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合唱指挥的“省”、“准”、“美”三个原则

2014-04-29邓丽萍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合唱团听众节奏

【摘要】合唱指挥是一门表演艺术,指挥是合唱艺术的驾驭者和统领者,指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合唱水平,并不只有打拍子,一名称职的合唱指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门性学习,才能在指挥的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运用的好,从而发挥出指挥应有的作用。而合唱指挥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省、准、美”。如何才能达到“省、准、美”的艺术标准呢?文章通过分析什么是合唱指挥的“省、准、美”,阐述了合唱指挥中“省、准、美”的三个原则。

【关键词】合唱指挥;省;准;美;音乐教学

合唱队中,表现效果最为关键的是指挥,指挥是是用肌体即表情把合唱队员变成一个整体来演唱,既是组织者,也是领导者,是合唱队的核心人物。指挥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较前面的任务,不但要有演奏家对音乐的准确把握能力,还要有作曲家对音乐的构思理解能力,要在人声的控制方面把握好,要用对音乐的热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动整个团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型,要带领大家更好地表现作品。在排练过程中,指挥就像一个导演,演出的时候,指挥的重要性很大,是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实践的演员。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合唱指挥呢?在《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一书中,我国著名指挥家秋里先生提到了指挥必须掌握“省、准、美”三个要点,因此,指挥动作要遵循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合唱指挥的“省、准、美”

合唱指挥的动作要求要简明、准确、美观,即:“省、准、美”。其中,“省”是指挥动作要表现的有力,但不能夸张,指挥动作要节省,一定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决定、设计动作的大小,动作的幅度大、小适度,指挥手法要干练、坦率、朴素、表现力强、简洁。

“美”则是指合唱指挥动作要具有美感,指挥的工作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要从感情出发,根据内容,动作美观大方。并且要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让观众享受到指挥员的形体动作美,把观众带入新生指挥、看指挥、欣赏作品的优美表演中。

“准”是指指挥的预示动作要干净准确,即:各种起拍、收拍的手法,节拍、力度、速度要把握得准确,手势下去时拍点要很准确,挥拍的动作一定要做到节奏准,准确的落在音乐的拍点上,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

二、合唱指挥中“省、准、美”的原则

(一)“省”的原则

在表演的过程中,“省”是指合唱指挥通过恰如其分的指挥表情、动作,如何根据合唱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带领合唱团来表达合唱作品的艺术境界。很多合唱指挥虽然知道“省”的标准,但是在指挥实践中,普遍存在指挥动作过大的情况,真正做到“省”的指挥却很少,只有少数指挥家、大师一级的才能做到。因此,要想做到“省”,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要正确理解指挥的意义,全面的理解“省”的内涵。指挥的意义是带领合唱团正确地表达合唱作品的艺术内涵,并呈现给听众。在团队中,指挥不能凌驾于合唱团之上,也不能在团队之外,他与合唱歌唱家、钢琴伴奏家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具有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团队集体表演中的一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指挥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从而为了表现、突出自己,在表演中或多或少的表现为:指挥动作过大。如:“摇头晃脑”、“跳独舞”、“以自我为中心”、像在干“重体力活”等。并且还陶醉在自我的欣赏中,觉得自己的智慧有多么的激情。

其次,在合唱艺术创作中,指挥虽然是合唱团的灵魂,但是要在解读作曲家合唱作品的本意基础上,在不违背作者的本意上,完成作品的指挥任务。即:“二度创作”、“再创作”。合唱指挥一定要把合唱作品“消化、嚼烂”,才能进行合唱艺术的创作。目前,很多指挥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指挥技巧,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急于把自己掌握的技巧随意卖弄,如是把作品变成四不像,弄得七零八碎,还认为自己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法国合唱指挥大师贝赫纳曾经说过:“歌唱家们能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时候,我是不指挥的”。由此可见,一场演出不是指挥有多卖力就会成功的,要和歌唱家、演奏家彼此之间默契合作,把创作的权利交还给他们才能保证演出的成功。

另外,“省”要干净利落、简明节约,要由作品的内在需要来确定指挥动作的大小,原则上,即使作品达到高潮、节奏复杂、出现特强音、强音需要以较大动作来指挥,动作也不要太厉害、夸张,小动作尽量避免大动作。因此,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为了在需要用大动作表现时由突出的效果,指挥动作应该越小越好,两手必须给予适当的分工,要尽快脱离两手同时无休止的对称划图式的阶段,否则,就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内在的灵感、激情和作品的真实灵魂。右手主要负责节奏、图式,左手负责表情力度的变化,并提出某些声部的进退、长音的保持。通常,通过眼睛暗示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志时,就不要用手,用一只手能完成的尽量避免用两只手,如:一些作品的前奏、间奏较长的,指挥不必从头到尾的指挥,给一个起拍之后就可以了,但是一般情况下,要视作品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不能机械的运用、理解,繁琐花哨的动作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只能使合唱队员与观众倦怠、迷惑,“过犹不及”,不惜要善于以最小动作获得最大的艺术效果,静止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动作都不可比拟的,休止空拍完全可以不打。

(二)“准”的原则

“准”不仅对合唱指挥中的预示动作,是合唱指挥最先把握却不易处理的问题。一部作品的表现力是否完美完全取决于指挥的准确程度。指挥同别的艺术一样,常常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但是又要遵从一般的规律。在处理某些作品的时候,有时候要达到很尖锐的程度,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如:指挥方位上下的基本幅度讲究“上不过头,下不过腰”,但是在处理某些感情、情绪表现比较突出、激烈时,通过手势的力度裱花有时甚至能表现的极强,手用力下打表示强,手向上则表示弱。

首先,为了充分理解作品表现的情绪、内容、意义,指挥要熟悉作品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历史年代、生活情况,了解其生活情况以及触发创作激情的事件,即:准确的理解作品、熟悉作品。否则指挥者的感情会沦为一个仅仅只是负责打拍子的乏味、呆板的角色,就很难与作者相融合,也就没有了艺术感染力。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作品,对作品进行潜心学习、研究,才能正确诠释作品,才能成为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者,才能把一个指挥的创作力量化为活的新生命而溶于作者的曲意中,表达出作品中的精神、涵义,最终沟通作者与听众的心灵,使听众欣赏到作品真正的内在美。

其次,旋律像活泼、生动的精灵,是音乐的灵魂,旋律的震撼力是无可言喻的,一个个美妙的旋律想法一缕缕和风轻轻吹过挺重的心灵。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最原始的音乐素材,没有节奏的音乐作品缺乏基本的含蓄、顿挫,像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对演唱者、听众来说,就是一个无休止的折磨。因此,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如果一个指挥不能正确的统一协调各个合唱队员的节奏、把握演唱的速度,就会使演出混乱。因此,要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明确了解节奏与节拍、节拍与拍子的区别,对于作品中特别复杂的节奏、特殊的节奏型,要循序渐进,加强练习。同时,敏锐的听觉、高度的鉴赏力是一个指挥必须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因此,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听觉、乐感,只有具备高度的鉴赏力的合唱指挥,才能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指挥的手势中,才能体会到音乐作品的美妙,释放出作品本身的生命活力。

另外,指挥的基本动作及各种图式是否正确影响着速度、力度是否同步,节奏是否准确。因此,两手的动作应以对称平衡为原则,不但要清楚基本的概念、规范基本动作,还要明晰基本图式。指挥和演奏一样,两手臂不能太拘束,要自然放松,不能因紧张而抬高两肩。并且在遇到特强音、渐强音时,不可变得僵硬、呆板,动作力度要集中。而对于节奏性强的作品,要尽量使手势连贯,不可偏废横的打法,要以纵的打法为主,从而显示出层次的对比,使合唱队员与听众感觉到旋律的起伏变化。同时,为了平实、完美地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合唱指挥以固定、临时性、独特的暗示动作,通过无声的语言与伴奏者、合唱队员相互沟通思想及意念的能力,丰富指挥语言。灵活的暗示能力能够使指挥达到一种超越自我、完全溶入作品的意境,是指挥手势的有力补充,暗示的方式主要有生动的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轻微耸动的双肩、摇摆的头等。

(三)“美”的原则

在演出中,一些具有音乐素养较高的听众,他们对指挥的要求不仅仅是外表的姿势美观大方,还想欣赏指挥动作是否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具有正确的节奏,要求指挥的动作具有内在的修养。而作为一个指挥,首要的任务是使听众从合唱中得到愉悦的感受。因此,为了设计出艺术性的指挥动作,指挥要结合作品,借鉴舞蹈形体方面的美学观点,学习、研究造型艺术,才能与合唱完美的融为一体,才能把合唱作品内在的情感带给听众,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出指挥和合唱团劳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丹.合唱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审美能力的影响探讨[J].艺术研究,2013,(2).

[2]赵越.浅谈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3]郑轩.论合唱指挥的艺术修养[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

作者简介:邓丽萍(1967-),女,湖南郴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合唱、声乐。

猜你喜欢

合唱团听众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难忘的合唱团
YOUNG·节奏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