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校十条掀起高校创业潮

2014-04-29陈薇薇

大学生 2014年16期
关键词:农学院科技园创业项目

陈薇薇

4月29日,一张营业执照送到了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教授刘慧手上,这是以她为企业法人代表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身份证”。和她同一时间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还有学校其他21名教师。

一边当教授,一边办企业当老板,这个念头在一年前,刘慧和同事只敢想想。耗时近10年,刘慧团队研制出一种益生乳酸菌,不仅可以提高猪肉品质,还能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抗生素用量,让人们吃得放心。研发成功后,这项技术被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验收专家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斩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一家企业曾希望和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把这项技术推向全国,刘慧团队却不敢接:“要签合同就得注册公司,咱毕竟是大学教师,一旦和做生意的扯上关系,好像不务正业了。”“教师顶多被允许去企业做做指导,如果把大量精力放在办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上,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职称评定?”

创办和经营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发挥价值,对刘慧带领的科研团队来说早已是盼了又盼。同样的情况还有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赵波,赵老师介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农学院就研究出技术使甘薯增产近30%,却因为限制多,一直没有走向市场。“以前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只限于拿到证书或获了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使得很多成果白白浪费掉。”“物化的东西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赵老师说:“创办自己的企业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研究方向,还可以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生产科研和教学一体化。”

一年前,面对一个个有创业意愿的教师前来咨询,北京农学院副校长郑一淳还一度紧皱眉头。此前,国家虽然有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论述,但教师和企业法人代表两个身份是否可以兼任?这一关键细节,始终没有以白纸黑字的政策规定明确出现过,学校也不敢擅跨雷池半步。

“京十条”的出台,让郑校长松了口气,高校教师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办企业了,不仅如此,新政策还注重从制度源头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分配比例从20%提高到70%、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可作为职称评定依据之一,这些都解决了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创业和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如今,刘慧老师的公司已经拥有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客户,业务合作咨询电话更是一个接一个,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步入正轨。早有创业想法的赵波老师也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老师们的创业热情鼓舞了大学生们。5月20日,作为北京农学院首批拿到营业执照的学生创业团队,蘑食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张了。从学生社团性质的“蘑菇社”到蘑食屋,指导老师张国庆说:“蘑食屋是英文蘑菇mushroom的谐音,蘑是指蘑菇,食是指食品,屋是这个字听起来有家的感觉。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物是我多年科研工作的愿望,很多人总在问‘什么是生物?蘑食屋就是对生物最好的解答。希望我们的创业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带领身边的同学了解创业,敢于创业。”

“京十条”出台后,北京农学院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创业六条”,鼓励师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和研发机构。内容包括: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每个企业支持不高于5万元的天使投资配套资金。创业时间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时间,并根据学校“3+1”学生培养模式,计入实践学分。截至6月,入驻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的师生企业共有50多家。

师生创业热情被激发了

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刘柳

“京校十条”出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到全校8000名师生的邮箱里,紧接着出台了更为细化的“创业六条”。特别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积极创业,并将创业与实践教学挂钩。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两年的办公用房,给予创业辅导等支持。农学院为此设立了100万元的入园企业孵化中心支持资金,鼓励师生创办的企业与学校实验室共建项目孵化中心,并试行将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等新模式。

这些细化的创业措施,激发了农学院师生们的创业热情,3月中旬,师生们的创业项目报送了122个,总注册资金共2781.5万元。其中教师报名46个,注册资金共1917万元;学生报名76个,注册资金共864.5万元。3月15日,农学院就开始组织专家评审团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在创业项目答辩会上,58个学生创业项目的申请人对企业名称来源、团队成员、市场前景分析、SWORT分析、核心技术等做了充分的介绍。

现在第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已经开始运作了,这意味着100余名学生组成的17个创业团队通过了评审,并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开始入驻大学科技园内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学校为这些创业企业提供了57万多的资金支持,还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营业场所,启动资金支持,协助办理工商注册,以及各类指导等。

农学院科技园里有好几排整齐划一的红色二层小楼,就是北农学生创业中心,楼里被隔成大小相同的办公室,楼后是商贸市场和文化娱乐场馆。第一批注册的“蘑食屋”现在已经开始在市场工位里卖他们的蘑菇盆栽和灵芝布丁了。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办了科技公司,学校专门请他们来拍摄制作北京农学院的宣传片等视频。包括学校楼顶的绿化,我们现在也是找相关的学生创业团队来做,对学生创业尽可能地扶持。

目前报名的122个创业项目多数与学生自身专业紧密相关:比如,食品安全专业学生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为内容开创公司;园艺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多是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类的开发;社工专业学生希望创办心理咨询公司;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宠物医院、宠物店的居多。申请的创业项目涵盖现代农业、营养咨询、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电子商务、有机种植、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等。让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出来,投放市场,是北京农学院下一步的目标。

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学校还给每个学生创业项目配备了专业教师,比如,具有丰富宠物就医经验的老教师会为开办宠物医院的创业团队做指导,我们为创业的学生们准备了一批有创业经验的资深教师做他们的引路人。

大学科技园里的实践教学

北京农学院招办主任、教务处处长 张喜春

我校创业潮的基础是长期坚持的实践教学。为满足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需要,农学院用了近七年时间,建了1千多亩的农场,100多亩的农贸市场,1万多亩的林场,组成了如今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园每年除了满足相关课题的科研、孵化、示范研究需求,更多是被用来保障实践教学。如今每年有6000人次在科技园上实践课程,平均每天有20名学生。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科技园,在田间地头、在加工车间里现场教学,会非常生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得也非常明显。

我们好多专业课都不是在教室里上的。植物科学学院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在科技园里边走边上课。见到一种植物,老师便停下来讲解它的名称、属性和特征,考试也是,老师带着学生绕着科技园走一圈,随手一指某种植物,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它的名字、生长习性、分布地区等问题的话,可就要被扣分了。兽医系的学生大二就开始认领动物,所以有的学生可能课余时间是带着名犬在校园里溜圈,同时在科技园里照料动物的日常饮食,并记录数据。学食品工程的学生在葡萄种植园和红酒厂里上课上得很来劲,有的夜里2点还在微信发照片讨论。

现在不只是植物生产类、园林类、食品加工这类需要多动手、多实践的农学类专业有大量实操机会,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投资学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也有自己实践、实习的平台。在科技园里的百亩农贸市场,学生们可以参与产品零售、展销等多种经济贸易活动,真正接触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存在问题,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变”是北京农学院的一个传统,本科培养方案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个新变化。目的是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开始,农学院学生必修课学分从220多分降到170多分,这170多个学分中,实践类的学分几乎占到1/3。

农学院现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现代农学毕业生不再是养养花、种种地这么简单,不仅要能栽培、能嫁接,还要是能研究、能设计的“多面手”。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今年植物科学和动物科学两个重点专业还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卓越班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选拔,从大三开始,每学期要接受不同实操项目的考评,标准会参考社会上资格证的要求,确保最终培养出的都是“用得上”的人才。比如“卓越园艺师”就既要懂植物转基因,会营养诊断,能防治能作业。

学农学的学生每年都要在科技园种植一种农作物,并跟踪其生长全过程,待到成熟季节考察作物的收成情况并总结经验;园林专业学生要在花卉学栽培实践中自主选择2~3种不同类别的花卉,在科技园智能温室内进行育苗、移栽、上盆等自主实践,自我比较不同花卉栽培技术,并和同学比较,优化不同花卉栽培方法。在大学科技园里,允许实验失败,我们鼓励“破坏性、探索性”的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才能掌握一种实践技能,这一点是校外实践基地很难满足的。

记者手记: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需要大学科技园这样的平台

2014年5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国家九部门启动实施2014~2017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六大措施,“力争实现2017年前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从地方性的创业政策“京校十条”,到中央的创业引领计划,预期80万的创业群体,相信需要高校自身不仅要有成套的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平台,还要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创业平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实现了真正的特色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农学院科技园创业项目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学教育研究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天津农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