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己所好

2014-04-29

大学生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李教授品茶读书会

半夜回家,在车上听广播,女主持人抒情地感叹城市就像水泥丛林一样,毫无生趣云云,如果是两三年前,我没准会生出同样的感慨,现在则不了,寓居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区别于流俗的奇人异事还真多,只要有心结识,很容易生出别样的乐趣来。

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最初认识李教授,是为了做一档和饮茶有关的电视节目,其时饮茶之风刚刚盛行,普洱银针,大红袍铁观音,品评者众,似乎一夜之间,酒肉之徒都变成了饮茶的雅士。我习惯了喝老家的土茶,既分不清红黑黄绿,也不知道班章老树之类的纸饼饼有什么特异之处,竟然能拍卖出钜万高价,所以拜访曹教授时,难免心怀忐忑。

车行七弯八拐,在一座稍嫌老旧的教学楼里找到李教授的实验室,老人家正带着学生洗涮用于实验的玻璃瓶瓶罐罐,我大致能分得出烧杯试管之属,看着其他它器皿溶液,就只能瞠目结舌了。寒暄之后,教授很认真地给我们沏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清水绿茶,我确实没有十年的陈梦可以了却,所以他递过来茶汤作铁锈色的普洱,我一口喝完了,觉得有股子泥味儿,出于礼貌,点点头,说了一句“很好”。再喝龙井,感觉习惯一点,我还是一句“很好”。心里直纳闷,为什么不弄一个大点的茶杯,这么一口一口地喝,多别扭啊!

后来懂了,这是喝茶的规矩。

交往既久,从李教授那里得悉了许多关于茶的故事,包括行业内的猫腻,好比某些著名的茶叶品种,其实氟含量严重超标,如果饮用时间过长,且量过大,很有可能造成氟中毒。这些可是商家不会摆明了说的。

时过境迁,几年过去,城里的品茶爱好者们,渐渐聚成了一个庞大而近乎固定的圈子,品饮好茶,交朋结友,加上商家和文化人的鼓吹,添入琴棋书画等文艺活动,蔚然已成盛事。我多次被拉入这种活动,一杯一杯,跟着大家喝铁锈色的茶汤,直喝到全身发热,脑袋里面和壶嘴一样,发散出氤氲雾气,心底里总觉得喝茶不就为了解渴,弄得这么复杂,未免太累。

一次见到李教授,我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他哈哈大笑,然后告诉我:饮茶,往高了说是雅致,说白了也就是消遣,平时想喝什么茶,就喝什么茶。

我很感谢他的直白,回家依旧用大缸子,大口喝老家的土茶。

与品茶会同样让我迷惑过的是读书会。读书会的兴起,大约也是近几年的事,上学那会儿,我一直以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毕竟专业悬殊,隔行如隔山,平时与老师或者好友交流几个生僻一点的问题,已属不易,何况是和不同的人群对谈呢?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还是加入过好几个本城著名的读书会,活动场所一般设在茶室或咖啡馆之类的地方,由某一位知名人士主讲,讲完之后,在座诸人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开始,或许是因为新奇,活动现场还真有几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味道,其后读书会越办越多,我才发现演讲的嘉宾始终是那么几位,所谈及的“名著”,国学类不外乎《论语》、《弟子规》之类,甚至还有专论官场小说的,问答之间,也就是那么些内容,“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较之高校当中的学术会议,场面倒是热闹了许多,至于参加诸人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我没好意思问。更多时候,一些读书会实质上是打着文化牌子的商业活动,戏剧感就更强烈了。

我只能怀念当初在学校时,二三好友一起坐而论道的场景,虽然没有咖啡点心,交流过程也艰难而沉闷,毕竟还是有收获的,偶尔将这样的想法告诉从前的老师——一位沉潜史学的老夫子,老人家淡淡说了一句:“一下午的时间,足够读好几页书了。”我稍感释然,决心再也不去读书会,宁可闭门读书。

品茶、读书,一向是被视为文人雅士之所为的,前贤古人的文集之中,唱和之作,大多产生于聚会的活动现场,个中未必没有精品,我也并非反对商业化的活动,毕竟有了商业背景作为支撑,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参与,这可是传播的要素之一。只是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小众一点的生活方式,只要认真,投入,哪怕无人关注也好。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李教授品茶读书会
春来黔地品茶香
冬品茶梅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品茶香 知茶趣
育槐
叙品茶事
厨子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