案例6:水的电解实验中两个电极上各产生什么气体,体积比如何,这些实验现象特别是正负极上的气体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我用三个字形容就可以让学生记忆得很清楚,“父亲大”来比喻“负氢大”,即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体积比较大,那么正极上的现象就非常清楚了。类似的比喻还有苏打和小苏打的化学式学生容易混淆,我就把小苏打比喻成苏打的弟弟,因为碳酸氢钠中有氢,“氢”即“轻”“小”的意思。再有,生铁和钢的区别,学生比较难以长久记忆,我做了如下讲解:生铁含碳量多比喻成一个同学的小毛病很多,而其父母是“恨铁不成钢”,于是让他在社会生活中磨炼,目的是除去身上的这些小毛病,对于生铁而言就是通过氧化反应把多余的碳除去,于是就有了“百炼成钢”,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才。通过这样的比喻,不仅让学生记住了生铁和钢的区别,还深刻了解了炼钢的简单原理。这样的比喻令比较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案例7:编“打油诗”能使所学知识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便于记忆。现有如下打油诗:“水晶宫里卧关公,阵阵清风吹进宫;忽有烈火烧过来,竟把关公变包公;烈火退去清风在,吹得包公好轻松。”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最恰当实验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氧气和铜的反应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D.木炭还原二氧化碳

此题虽为实验题,却要借助氧化铁、氧化铁,铁粉、铜的颜色(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还原性(化学性质),还有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解题。

总之,恰当地运用比喻,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神奇效果,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思考,站在学生的高度理解问题,在教学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等于递给学生一把梯子,引导学生通向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比喻学习兴趣
比喻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比喻最爱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