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植棉史考证

2014-04-29徐昕李富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植棉广西历史

徐昕 李富强

(1.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2.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南宁 530028;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6)お

摘要

棉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在广西种植历史悠久,却从未得到研究重视。文章对于史载的“棉”的种类进行植物学分类,并结合纺织加工技术对古人所指“木棉”进行甄别。依据考古实物以及与云南和海南植棉情况的对比,推论出在春秋时期广西已经开始植棉,但是不普遍。其最初种植的种类为亚洲棉的多年生木本植物,随着棉向长江流域的扩展,演变为种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追溯从三国到清代广西植棉发展的历程,还原其发展情况,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大有裨益。

关键词 广西; 植棉;历史

中图分类号 S-09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518-03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Guangxi

XU Xin et al

(Textile Colleg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Guangxi Museum of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28)

Abstract Cotton is an important textile material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Guangxi but hasnt received enough research atten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otan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tton”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especially on the “Mu Mian” combining textile processing. On the basis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comparing with Yunnan and Hainan, cotton is cultivated in Guangxi no later tha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ut was not universal at that time. The original cotton in Guangxi is a woody perennial plant. When the cotton spread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evolved to annual herb plant. By collat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history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Guangxi from Three Kingdoms to Qing dynasties and aims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n the ancient textile and social economy of Guangxi.

Key wordsGuangxi; Cotton cultivation; History

作者简介

徐昕(1979-),女,图书馆馆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古代纺织工程。

收稿日期 20140529

华南是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1]。地处其中的广西植棉历史悠久,却鲜有专文论述。关于广西植棉的起源时间语焉不详,同时对于文献中提及的纺织原料的种类也出现讹误。文章通过梳理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对广西植棉历史进行了研究,力图追溯广西植棉的历史进程,还原其发展面貌。

1 广西古代“棉”称纤维种类考辩

在古代中国,被人熟知的“棉”称纺织纤维有锦葵科棉属植物。同时古文献记载的“木棉”特征各异,如张勃《吴录》中说:“交州永昌,有木棉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棉如絮,色正白,可为缊絮及毛巾”(太平御览引);宋代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闽岭以南多木棉,其实熟时,皮四裂,中绽出如绵,以铁梃碾取其子,取绵,以竹小弓弹之,卷为筒,就车纺之,自然抽绪,以为布。自闽广来者,尤为丽密”等。根据下表所示的植物学特征,同称为“木棉”的植物分为木棉科木棉属的木棉(獹ossampinus Malabaricum)及锦葵科棉属植物。

表1 木棉与锦葵科棉属植物比较

种名 属名 特征

旧大陆っ拗纸蹩科っ奘粲惺髅藓筒菝蓿树棉高度可到2~3 m;草棉生长期短种子纤维,纤维附着于种子上,不易剥除[2]

木棉木棉科つ久奘袈湟洞笄悄荆高达20~45 m果实纤维,纤维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发育而成

木棉科木棉,俗称攀枝花,经过特殊的工艺是可以织布的。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保存有解放初期从黎族收集到的木棉织品,经X射线衍射分析,纤维取自海南岛的乔木木棉[3]。田间调查发现,直至解放初,黎族人民仍然保存用木棉作纺织原料的传统。因纤维捻曲连接处容易断裂,将攀枝花絮一丝丝地接起来,放在腿上搓捻,用左手转动一端装有泥饼或铜钱的小竹枝做的纺锤,卷成纱锭[4]。即用人工造成捻曲再把纤维一根根接起来,类似绩麻。并利用给湿的方法,以提高纤维强度。试验分析海南木棉纤维的干湿强力,湿强较干强提高了一倍[5]。正如西晋郭义恭《广志》所云“梧桐有白者,剽国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同时采用编织[6]或平织机[7],这样幅宽不受两臂距离所限。因此可见木棉织物特点为“绩为布”和“幅广”。

木棉科木棉能否作为纺织原料是考辩广西植棉种类及时间的基础。

1.1 木棉科木棉的排除

最早记录广西植棉情况的是三┕·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曰:“五色斑布,以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毳,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棉。人将用之,则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以为布,弱软厚致,上毳毛”[8]。锦葵科棉属植物棉实成熟后,籽与絮是相连的,需用铁轴或铁棍碾除棉籽。而攀枝花的实成熟后,籽与絮是自然分开的,故不需去籽轧棉的工序。因此可见此书描述的是锦葵科棉属植物。

图1 分解出种子后的木棉纤维[9]

广西虽有木棉,《异物志》(东汉杨孚撰):“木绵树高大,其实如酒杯,皮薄,中有如丝绵者,色正白,破一实得数斤,广州、日南、交趾、合浦皆有之”。但在宋代宾州地区(治所在宾阳)“俗多采木棉茅花揉作絮绵,以御冬寒”[10] ,如在清朝康熙年间,汪森辑《粤西丛载》卷二十,引明人张七泽《梧浔杂佩》载:“木棉,一名琼枝,高数丈,树类梧桐,叶类桃而稍大,花色深红,类山茶。春夏花开满树。花谢结子,大如酒杯,絮吐于口,茸茸如细毳。旧云海南蛮人织为布,名曰吉贝,今第以充裀褥,取其软而温,未有治以为布者。浔(今广西桂平县),梧(今梧州市)间亦多有之,但土人未尝采取,随风飘坠而已。”

根据文献记载和田间调查,木棉科木棉在广西只作为裀褥的填絮,而不作为纺织用料。

1.2 锦葵科棉属种类的辨别

在古籍中关于“棉”的名称各异,如“吉贝”“古贝”“古终”“桐华”“白叠”“帛叠”等。汪若海从语音学、形态学及传入途径等方面考证认为“吉贝”(及其转音)应该指亚洲棉,“白叠”(及其转音)应该指草棉[11]。而古贝为吉贝之讹。因此,广西等岭南地区包括海南种植种类当为亚洲棉。

表2 亚洲棉与草棉的植物学特征比较

种名 属名 拉丁ぶ置 古文献っ称 原产地 传入途径 植株特征

亚洲っ藿蹩科棉属獹ossypium arboreum古终、す疟础ⅹぜ贝印度南路由缅甸、越南传到闽广、云南等省,再到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12]包括多年生树棉和一年生草本棉,多年生树棉高度可到2~3 m

草棉锦葵科棉属獹ossypium herbaceum白叠、げ叠等阿拉伯和小亚细亚北路由中亚传到新疆,再传到甘肃、陕西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达1.5 m,生长期短

棉是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植物,多年生棉必须在月平均温度高于15 ℃,冬季无霜冻的地方才能生长[13]。广西地处低纬,年平均气温16~23 ℃,日平均气温≥10 ℃,全年无霜期240~362 d,年降水量900~1 400 mm[14]。适宜的地理环境是广西棉花种植的先天条件。从考古发现的孢粉资料分析看,商周时期,大致与现代略等或稍高一些[15]。

通过史料整理,发现叙述棉花时自古所用的名称,都用“木”或“树”字,如 “南州异物志”称“古贝木”;《南越志》用 “古终藤”, 藤根据字典释义为木本植物的匍匐茎或攀缘茎,因此古终藤当为木本;《吴录》则称它为木棉树。说明它们所记的是一种植株不太矮小的木本植物,棉花要长成木本,则一定是多年生的。其植株形态“树高七、八尺”[16];“吉贝树类小桑”[17]。通过对棉花的形态描述可知广西古时种植的亚洲棉为多年生的灌木棉。

综上所述,古代广西“棉”称纺织纤维为锦葵科棉属的多年生的灌木亚洲棉。

2广西植棉起源时间的推考

根据木棉织物的特征可以判定在如《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提到哀牢人:“有梧桐布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絮白不受垢污。” 以及“武帝末,珠崖太守孙幸调广幅布献之”中的织物当为木棉织物。

同时《后汉书·西南夷传》又称“哀牢人”:“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布华……” “帛叠”,应是沿用当时中原的市场名称[18],实指南方的亚洲棉。帛叠与梧桐木并谈,当属不同植物。因此,此时当地应该出现棉花。 但是通过文献记录的广泛性可以推论,棉布并没有前人所述那般广泛。比之木棉织物,没有其应用┢毡椤*

与此同时考古发现出证据:1978年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出土青灰色平纹棉布一块,系多年生灌木型木棉。对棺木C14测定,树干校正年代为距今3445±150年[19]。棺木的年代不能完全代表该织物的年代,将该棉布与战国楚墓出土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出,此棉布织造技术还较原始,棉布质量不及战国时代的水平,应早于战国。

表3 福建与湖南出土棉布织物组织分析

出土地点 名称 组织 捻向 捻度密度∥根/cm

福建武夷山白ぱ夜啄惊[20]青灰棉布平纹S经:67捻/10 cm;纬:53捻/10 cm1414

湖南长沙仰天ず战国楚墓[21]深灰棉布 33~36292322

广西的西北部与云南交界,东南部与广东毗连,西南部与越南为邻,与缅甸也相距较近。是“南道棉”传播的必经之途。其种植亚洲棉的时间应早于福建地区。从而推论出,广西至少在春秋时期,应有亚洲棉种植。

3 广西古代植棉的发展

早在晋朝,岭南所产的棉布,就已驰名中原。正因此,晋令:“士卒、百工,不得服越叠。”在随后《南越志》载:“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毛,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纺如丝棉,染为斑布”;桂州即现在的桂林一带[22]。“桂州丰永县有古绿藤,俚人以为布”(此条据《太平御览》所引)。《南州异物志》是历史上第一个生动描述棉花生产和纺织简要过程的,南州即今闽广华南地区。这明确反映出了三世纪时广西一带已经开始种植亚洲棉。

唐代咏棉布的诗句颇多,如 “吴棉细软桂布密,柔似狐腋白似云”“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唐文宗时,“夏侯孜为左拾遗,常着桂管布衫朝谒。...朕察夏侯孜必贞介之士,……亦效着桂管布,满朝皆仿效之,此布为之贵也”[23]反映了当时中原城市的部分中、上层人士已穿着棉布,棉布开始在内地成为商品。

《南史》记载“齐武帝(萧赜,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在位440-493)。乘龙舟游江中,纴越布为帆……榜人皆着郁林布作淡黄袴”。《古今图书集成》卷1438《浔州府物产考》说:“古贝布,一名榆林布”。说明此时棉布在广西本地已经很┢毡椤*

到了宋代,植棉风气很盛。范正敏的《遁斋闲览》记载:“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一语道出了宋代时,包括广西在内的闽、广地区是种棉纺纱织布的旺盛时期。单家独户种植灌木棉数达“数千株者”。以《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所估算的,一株棉“分支繁密,年产籽花3 000克左右”,即一株棉年产6市斤皮棉,1 000株即产籽花6 000市斤,2 000株就是12 000市斤皮棉,3 000株近于20 000市斤,在古代其数额已相当大[24]。宋人谢枋得《刘纯父惠木棉布》一诗称颂“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雷、化、廉州及南海黎峒富有(吉贝),以代丝纻”[25]。在广西最先发展成熟起来的是麻葛等织品,即利用麻、葛、蕉、竹等植物的纤维。在《汉书·地理志》记岭南“地近海,多犀象、毒冒(取增)、珠巩、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韦昭注:“布,葛布也”到了唐代,广西桂州出产的苎布、都落布,容州的蕉葛布,宾州的茼布、蕉布等,被列为贡品。宋代广西“触处富有苎麻,触处善织布”[25]如以产地命名的柳布、象布等,随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以代丝纻” 说明植棉普遍,且棉织物质量优越。

同时在宋代,闽广的棉花向长江流域扩展。根据文献资料推算,长江流域引种棉花在13世纪中叶[26]。棉花,王祯农书卷二一木棉序提到:“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27]。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在湖广等地设置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征收木棉织品,每年达10万匹[28]。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地征收棉赋,从而也可反证出当时植棉规格较大。此时广西桂林一带棉纺织业发达。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述,昆林府(Kuelin Fu,即桂林)的棉布颜色颇多,运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去销售[29]。此时的棉花“其根独而直,其树不贵乎高,其枝干贵乎繁衍,不由宿根而出,以子撤种而生……。”说明了棉花为一年生了,不能宿根繁殖,而要年年播种[30]。

到了明代,一年生型棉花的栽培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而此时广西植棉盛况不再。如《闽部疏》(1585年明王世懋撰)中提到 “昔闻长老言, 广人种棉花,高六七尺,有四五年不易者。余初未之信。过泉州,至同安、龙溪间,扶摇道旁状若荆榛,迫可视之即棉花也”。可见此时多年生灌木棉已不普遍,这也许是南方木本亚洲棉最后的记载。

到清代,壮族地区的棉织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清朝续文献通考)记广西产棉160 000担,这个产量在云南(2 000担)、广东(4 000担)、热河(2 000担)、吉林(3 000担)、江西(100 000担)之前,在陕西(440 000担)、湖南(400 000担)、山西(251 000担)、安徽(164 000担)、奉天(161 000担)之后,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棉织业逐步取代麻织业成为壮族的主要纺织业[31]。

4 小结

以往在对植棉历史的追溯中,广西往往被忽略。该文在详述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意在还原历史面貌。广西不仅早在春秋时期即以开始植棉,且织作技术较高,织物闻名。植棉与纺织息息相关,他的发展影响着织物的种类和构成,从而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广西古代植棉历史的梳理,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J].中国农史,1993(2):28-34.

[2] 曹秋玲.关于我国古代棉与木棉名实问题的探讨[J].农业考古,2007(3):17-20.

[3] 赵文榜.关于我国古代木棉纺织问题的研究[Z].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3.

[4] 容观琼.关于我国南方棉纺织历史研究的一些问题[J].文物,1979(8):50-53.

[5] 孙景侠.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能及其集合体的浸润与浮力特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

[6] 赵冈.历史文献对班枝花与木本亚洲棉的混淆[J].农业考古,1996(3):207-212.

[7] 刘兴林.先秦两汉织机的发展与布幅的变化——兼论海南岛汉代的广幅布[J].中国历史文物,2009(4):27-37.

[8](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M]// (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卷820布帛部七布.北京:中华书局,1960.

[9]肖红,于伟东,施楣梧.木棉纤维的特征与应用前景[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121-125.

[10]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15《宾州》[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 汪若海.古代“吉贝”和“白叠”应属不同棉种的初见[J].古今农业,1989(7):100-103.

[12] 陈家麟.关于我国历史上开始种植棉花的时间和地区问题[J].农业考古,1991(4):321-322.

[13] 许桂香.岭南服饰原料历史地理研究(上)[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6(6):71-79.

[14] 张新,周瑞阳.广西植棉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西热带农业,2006(1):36-37.

[15] 林蔚文.百越民族的农业生产[J].农业考古,2003(9):211-217.

[16] (宋)方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泊宅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2.

[17] (南宋) 李石.续博物志[M].成都: 巴蜀书社,1991.

[18] 石声汉.明末以前棉及棉织品输入的史迹[J].中国农史,1981(6):25-32.

[19]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洞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0(6):12-17.

[20] 高汉玉,王裕中.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纺织品的研究[J].民族学研究,1982(12):192-202.

[21] 林忠干,梅华全.武夷山悬棺葬年代与族属试探[J].民族学研究,1982(12):32-46.

[2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189.

[23]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168卷 夏侯孜[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4] 覃尚文,陈国清.壮族科学技术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7.

[25] (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8,223.

[26] 章楷.中国植棉简史[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13.

[27] 王祯.农书 卷一[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28] 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93.

[29] 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史纪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7:38.

[30]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棉[M].北京:中华书局,2002:38.

[31] 吴伟峰.壮族历史上的纺织业[J].广西民族研究,1995(2):51-57.

猜你喜欢

植棉广西历史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新历史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