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014-04-29靳芳琴
靳芳琴
计算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轻视或畏难心理,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式题的分析、检验而造成错误,或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式题缺乏恒心,从而使计算式题出错。
二、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
三、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进行认知和做出行为反应。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运算概念、法则、性质的正确理解,是学生产生计算错误。
四、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受到“简便运算”的强信息的持续作用,因此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碰到与强信息相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便会被激活,产生思维干扰,造成计算错误。如:已熟记25×4=100,当遇到24×5时就不加思索等于100等。
五、知识技能缺陷引起的失误
六、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个别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不用草稿纸,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后面或教科书边缘上演算造成计算出错。
七、大量机械重复作业的影响
部分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分数,随意加大学生作业量,机械重复布置作业,造成学生为完任务而作业的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针对以上计算出错原因,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提高计算正确率,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应对症下药: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灵活运用。2.设计针对性练习,排除干扰因素。3.加强口算练习,切实打好基础。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计算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习惯: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一看、二划、三想、四算)
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和习惯。
只要从以上方法入手,加强训练,正确引导,并做到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小学74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