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点拨艺术例谈

2014-04-29熊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立场落日战争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想要点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头脑风暴,促进生生交流,教师的点拨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授《落日》这篇课文时,我对于教师点拨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教学片段呈现

师:将一个复杂的场面描写得如此生动,让六十六年后再读此文的我们都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朱启平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作为记者独到的眼光。然后,这篇文章何以打动我们,打动每一个中国人呢?有人就曾经评价本文“在平静、客观的笔调中有一种沉重、克制不住的民族情感”。朱启平在晚年病重时也曾和朋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板书: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情感)

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所说的“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情感”?

生1:“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句话写出了签字仪式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生2:“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作者抓住“9·18”这个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能遗忘的数字,抒发对签字仪式的感慨,写出了“中国人的情感”。

生3:本文题目为“落日”,也是有深意的。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用“落日”本题,即意味着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师:大家体会得很细,从本文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的深沉情感,还有别的发现吗?文中有这样一句:“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中国最严肃……”为什么“中国最严肃”?

(生思考,沉默)

师:在参战大国中,中国的国力最弱,装备最差,损失最巨大,但开辟战场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参战人数、发动战役、歼灭和钳制日军最多。

八年维艰,中华民族独立支撑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据统计,1937年至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中国有1000多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这些损失还不包括1931年9月18日事变后到1937年7月7日之间长达6年的侵华战争。更不包括在战争中被屠杀的3500万中国同胞的生命。

因此,虽然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付出的巨大代价仍然让我们心头沉重。也许,这份沉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也许,正是这份沉重让朱启平下定决心要以“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情感”来写好这篇报道。让每一个中国人“永志不忘”!

时光已逝去了六十六年,战争与和平却依然是一个不落伍的话题。2001年8月15日,有一位八旬老翁向《中国青年报》建议重登《落日》,重温这56年前动人心魄的名篇。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今天重新品读这篇通讯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一版块的题目就是“永志不忘”,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什么?

生: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生:不应该忘记落后就要挨打。

生:不应该忘记战争的残酷,不应该忘记和平的可贵。

生:不应该忘记我们今天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真诚,其实,朱启平先生在文章的最后也表达了与大家相同的期盼,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再次回味文章的深刻意义!

(课例《落日》熊彦 )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设计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文本研读,促使同学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情感”。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一点难度不大,通过细读文本,许多同学都找到了相关的语句来进行说明。

可是,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战争距离他们太为遥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太过于抽象。因此,他们可以理解签字受降仪式上人们欢乐的心情,却有可能忽略欢乐背后更深沉的情感、更深刻的意义。因此,我抓住文中一个句子“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中国最严肃……”,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最严肃”来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之所以抓住这个问题,是因为“严肃”暗示了抗战胜利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同时也是同学不太容易注意的地方。确实也如我所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同学注意到这个词语。而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也陷入沉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同学陷入理解的困境时,教师顺势补充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的损失,通过“国力最弱,装备最差,损失最巨大”与“开辟战场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参战人数、发动战役、歼灭和钳制日军最多”的对比,通过触目惊心的数字呈现,逐渐震撼同学的心灵,使同学产生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个课例,我深刻体会到,“点拨”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是生硬灌输某个概念。它应该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同时,“点拨”也应该把握好时机,应当在学生看似无疑实则不解的关键点上给予指导,启发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刻地解读文本。

当然,此案例的点拨也不无遗憾之处,即:虽然抓住“中国最严肃”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也提供了必要的史实资料,却少烧了一把火,没有激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和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再追问一下,你从“严肃”这个词语中体味出当时中国代表怎样的复杂心情,也许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了。

猜你喜欢

立场落日战争
立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