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世界是不够的

2014-04-29陈昊

博览群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人生课程

陈昊

从诞生之日开始,互联网就注定如同魅惑的魔术师,以改变一切的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深刻变革。林登实验室推出的“第二人生”凭借成熟和先进的3D建模技术给全球带来了震撼。在这块虚拟“新大陆”上,除了大批“居民”和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国外高等教育界也迅速意识到这块新兴领域潜在的教育价值,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世界顶级知名学府争先购买电脑空间里的数字空间“岛屿”,提供全天候免费远程教学课程。

这本由英国爱墨瑞得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虚拟世界里的高等教育:“第二人生”中的教与学》(Higher Education in Virtual Worl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econd Life)也应运而生,力图理论联系实际,为虚拟世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该书第一主编查尔斯·汪克尔(Charles Wankel)为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托宾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的副校长,擅长将其丰富的商业和国际化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全世界范围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专家和讲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及其他国家开设管理者培训课程。除了志愿提供咨询服务外,他还为全球顶尖企业提供管理策划方案,他的客户均为全球50强企业,包括我们熟知的麦当劳。他曾担任过高等教育教学和学习协会主席,同时兼任如管理学会主办的《管理学习与教育》等顶尖学术期刊编委。第二主编贾恩·金斯利(Jan Kingsley)是专业管理学习协会的执行官,也是西班牙ESADE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20多年来专注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部门的执行管理,特别是有关领导力、组织发展、变革管理和大规模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两位主编均衡且有深度地精选了12篇论文,为读者展现虚拟世界里“第二人生”在教育领域的诱惑和潜力,作者大多是活跃在高等教育第一线的学者专家,或者是利用“第二人生”平台来提升学习效率的参与者。

什么是“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Second Life)是一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3D网络虚拟游戏。游戏只提供土地,土地上的一切由人自己决定,营造一个与现实社会平行的虚拟世界。玩家被称为“居民”(Avatar),控制自己创造的身体,在游戏中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玩家互动,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在“第二人生”里,有另类的生活体验如音乐会、舞厅、歌厅、工厂、高楼、银行、酒店,甚至有码头、航空公司等,还有银行和自己的货币——林登币,居民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赢取林登币,或者使用林登币来购买物品、支付服务,也可以与现实世界的美元进行兑换。

任何13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可以免费加入“第二人生”。“第二人生”始建之初,只有一千名注册用户,2006年末和2007年初由于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2007年注册用户达到600多万,35000名居民同时在线。“第二人生”的出现,开创了互联网虚拟三维社区的神话。

“第二人生”的教育潜能始掘于2005年,随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院采用虚拟课堂、远程教学、教学实验和技能训练等形式将“第二人生”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第二人生”的教育应用已形成一定规模。2009年夏天,有超过4000名注册教育工作者,几百块土地或岛屿被售出用于教育目的,“第二人生”成为教育工作者最流行的平台。

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第二人生”提供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偶遇的环境。该书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两位主编,查尔斯·汪克尔和贾恩·金斯利,正是在这个平台相遇的!

仅仅是游戏?不!“第二人生”的教育理念

每一项创新都有其拥趸和反对者。反对者认为,“第二人生”与其说是一个教育平台,不如说是一种大型虚拟游戏,在教学中存在实践和技术的局限,人际交流自然程度降低等缺陷,此外,缺乏问责制可能降低学生在教学任务中的参与度、实践与现实也存在较大差距。但更多的教育者则持肯定态度。在该书中,作者们探讨了“第二人生”相关的教育理念,来证实“第二人生”在教育领域存在的价值和力量。

该书从制度、技术、教育和用户等各个角度详细描述了教育工作者在采用“第二人生”作为教学手段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障碍,建议教育者要全盘考虑其对传统教学可能带来的冲击。如同其他在线平台,“第二人生”也存在如同步会议难以实施、文字聊天时表情和速度的限制或者宽带网速较慢、语音聊天质量较差等用户反馈,因此,教育者在决定使用“第二人生”作为教学手段前要完成必要的技能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纵虚拟空间的能力,来获得较好的环境体验和教学效果。

此外,该书还认为,教育在“第二人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跟风或者噱头,就如同其他任何教学手段,“第二人生”也是一种构建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技能和提升学生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这个以计算机模拟的教学为基础,虚拟角色为载体的虚拟平台使得这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可能,而且变得更为亲切,有趣和生动。

“第二人生”的教育理念还非常重视虚拟平台中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能存在于面对面的交流中,但事实上,虚拟空间里导师和学生的虚拟化身代表的就是他们本身,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非口语及时行为进行。虚拟化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世界里师生间的交互感觉,降低了导师的权威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自由探讨机会。

可以说,“第二人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当时环境下教育适应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一种新的尝试,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第二人生”不仅仅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教育平台,更多地是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新的思考。

虚拟世界里“第二人生”的教育实践

“第二人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有设定任何游戏规则,游戏的最大限制就是参与者的创造力。教育者可以在自己购买的土地上随意创造虚拟的教学资源,构建仿真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沉浸式的,由自己控制的虚拟人物参与的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操纵自己在虚拟世界的化身来与他人互动。

在“第二人生”的虚拟课程中,学生较之传统课堂更为轻松,更具有表现欲。因为给学生提供了具有高度个性化工作,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学生就表示,因为现实中学校的地面空间非常有限,虚拟课堂给自己带来了视觉的冲击。

据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逾七千万,此外,还有大量希望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但无法步入课堂的残疾人。如何消除这部分人的孤独、异化甚至老年痴呆症等,成为目前社会研究的一个新重点。网络公开课和远程教学成为他们体验大学课堂和完成继续教育的首选。为了调查“第二人生”对是否能满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从使用前对“第二人生”的了解程度、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和项目结束后的反馈三个方面开展,此外,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一个半结构化的小组实验,来考察他们对“第二人生”的见解和看法。问卷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第二人生”对参与者当前和未来生活以及对整个大的社会都有较大影响,很多参与者学会了使用“第二人生”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在社会交往中有了新的话题,建立或拓展了他们的社交网络,重新塑造了其自我形象。

“第二人生”走了,慕课来了

在发展的鼎盛时期,“第二人生”在虚拟世界里扩建的土地面积超过现实生活中香港和塞舌尔群岛的面积,游戏获得了超10美元的产值。到2007年,已经有161个学院和大学在“第二人生”创立了自己的虚拟教学领域,近40个班级在“第二人生”实施了教学实践。2010年以后,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乌托邦式虚拟世界开始逐渐遁入迷失,现在这里变成了荒凉寂静、与世隔绝的孤岛。

“第二人生”经济的消退也带来了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教育应用的萧条,不过,其提供的孵化真实校园生活和沉浸式教育实践和技术培训理念,或许成为了未来网络化高等教育的新拐点。

2012年开始随着美国顶尖大学的推进,“慕课”(MOOCs)开始持续升温。所谓“慕课”,即“大规模网上课程”,简单说就是一种网络课程,其特征是公开面向广大网友,任何人通过网络就可以接触到它。除了传统课堂上人们所惯常使用的录像资料、阅读材料和练习题外,“慕课”还会为网友提供互动的论坛,以期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早期的慕课也是以在线课程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可以说,慕课的出现,是借鉴了“第二人生”在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但并非是简单的复制。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公开课和网络远程教育,慕课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点。最早的公开课和网络远程课程,学习者是以旁观身份在观看老师给别的同学上课,而慕课则是一对一的VIP定期上课。慕课课程的开设有点类似现实世界里学校的学期,如果错过,就只能等下次了。慕课还会根据要求布置作业,作业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五名同学进行评判打分。在慕课开设的讨论区里,学习者可以和全球的小伙伴一起参与类似头脑风暴的讨论。课程最后学习者通过考试才能拿到证书。证书由授课教师颁发。慕课在网络平台对所有人开放,让教育公平成为可能,这也是慕课当今最伟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人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