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规范“红七条”
2014-04-29刘运喜
刘运喜
1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针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1.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2.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3.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4.不得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5.不得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6.不得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7.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意见》明确,有上述情形者,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
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还规定,健全师德考核,师德考核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网友点评
“红七条”,高校教师的“高压线”
高校教师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这一条条铁的规定,给高校教师的师德划清了“红线”,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职务(职称)评审等相关环节。可谓是教育部狠下决心刹住高校不正之风的又一表现,无疑为高校教师的“德”拉上了“高压线”。
教师,一直是我们由衷崇敬的队伍,是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因此,教师的品德,不仅关乎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特别是高校教师,公众普遍认为是整个社会知识的“宝藏”,是有文化、有品德的生力军。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他讲到老师应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而当前有的高校教师“不守本分”,搞学术造假、搞师生和师师不正当关系、搞收受贿赂……严重败坏了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着教授袍,行苟且事”,有违师德,有失众望。教师的底线何在,教师的情操何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仅仅从“教师职业的崇高”软约束来规范高校教师师德,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定高校师德七条红线,正好是约束、规范、惩戒高校教师师德的“高压线”。只有用硬的要求,铁的纪律,严的约束来督促高校教师重德、重教、重研,让广大高教教师面对“高压线”,心中有惧不敢碰,心中有德不愿碰,心中有责带头不碰。着力树立高校培养人才、潜心学术研究的良好形象,让“德”在高校大行其道,蔚然成风。
“红七条”是硬要求的“高压线”。令贵在行,重在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严格贯彻落实,各高校教师只有严格遵守,让“高压线”发挥强大作用,相信我们高校教师的伟岸形象定会永驻。(高明)
莫让“红线”成虚线
“守住师德红线,长效机制是依法治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需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清理校规中与法律冲突的条款;对于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一律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莫让“红线”成为“遮丑”的虚线。
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愿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让教师真正珍视并热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熊丙奇说。
“红七条”筑牢师德新防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以蜡烛、春蚕般的奉献精神,执著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并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由于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少数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有的教师物欲横流,坚持一切向“钱”看,在校内敷衍教学,在校外兼职兼薪捞取钱财,有的甚至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有的高校教师名利心不减,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有的高校教师色心不灭,对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女大学生心怀不轨,甚至采用引诱、欺骗等手段,与大学女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一切乱象,让高校教师的师德日益沦陷,让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形象全面受损,也让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关键时刻,教育部划出了高校教师的“红七条”,以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全面规范教师道德。
毋庸置疑,“红七条”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及时筑牢高校师德新防线。
当前,虽然“红七条”已经划出,新的师德防线已经制定,但好制度的生命力还在制度的落实上,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要及时认真落实好责任,加大对广大高校教师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越线”行为的查处力度。唯如此,“红七条”才会有生命力,广大高校教师才会去主动、自觉遵守,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权益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征服)
高校教师“红七条”有制度保障更需重落实
教育部划高校教师红七条,从国家利益,从为人师表,从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红七条给教师的言行戴上了紧箍咒,希望这红七条的下发,能够给当今的教师队伍带来新气象。
在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是高素质的,但是也有个别老师不仅仅思想堕落,并且行为更为龌龊,主要表现在某些教师破坏祖国安定团结的局面,如某高校的教授利用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大肆宣扬反社会主义言论,搞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个别高校教授为了个人利益,剽窃学术行为严重,把“拿来主义”发挥到极致,管你是哪一个人写的,只要利于自己就敢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更有甚者直接拿来,签上名字就成自己的,让高校学术一文不值。还有一些恶徒披着伪善的外衣,事实上其内心毒如蛇蝎,居然对女性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下毒手,残害花季少年甚至是幼女,其卑劣的人性更是法不能容。正是某些教师的行为严重丧失师德,“一马勺坏一锅”让教师队伍的形象一落千丈。今天教育部发布红七条,应该从方方面面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相信红七条的颁布能够打造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来。
有红七条在,还不行,关键还要看落实,如果在红七条出台后,还有某些教师作奸犯科,闯七条红线,教育部门、执法部门都应该出重拳,按法律条文,按红七条款项进行追究,只有将规章制度落实在实处,群众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让教师队伍更高尚。
红七条与时俱进,红七条为中国的教育良性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希望每一名教师都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教育者的形象,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师长,做朋友,做父母,将教师这一伟大的称号诠释得更加响亮,同时更希望教师用良好的服务意识,为教师队伍打造更多的正能量,让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名副其实,让教师的行动为时代唱赞歌。(苗凤军)
划定“红七条”时也应多些温情关怀
近年来,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除了中小学教师外,高校教师也没少“出事”,一度将高校教师引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令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对不暇。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划定高校教师师德“红七条”,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确有必要。
此次教育部针对高校教师划定师德“红七条”禁行行为,要求各高校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时优先考虑师德表现突出的高校教师,而对违犯师德“红七条”的教师,最高可解聘或开除。要求高校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要求建立问责机制,追究高校主要领导的监管责任。
笔者认为,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主要依靠教师的自律,通过社会舆论的监督评价来实现,促其加强行为的自我约束。高校应当加强师德建设,特别重视师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
道德重在教育,重在引导,重在自律,重在监督。要让高校教师品德高尚、忠诚教育、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前提是关于高校教师管理的制度完备、机制完善、工作规范,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设定种种限制,划定种种红线的同时,也应给予教师更多关注、更多温情、更多关怀,比如教师生存状态、教师工作环境、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福利待遇、教师心理健康等等。多为教师搞好服务、分忧解难、扶危帮困,让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安居乐业,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试想一下:如果高校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了,生活状况好了,还会不辞辛苦去校外兼职兼薪吗?如果教师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还会学术造假、买卖论文、贿赂评委吗?如果招生、考试、推优、保研等工作规范有序,完全置于阳光监督之下,还会有违规暗箱操作和收受学生礼品礼金等腐败行为吗?
总之,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千秋大业,是为未来社会奠基,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工程。教师师德水平关系教书育人水平,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社会道德风尚。给高校教师划定师德“红七条”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别忘了给高校教师应有的温情、关怀和帮助,让教师不仅因为职业崇高职责神圣而且因为感动感激而更加敬业乐业,严守师德规范,自律自省,更加具有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