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的股票
2014-04-29余健
余健
连续五天无量涨停,这是成飞集成自5月19日复牌后一周内交出的成绩单。鉴于已有2013年9月份的中国重工作为先例,此番一字板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进而让资本市场对新一届政府治下的军工开放性有了更多期待。根据公开披露的预案,拟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包括威名赫赫的沈飞、成飞等,尽管上述估值158亿的资产在2013年度净利润不过数亿元。承载强国梦的核心军工企业利润表为何不似战争机器那般高大上?有些人似乎再次找到了向国企开炮的弹药,张维迎在2012年底提出的“国企外部性(低效论)”也又一次被提及。然而,鲜有人意识到国防作为“公共产品”特性的影响:近年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有限军费条件下的国防工业当然选择“保军”而非撷取超额利润。所谓“低效论”并不足以解释平淡数字后的高技术产品。
“讲政治”,在红旗狂舞的岁月意味着对私欲的摒弃,时至今日则时常代表着国家战略在经济层面的延伸——这种现象在军事工业、铁路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领域相当明显,因此这类行业大都具有两大特征:首先是以政府采购为主体,其次是产品由国民共享。
与之相对应的是私人或企业消费品行业,包括石油、银行、房地产及通信等。前者在很多时候直接服务于政府并从属于政府战略,而后者有更多机会面对普通企业或消费者并享有定价权优势,盈利表现自然大相径庭。
例如,在前几年的“刘氏”高铁大跃进中,铁路装备企业南车、北车先后完成整体上市并在2010年底达到股价历史高点,但投资者很快就开始抱怨较低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与先进的动车组并不匹配。彼时,铁道部采购体制高度集中,时任副总工程师的张曙光一句话便能决定产业链几乎任何环节的价格和数量,贵为央企的两车也不得不好好掂量已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高铁计划。如此一来,总资产数百亿的高科技企业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及工商银行一天的净利润(7亿元/天,2013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候,“讲政治”也会超出公共产品行业。在房地产市场纠结的5月初,央行高层公开宣称个人住房贷款有稳定经济增长功能,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讲政治”并确保住房消费贷款的资源配置;而与此同时,银监会却警示房地产信贷风险正日益加剧。
显然,“讲政治”将会削弱某些股票的风险规避能力。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讲政治”对上市公司的效应全部为负,如十八大上多位国防工业负责人当选中央委员,随着这类公共产品行业的证券化加速,高出一筹的政治地位将给相关上市企业带来额外优势(尤其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此外,“讲政治”偶尔还会起到股市稳定器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证券监管当局严令禁止基金公司砸盘便是一例。
尽管公共产品行业的财务表现将在短期保持稳健,但仍有两大因素可能促成质变:一是政府采购体制市场化改革,如铁路系统反腐风暴过后,铁路当局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力减弱,加之基础建设向民营资本开放,使得铁路装备企业盈利改善明显,刚刚登陆H股的北车甚至在2013年营业收入几无变化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增长21%;二是由于铁路合作、军贸天生适合成为外交工具,国家政治影响力的外延将持续给这些高技术行业创造新的空间,如潜在的跨境高铁项目与军事技术输出。
无论如何,当公共产品从封闭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开放的股票交易市场,观察它们如何在“讲政治”与取悦投资者之间求得平衡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