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公平的路径探索
2014-04-29师小静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城乡和阶层不公平现象,并阐释了其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公平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路径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从而形成了支撑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推动下的高等教育“奇迹”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我国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进一步把高等教育发展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必须以高等教育公平为切入点,尽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培养优质的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演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于所受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其不公平现象集中地呈现出来,集中表现在高等教育区域不公平、城乡不公平与社会阶层不公平。
(一)高等教育区域不公平不断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在不同地区层次上,高等院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大部分按照“属地”原则在招生人数上存在区域的差异明显,于是高等教育的区域不公平现象凸现出来。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北京大学(包含医学部)投放在北京市的招生名额为414个,而在河南的招生名额仅为108个,同时,考虑两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分别为73460人和805807人,则有北京市考生考上北大的机会是1/177,河南省考生考上北大概率为1/7461,两者相差42倍。到了2013年,两者相差降低到30多倍。
这样的例子还没有不少发生在优质高等教育集中在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这充分说明,按照当前招生体制,高等院校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招生计划,无视了全国层面上的招生公平性,直接从高等教育的入学口就已经造成了相差悬殊的区域不公平。
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的禀赋状况,直接决定了不同区域取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难易程度,从而加剧了区域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其后果直接体现在频繁见诸报端的“高考移民”。所以,就出现了考生流向一些录取率高、录取分数低的省份,例如,北京、上海等;流向一些录取分数低的中西部地区。通过落后这些地区,考生较轻松取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目标。然而挤占了高考移民落后地区的招生指标,直接是对移入地区教育资源的剥夺。
(二)高等教育城乡不公平日益强化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结构。在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教育资源存在天然的差异,城市集中了经济社会的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从义务教育资源到高等教育资源。所以,城市考生较农村考生所受教育质量高,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资源机会更多。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高等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公平趋势强化。根据该报告提供的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录取率数据(见图1),
无论是普通大学录取率、还是211或985大学录取率,亦或者本科学院录取率来看,城市考生远超过农村考生,尤其在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方面。
图1 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城乡录取率
城乡间高等教育不公平还表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县城、乡镇与农村的考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平等。根据上述报告的研究结果,直辖市的考生被985或者211学校录取的机会远大于其他所在地的考生。省会城市的考生被985、211高校和学院本科学校录取的机会高于总体录取水平,而县城、乡镇与农村的考生中极少数被优质大学录取,绝大部分农村考生被普通大学和学院本科高校录取。
导致城乡间高等教育不公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考的保送资格加剧了城乡间高等教育获取机会的不平等。由图2可知,在获取保送资格中,省会城市考生获得保送资格的比例最高,为27.5%,其次是直辖市、地级城市和乡村。
图2 不同城乡村获得保送资格的比例
(三)高等教育阶层不公平越发渐现
高等教育越来越与考生及其家庭所处的阶层很紧密的关系。考生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可能最终影响考生高等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取得。
根据“麦可思 -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从大约50万人的调查样本中得出的结论,发现考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该项目组以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向人们说明并阐释了考生“出身”对教育和就业的实质性影响,从而说明了高等阶层与低等阶层的代际继承性明显呈现出固化的趋势。该项目组还发现,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阶层不公平问题引起的社会效应很严重,这是因为如何高等教育阶层不公平得以持续,那么这就意味着社会阶层就会出现像“官二代”、“穷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等等诸多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社会阶层一旦固化,低等阶层向上流动形成阻碍,社会发展就缺少巨大的动力来源。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深层次原因剖析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高等资源的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伴随着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城乡考生获取机会以及社会阶层的影响又得以加剧。
首先,高等院校属地原则下的保护性招生偏向导致了区域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高等院校属地原则是一种当前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对于985院校,在国家划拨教育经费的同时,地方政府应该以1:1的配套。这样意味着,高等院校,特别是985或211院校的教育支出来自于国家和所属地方的财力支持。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高等院校招生内在地考虑所属省份的考生,招生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性。
其次,城乡考生教育差异,外加考生阶层对高等教育的获取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所处城乡以及阶层的考生获取高等教育资源能力的不公,直接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城乡考生差异明显的不同高考录用情况。客观说来,所处城市考生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生活支出等各方面要远超过农村考生,所以,城市考生往往比农村考生考的高校好很多,更多是一些“名校”尤其是存在过多照顾城市考生的加分政策影响时。当城市考生名校指标多时,农村考生自然少一些,于是形成了城乡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事实。
考生所处阶层差异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考生所在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阶层的这些资本决定了考生录取的不同渠道,也就是说,高等社会阶层往往会利用丰厚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为他们的下一代铺就通往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道路。这样就会形成高等阶层考生录取情况要胜过低等阶层的录取情况,不仅是入学机会方面,以后的就业还要受这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角度,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一定的条件,高等院校招生属地化,形成了区域高等教育不公平;同时城乡考生教育差异,导致了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拥有不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社会阶层也对考生的录取发挥着很大的影响。而这两个层面又是相互影响,不同强化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三、高等教育不公平转向公平的路径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为此,亟需研究高等教育从不公平到公平的路径,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
(一)以提高高考录取率基础,实现区域和城乡高等教育公平
我国东部地区高校云集,尤其是优质高校资源密集。在当前高招属地原则指导下,东部地区考生的录取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要破除高招属地体制,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录取率。
同时,实现高考录取率与人口数相一致的公平。为此,以人口大省为突破口,深入研究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以人口大省的广东、山东、河南、四川等为高考改革的试点,深入探索人口大省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模式,以便在全国推广。
以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为改革的入口,努力探索城乡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新模式。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的落后地区,考生所享受的教育水平有限,因此,国家在高考招生环节,应该考虑这些地区考生的受教育素质和水平,努力提高这些地区的录取率,以实现多年来城乡考生公平的目标。
(二)国家继续完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解决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还在于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为此,国家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以重点院校为引领,以重要院校为主体,以职业类院校为补充的元化高等教育体系。
以重点院校为引领,要求国家重点建设985和211院校,并要求这些院校招生方面努力吸纳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考生。适当提高这些院校的国家资助力度。
以重要院校为主体,要求国家要时刻关注省部属的地方院校,提高这些院校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努力减轻这些院校招生的负担,提高这些院校的学生招生规模和质量。
以职业类院校为补充,要求国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潮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战略需求。所以,国家要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职业类院校合理的发展空间,引导部分考生报考职业类院校。
(三)国家努力健全公平性的基础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性问题。所以,高等教育公平不能就高等教育谈高等教育,要适度跳出高等教育的圈子。高等教育来源于基础教育,这样,高等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为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其来源基础教育也确保公平。
所以,发挥高等教育公平实现机制的协同效应,在抓好高等教育公平的同时,应该从源头上着手,通过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实现区域和城乡基础教育公平,从而为高等教育公平提供重要前提。高等教育公平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公平,构建公平平等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
(四)着力缩小社会阶层差距
通过缩小社会阶层的差距,构建高等教育公平的社会环境。社会阶层是高等教育获取的社会土壤,通过缩小社会阶层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差距,减少社会阶层对考生录取的人为影响,从而为高等教育公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打破破坏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社会环境和土壤。
所以,动用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行政政策等的约束性制度体系,预防社会阶层人为干扰高等教育公平,把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公平是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平的重要“指示器”。因此,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构建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新时期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前提。为此,要从区域、城乡和阶层三个层面努力减轻或消除高等教育不公平,需要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找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清华大学,2012
作者简介:师小静,女,1983.12生,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