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关键先生”

2014-04-29卢江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黑匣子关键科学家

卢江

“关键先生”的脉搏

“砰、砰、砰……”每秒一声,这是“关键先生”的“脉搏”。

南印度洋海域,南纬25度、东经101度。

各国搜救船只汇聚这里,联合执行搜救任务——寻找“关键先生”。

不久前,马来西亚航空飞机神秘失踪。经过科学家的综合分析,很有可能,飞机就坠毁在这里。

锁定区域,不断寻找……

“砰、砰、砰……”一天之后,中国“海巡01”号声呐探测仪,疑似捕捉到“关键先生”的下落,这个声音震动着科学家的耳膜。

只有找到“关键先生”,才有可能解开马来西亚航空飞机神秘失踪的谜底。

那么,“关键先生”到底是谁?它又怎么会成为寻找失踪飞机的希望?

你或许已经猜到,它就是飞机上携带的——“黑匣子”!

“红与黑”换肤记

很多人以为黑匣子是黑色的!

其实不然。黑匣子是一个橙红色的长方体,约等于四块砖头垒在一起的大小。

确切点说,上世纪50年代,黑匣子确实是黑色的。

当时,飞机内所有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统一的黑色方盒里。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当飞机遭遇意外情况后,黑乎乎的外表容易和飞机残骸混在一起。如果夜间搜寻,凭借外观,更加难以分辨。于是,科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给黑匣子换皮肤——换成鲜艳的橙红色。

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加上夜间反光标识,会使黑匣子更加醒目,有利于寻找。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当飞机失事后,黑匣子往往逃不过被“烧黑”的厄运。

“黑匣子”的称谓并没有因为换肤有任何改变。

也许,红与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解开谜底的关键。

从幕后走上台前

因为黑匣子与生俱来的神秘感,许多人甚至不知道,飞机上黑匣子并非一个。

事实上,一般的飞机上都会有两个黑匣子,它们大小不同、分工不同,却又心心相印、紧密相连。

这两个黑匣子,一个用于记录飞行中的各种数据。譬如: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

另一个,用于记录驾驶舱的各种语音。

它们通过传感器和飞机各机械部位、电子仪表相连,立体地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为了安全起见,记录飞行数据的黑匣子安装在飞机尾部,一个最不可能受到撞击的位置。

另一个则安装在驾驶舱下面,方便语音信号的采集和记录。

平时,这两个黑匣子以采集信息为己任。只有在飞机坠毁后,才会从幕后走上台前,变身“关键先生”,发出频率固定的脉冲信号——砰、砰、砰……

2009年6月1日,法国航空公司一架从巴西飞往巴黎的航班在大西洋上空失事,这是近年来最神秘的一起空难事故。

因为法航使用的A330型空中客机,被称为现代历史上最安全的机型,人们不相信飞机本身会出现任何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是飞行员缺乏经验,操作失误,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两年后,科学家终于找到了飞机的黑匣子。经过数据解读,人们才明白飞机失事的真实原因。

原来,飞机飞到一万一千米高空时,空中有冰霜出现,导致飞机速度监测器被隔离,从而引发更多的精密仪器出现问题,最终引擎控制系统自动关闭。

那一刻,飞机坠落海底,黑匣子从幕后走上台前,开始了“新”的工作。

砰、砰、砰……

这样的信号,每秒发送一次,持续30天。此后,黑匣子会进入一个休眠期,但并不意味着停止工作,它们将进入另一种工作模式,不定时发送信号。

两年后,它们被发现。

其实,它们还可以再坚持4年。因为,它们的电池驱动最长可以工作6年之久。

“关键先生”的极限考验

你是不是想说,原来黑匣子就是个数据和音频记录仪!

的确可以这么理解。但是,黑匣子不普通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经受多重极限考验!

来看一组数据——

* 抗烧:1100摄氏度的火中,黑匣子能经受30分钟的炙烤。

* 抗压:两吨重的物体挤压,黑匣子可以坚持5分钟不变形。

* 抗腐蚀:在酸碱性较强的液体中,黑匣子可以浸泡6个月。

想想看,火山岩浆也不过一千多度,普通轿车不过两吨,最大面积的碱性液体无非海水——这就意味着,就算黑匣子遭遇岩浆、车碾、海水腐蚀,它也可以从容地发出信号,等待科学家的“救援”!

砰、砰、砰——信号在这里静默地流淌,期盼你来开启未知的秘密!

小链接:

找到黑匣子以后并非万事大吉,它的破译过程极其复杂。

调查人员需要运用:清洗、干燥、数据下载、读取等步骤来解读黑匣子中的信息。如果一切顺利,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周。

由于每次空难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如果黑匣子中的主板、芯片等核心部分受损,破译会遇到很大困难,解密时间则会更长,有时需要数年。

但不管时间长短,黑匣子中的数据就在那里,无法丢失,难以改变。

猜你喜欢

黑匣子关键科学家
黑匣子究竟是什么
东航失事客机第二部黑匣子抵京
高考考好是关键
假如我是科学家
快递黑匣子
解密“黑匣子”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获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