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2014-04-29董珊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

董珊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它已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危害,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第四大杀手,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呈现出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快速蔓延的趋势;艾滋病带来的灾害是深重的,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艾滋病;预防与控制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CD4+T lymphocytes),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1]。艾滋病不单是一个医学问题,它的传播与个人行为,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可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那么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就成为了减轻艾滋病对人类威胁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作者针对我国现阶段在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控措施进行探讨。1艾滋病流行现状

1.1艾滋病世界流行情况2011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有3400万,其中新增感染者为250万,另有17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2012年11月20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日内瓦发布了《2012年艾滋病疫情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在艾滋病防治方面采取空前力度的应对行动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25个中低收入国家中,新的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速减少了50%以上,另外,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死亡率也连续五年出现下降。全球艾滋病流行呈现新感染数和死亡数下降,病人生存期延长的特点。

1.2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自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截止2012年10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2191例,存活者为383285例。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中国艾滋病流行有几个特点: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2中国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2.1流动人口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移居异地他乡,是史无前例的,它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同期反应也是其所产生的后果。中国的流动人口统计相当困难,目前的估计有1.4亿[2]。流动人口中存在着许多易于感染HIV的因素:社会支持少、社会约束力弱;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年轻,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超时工作;未婚或离开配偶独自生活,與偶遇的性伴(常是暗娼)发生性关系的机率大;不熟悉当地方言,没有合适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场所,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难度大。有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感染的比例较大,目前已检测出的艾滋病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中流动人口的比例高达72.5%[3]。因为一直存在着对流动人口管理策略方面的欠缺,同时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等方面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时候艾滋病的传播因为人口流动性的原因而出现了防不胜防的问题[4]。

2.2不安全性行为的存在和泛滥根据卫生部的报道,我国2012年1月——10月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中性传播所占比例为84.9%,其中男性传播所占比例为21.1%,大大超过了注射毒品和输血等其它途径的传播[5]。解决卖淫嫖娼的行为,中国曾有过辉煌的成绩,但那时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如今政府能否把商业的性行为禁绝是个大问题。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严禁强迫、欺骗妇女从事娼妓活动;经济因素是娼妓现象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水平比农村高,这样就吸引了一些农村妇女来到城市,其中一些为了迅速致富就成为暗娼,另外一些由于失业而被迫为娼以暂求生存。在中国,由于流动人口这个巨大人群的存在,使卖淫嫖娼具有很大的市场,卖淫嫖娼活动有泛滥之势,此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另外,HIV在男男性行为者(MSM)间传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在中国同性恋行为不是非法的。MSM人群不同于异性接触人群,由于他们的活动隐蔽性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易被传统的干预措施所覆盖;存在性伴更换频率高,无保护性交等高危险性性行为,故其HIV的感染率较高。

2.3毒品和吸毒问题中国政府对贩毒分子的政策是严惩不贷,对吸毒者采取拯救的策略。禁毒是一项长期的斗争,地理环境和毒品的巨大市场意味着彻底清除毒品是十分困难的。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十分迅速,主要危险来自于共用注射器。使吸毒者戒毒和使毒品注射器保持清洁同样是十分困难的,目前中国开办了许多戒毒中心和戒毒诊所,但是戒毒后复吸率极高,可达70%-90%[6]。如今吸毒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因此,像大多数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吸毒也需要采取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现阶段开展的美沙酮门诊属于药物维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还没有被吸毒者完全接受。各地的美沙酮门诊建设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4对大众的健康教育问题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极不平衡,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薄弱。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切合实际的针对重点人群的有效的教育宣传模式和方法。卫生部通报显示[7]:15-24岁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数逐年上升,仅2012年1-10月就分别报告9514例和16131例,较2011年同期分别增加12.8%和20.2%,这一新情况提示,必须加强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2.5社会歧视和自愿咨询及检测率低的问题由于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人们对艾滋病陷入盲目的恐慌,对艾滋病患者不包容、孤立、歧视,这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不利的。有调查证明,对已感染HIV者和AIDS病人给予人性化关怀,善待AIDS患者,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有积极的现实意义[8-9]。目前,HIV抗体检测没有纳入常规体检项目;知道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免费咨询和检测HIV抗体的人不普遍;全国整体筛查不力,很多新发现的感染者发现时已是AIDS病人。很多有高危行为的人担心查出艾滋病被社会歧视,或者不敢面对感染的现实,不能主动检测,即使在医疗机构医生建议检测时也不配合,失去了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延长生命的机会。

2.6少数民族问题除汉族外,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吸毒是有历史背景的。HIV感染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區位于毒品交易的主要通道。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土地及其它资源的缺乏使其经济状况改善面临困难。另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极低,且专为少数民族制作的健康教育材料特别缺乏,使得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7管理机制的问题目前中国推行“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机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对艾滋病广泛流行的可能性、危害性认识不够;多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建立必要的奖惩措施;公众普遍缺乏预防知识,没有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新闻传媒系统开展宣传;预防与控制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限;疫情监测、采供血管理及医源性感染预防工作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且缺少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经验和方法,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尚不能提供规范的艾滋病诊疗服务。3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3.1坚持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预防和控制机制:遏制HIV的传播一定要有政府的领导,政府应根据专业评估意见制定或修改管理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艾滋病危害的支持性政策和法律。对艾滋病防治机构要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建立必要的奖惩措施;要加强基层的力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控的职能和任务并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保障资金(新农合、城镇医保、社会医保)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强疫情监测、采供血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各项工作;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方法,特别是中医药方法;为群众提供规范的艾滋病诊疗服务。

3.2减少毒品危害对付毒品和吸毒者的政策,在国际上最常用的两个方案:一是视为犯罪,以强制关押为主要措施,称之“强制性惩罚政策”;二是依靠公共卫生的最佳实践来处理,称之“保护性支持性政策”。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对贩毒分子严惩不贷,对吸毒者采取拯救”的策略。在目前不能根除毒品和吸毒现象时,让吸毒者停止共用针具并使用清洁的针具是非常必要的,从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和从非法吸毒转为处方口服美沙酮一样都可以达到减少毒品危害控制艾滋病的目的,中国政府在静脉吸毒传播HIV方面采取了恰当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如为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开设美沙酮门诊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毒品政策最终的目标依然是完全戒掉毒瘾和禁毒。

3.3健康教育各国的防治经验表明,进行广泛、深人、持久、科学而正确的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通过开设相关节目和专栏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有资料表明,电视广播是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10],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个平台。另外,对性工作者、吸毒人员、流动人口、在校学生、农村人口等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建立主题网站、健康咨询、主题日、专题讨论等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提高他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有助于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开发通俗易懂和民族语言的宣传材料,结合民俗、民风特点,利用宗教人士和公众人物的影响,开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也对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3.4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为实现对艾滋病的控制和预防,就必须要转变高危人群的一些高危行为[11]。限制和禁止卖淫嫖娼、同性恋等HIV/AIDS的高危行为是控制艾滋病最直接的方法,但很难办到,而且这样做会使危险性行为更加隐蔽,使预防和管理难度增加,反而有利于HIV的传播。使用安全套,是最传统最易于接受的有效预防措施;对性工作的立法,使健康卫生服务和行为干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必需的。如何立法,应广泛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状况,制定最利于艾滋病控制的性工作法律。

3.5避免歧视,关爱病人,提高HIV检测率为HIV感染者/AIDS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12]。艾滋病病人患的只是一种病,而不是犯罪,消灭艾滋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关心、帮助、善待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样没人害怕检测艾滋病,才能尽早全面发现传染源,加强规范化管理,才能最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坚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歧视;将艾滋病病人以及HIV感染者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中,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13];支持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自救;将艾滋病致孤儿童全部纳入孤儿保障制度,真正体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据相关防治艾滋病研究报道,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建立艾滋病防治咨询体系,可以起到高效抑制艾滋病疫情蔓延的防治效果[14]。HIV检测和咨询是艾滋病预防、治疗和照顾的前提;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及早采取措施阻断HIV的二代传播,保护未感染者,是预防新感染,降低艾滋病发病率的关键。将HIV检测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来开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能力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避免歧视,使有危险性行为的人积极主动来咨询并接受检测,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积极作用。

3.6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重点人群之一;是我国艾滋病感染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其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又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脆弱人群和防治工作极受关注的人群[15]。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是一项需要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工作,必须依靠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参与、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不仅应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结合,如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的治安管理、劳动用工培训管理、卫生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生育和卫生管理等,还应发挥工会、妇联、行业协会、同乡会、艾滋病防治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政府牵头全民广泛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宣传和服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发生和流行,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的目的。

3.7开展国际合作,积极研发艾滋病疫苗和药物尽管全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和防治措施的力度一直在不断增强,但艾滋病的防治仍急需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和防治策略。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同时进行以教育为主的社会行为干预和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医学干预,研发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人类才能够最终战胜艾滋。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投入更多的经费开展艾滋病疫苗和药物的研究。

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相信坚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防治策略,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艾滋病零目标-“零艾滋病毒新发感染、零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零歧视”就能够实现,人类最终将能够战胜艾滋。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2.

[2]符艳,肖红茂,徐丹,等.男性城市农民工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76-3177.

[3]刘攀,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2):39-41.

[4]吕柯,陈任,马颖等.我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体系建设的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54-56.

[5]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艾滋病疫情情况[EB/OL].http://www.people.com.cn,2012-11-29.

[6]汪海蓉.安神除烦饮治疗吸毒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6):74-75.

[7]卫生部新闻办公室.迎战艾滋病——中国艾滋病防治需求评估报告[EB/OL].http://www.cctv.com/special,2012-11-29.

[8]李芙蓉.高危人群中加强艾滋病综合性防治工作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2,12(21):358-359.

[9]吴仁英.论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综合性防治工作的开展[J].中外医疗,2011,30(15):156-156.

[10]刘雪荣,黄进,赵志武,等.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59-560.

[11]类凤娟,赵维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2):53.

[12]李明奎.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1):78,79.

[13]侯锦生,何学明,邵亚平等.控制艾滋病关键在于防控措施的落实[J].口岸卫生控制,2010,15(6):41-43.

[14]谢晓燕.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性防治工作的开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5):9-10.

[15]农兴全,林新勤,徐永芳,等.南宁市外来建筑民工艾滋病高危行为及预防干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3):300-302.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输血感染艾滋病 医院该担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