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文本阅读:感悟生活,领略人文

2014-04-29蒋云忠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消逝文章

蒋云忠

一、高考命题预测

近年文学文本选文多为文化散文,大多选用课外有关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文化传说的材料,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容上更强调其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人生,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表达技法多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重点考查评价和鉴赏文章思想内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外,近年来小说考查增多,内容集中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感受、分析环境描写,归纳领悟写作意图。其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往往结合在一起。

二、考点终极突破

(一)关键词语解读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语境意义。“关键词语”主要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表达功能特别强或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指示内容,潜在含义、修辞义、概括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方面是文中词语的考查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文章重要句子包括: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或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三)概括文章中重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刻画人物的,也有用对比、环境烘托等侧面塑造人物的。

直接描写: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显示人物的性格变化等。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表达方式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语言方法和形式。表述不同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五)理解主旨大意、思想情感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就要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也就是说要“整体阅读”。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题目和出处,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同时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借助经常出现的词语,借助重要的关联词。尤其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观点就水落石出了,抓住这些观点,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

其次把握文章的主旨。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最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搜集信息式的文章阅读有别于专门研究性的文章阅读,其目的在于了解作者的观点、主张、态度和感情。我们根据文章的语言表述,在通读文章知其大略后,必须细察作者在文中留下的思维痕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指对文章宏观的把握。宏观把握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也不是让我们死记对文章结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训练、提高我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原创预测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一条河的消逝

文王太生

我一扭头,一条河在我的肩上流淌。

那是市河,与街道平行的河,岸上走着寂寂想心事的人,河上划着放鱼鹰的船,人、树、房子、市井倒映在水里,时间不算太久,像放一场黑白电影。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每天都消失一些河。一条河与一个城市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可以想见,这条河与这个城市像亲人一样,临分别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

三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街边有市河,河是另一种形式的路,水面上古老的砖桥,它们有很好听的名字:虹桥、升仙桥、税务桥、陈家桥……那时候,我住在升仙桥旁,河对岸李家小媳妇,坐在一棵槐树下侧着袅娜的身姿梳头。河岸又高又陡,李家三岁的娃,在河沿上戏耍,一脚踩空,一骨碌顺着河坡滚落河去。李家媳妇见状,像一头母鹿,拨开河坡上的杂枝荆棘,冲下坡去,一把拽住落在水里的娃。

一条河的消逝,看起来起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

填这条河,是从在桥头开老虎灶的朱二小开始的。朱二小将烧老虎灶的煤渣倒在河里,一点点蚕食这条河,老虎灶的后面,渐渐多出一块堆柴火的空地。

朱二小隔壁开笔店的陆先生是个文人,他不会往河里倒煤渣,只是倒背着手,一声不响地站在他家屋后的河埠头上。

河越来越瘦。桥头上,卖水产的小贩在劈河蚌,春天刚起水的河蚌又嫩又鲜,人们买回去河蚌烧秧草,河蚌剔下的壳“哗啦哗啦”倒进河里;小孩子捡一枚枚河蚌壳,在水面上,放远去的河蚌船。

卖金鱼的将那些瘦弱的,或有残缺的小鱼扔进河里,第二年那些原本属于水缸的被遗弃的金鱼,繁衍出小生命。“水泡眼”、“绒球”、“一点红”在水里凫游,原本不被看好的“弱势群体”,也有出类拔萃的“俗二代”。

河,一旦进入商业化,就有许多泡沫和杂质。比如,有人在河里洗荸荠,那些从远处大量运来,带着泥土的荸荠,洗净了,拿到集市上去卖,河埠头不再是从前淘米、洗菜和浣衣的样子。满河的烂菜叶、被拣除的小荸荠在水面上晃荡,小荸荠又长出新荸荠。河水是一味药,修复小荸荠的生长基因,是小金鱼最后的家。

作为一条河的观察者,闭上眼睛,我会随时随地想到这条河的模样,以及它的式微。在这里,我并不记述河水变化的四时风景,岸的植物,水边的逸趣,因为总有一条河曾经流过一个城市。

河岸上的人家,像嵌镶在河流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鸟巢,后来人口的膨胀,使原来的房子住不下,有人到城墙上取土填河,岸在渐渐缩小,终于有一天只剩下窄窄的沟渠。

河,是社会和时代的流绪,一条河断流,人们通往家园的源头也就枯竭了。河湮没了,半座城墙消失了,我看到土入河时,水变成泥浆的挣扎。砖桥被拆掉了,鱼在穿越涵洞逃亡。

外婆养的一只小花猫,有一天晚上从河里钓上来一条鱼,叼在嘴上。猫怎么会钓鱼呢?尾巴是潮湿的。小花猫蹲在涓涓细流的河床上,发现了迁徏的鱼,就用尾巴一扫,一条鱼应声甩落到岸上。

一条河在渐渐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八字桥下还有一眼池塘,像流泪的眼,那些水流仍倔强地往远处漫溢。奇怪的是,这口塘的水既清又凉,塘底铺着厚厚的煤渣,水从煤渣的缝隙汩汩溢出,就像从时间的缝隙逸出,原来是眼暗泉。

河在地下而流么,或者说,它把一种流动的姿态转化为另一种流动形式?不得而知。

反正消逝的是河,在它原来的地方建起了楼房。住在房子里的人,还会想到这儿过去曾经是一条河;在深夜躺在床上,耳朵贴着枕头睡觉,还会听到一条河流淌的声音吗?

(选自《株洲日报》)

1.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一条河的消逝的“不起眼的细节”及其情况。

4.赏析文中的画横线文字。

5.不仅是河流消逝,很多旧事物都在消逝。面对旧事物的这些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像一场黑白电影”说明作者记忆深刻,描写河流未消逝时的情状,人、景物、生活的和谐画面。

2.(1)河流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美好。

(2)刻画了河流消逝的情况。

3.有人倒煤渣、河蚌、小鱼等填河行为,不爱惜;旁人“一声不响”,没有正义、反对的声音。

4.用了叠词、比喻等手法。将河消逝而不逝情况表达出来,表达作者对河流消逝的痛惜和希望河流不消逝的期盼。

5.示例:①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旧事物的悄然离开。②人们总是对即将消逝的旧事物有许多不舍和留恋,但也要对即将到来的新事物寄予种种美好的祝福与期盼。③不要害怕改变,但要注意改进改变的行为与方式。

猜你喜欢

消逝文章
《消逝》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消逝的红颜
消逝的打麦场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