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艺考记

2014-04-29陈淼娟

大学生 2014年15期
关键词:面试官纽约戏剧

陈淼娟

第15场面试

2014年1月30日。大雪天。

午后。我在位于曼哈顿第八大道500号大楼的Pearl Studio内,等着同英国吉尔佛德表演学校(Guildford School of Acting)的老师们进行单独面谈。我来纽约八天了,而这已是我第十五场面试。

半年前,当我的同学们开始忙着找工作或者考博为自己寻找出路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不太一样的选择。我决定飞来纽约参加艺考,申请表演系艺术硕士项目。其实,我蓄谋已久。从大二那年第一次参演莎士比亚历史悲剧《裘里斯?凯撒》(Julius Caesar)起,我一直希望可以留在舞台上,当一名职业演员。不过在大四毕业之际,对戏剧从业人员生活不稳定的顾虑和向往安逸的贪念左右着我的想法,我选择了最轻松的保研之路,打算硕士毕业后再读个博,今后当老师,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直到2012年夏天,音乐剧《我,堂吉诃德》(Man of La Mancha)在北京上演。最后一幕,当剧中的所有囚犯高歌主题曲《不可能的梦想》(The Impossible Dream)时,当我看着我的戏剧老师Joseph Graves以及许多曾经和我同台演出的朋友们在台上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时,我哭了,哭得像个孩子。我突然意识到我背叛了内心的声音。那时我远离舞台一年多了,我的演员梦想被淹没在每日繁重的课业中。但那曲子重新点燃了我心里的火焰。我明白我无法和戏剧舞台分开——那是一个充满想象、生命、活力、魔法的地方,一个让我真正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地方。

很快,我重新投入了戏剧世界,带着一双更加清晰的眼,一颗冲破束缚的心和一个更为冷静的头脑。我很清楚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且不说优秀的)舞台剧演员,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必须接受系统且严格的专业训练。考虑了很久,我决定到英国或者美国学习戏剧表演。一是因为英国有很深厚的戏剧传统且离欧洲大陆这块艺术氛围极好的土地很近,美国则拥有强大的戏剧产业和完善的艺术教育体制;二是因为我想出去看看世界,能说得流利的外语只有英语了。

去纽约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其中最费心的是独白片段。大多数表演系要求申请者当场演出两段差异很大的独白,选材须包括古典戏剧(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等)、现当代戏剧、悲剧和喜剧,选取的角色须同自身的年龄和性别相符;独白的时间长短也有限制,一般是每段一分钟到三分钟不等。从去年秋天到冬天,我每隔几日都会到北大东门外Joseph老师的排练室练习独白,在他的指导下反反复复地琢磨角色情感,雕琢词句、动作、表情。除此之外,为了了解更多的戏剧形式和手法,我逮到机会就参加工作坊;为了弥补声音上的不足,我报了个声乐班;为了面对可能出现的处处碰壁的情况,我逮到人就演独白给他看,以大无畏的心态听取各路观众的批评建议。那几个月我可以说得上“走火入魔”,打算一路走到黑,豁出去了。

终于有人夸我了

如此充分的准备让我能够顺利地度过头几场面试,而不至于过分紧张或一遭打击就信心全无地想要打道回府。过去一周,我在第八大道、四十二街、切尔西区、时代广场之间来回穿梭,奔赴于各个面试场,经历了各式面试官:有被我的表演逗乐却没让我进第二轮面试的,有面无表情埋头做记录的,有让我现场对着电脑说台词的,有模拟课堂情境和我互动的,有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问我学没学过京剧的,有在我独白结束后急不可耐想打发我走的,有激情澎湃地介绍自个儿项目的,有和我大秀中文的,有质疑我的亚洲口音和背景是否能满足美国观众需求的,也有当面跟我说我不可能被任何项目录取的。我的心情随着面试官的表情和评价起起伏伏,但大抵都是迷失在“地狱”里的感觉,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只拿到了可怜的几个“callback”(第二轮面试),而身边的美国申请者们个个手里攥着大把大把的“callback”;几乎所有的面试官都不会针对申请者的表现给出反馈,就算给了反馈也不会说明原因,所以我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面试官想寻找的演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表演,该怎么做出调整。先前筑起的坚固的心理防御线也快一点一点沦陷在沮丧、怀疑和失落的情绪当中了。

站在Pearl Studio门外,我回想半个小时前的面试场景。十七位申请者(十三女,四男,只有我一位亚洲人)分散坐在房间各个角落,每个人身上贴着名签,面试官是三名气质不凡穿着入时的英国绅士。他们先让我们玩“抢占椅子”的戏剧游戏,之后让大家靠着房间两侧坐好,留出中间的空地当做舞台。

面试官对我们的独白要求是自由运用空间、充分和在场的其他申请者互动。这和我之前在小房间里对着一两个考官表演且不能同他们对视的面试形式大为不同。我有点紧张。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面前镇定地表演还要发挥出最佳状态给考官留个好印象,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美国申请者一个接一个起身,他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得十分出彩:俊俏的外表、富有磁性的声音、灵活优雅的肢体、传神的表情牢牢吸引住了观众,有位女生大胆地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在门外、窗边、椅子背后、地上制造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我禁不住担心起来:适才表演时声音好像不够洪亮,肢体貌似太过僵硬,似乎太过局限在舞台中心了?我的外表是不是太普通了?结果会不会又是失望一场?纽约之行是否白忙活了?回去之后是不是要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胡思乱想一通,我忽然下了决心:今日无论如何我也要得到面试官的建议,哪怕再直戳痛处也要知道失败的原因。

再次走进面试房间,简单回答面试官几个问题之后,我鼓起勇气问了一句:“可以给我一些反馈吗?”坐在中间的老师温和地看着我的眼睛说:“我们觉得你很勇敢、开放、真诚、果决,你在表演的时候没有怀疑自己,也没有抗拒和你的对手们互动。你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我们会向系主任推荐你。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要做自己,然后在团队中工作。这是一场你应该感到骄傲的面试。”

“终于有人夸我了!”我心里想。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是怎么收拾完背包走出房间和大楼的,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我走到了楼底下的便利店,买了一份浓汤和一块面包,靠着窗边坐了下来,大口大口地咬着面包,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世界戏剧已经走得很远了

2月12日。小雪转阴。

夜里十点半。纽约切尔西区(Chelsea)第二十七街530号,我和一群人挤在一起,走出气氛鬼魅的McKittrick酒店大门。雪后清新冰凉的空气扑鼻而来,吸入肺中似有一丝甜意。街上的雪早被清扫堆积到两旁,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冰面。我踩着街边路灯投射的星星点点昏黄的光,快步走呀走,心情激动,好似一条戏水的小鱼快要涌出来融化到夜色里。三个小时前,我刚看了一场绝妙到无法用言语来称赞的戏剧演出,用时髦的话说,它让我整个世界观都颠覆了。那是英国Punchdrunk剧团制作的Sleep No More(《今夜无眠》)。

此剧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一脚踏进剧场,我就被漫无边际的漆黑包裹了。随后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扑克牌做成的戏票和一个白色面具,面露诡异的笑容把我和其他几个人塞进了电梯里。狭小的电梯深处传来低沉的声音:“欢迎来到McKittrick酒店,戴上你的面具,跟随你的直觉,自由探索吧。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没等我琢磨明白这些话,一只大手把我推出了电梯,把我扔在了一条窄窄的小路上。

要不是我事先做了功课,知道这是演出的一部分,估计这会要被吓懵了吧。循着微弱的灯光,我踏上小路,走到尽头,拐弯,一间宽敞明亮装饰精美的书房印入眼中。地上丢满了衣物和书籍。猛然,只见一位身材消瘦、面带凶光的中年帅气男子朝我走来,我赶紧闪开,随即紧紧跟在他的身后。我们走到书房的一角,那儿有一张铺在地上的大床,挂着床帘,有一个人正酣睡着。那男子小心翼翼地踏上床,拿起床上大大小小的枕头,突然往熟睡的人脸上扑去。床上的人挣扎了几下,不动弹了。

此时丧钟敲响。杀人的男人盯着自己的双手,神色慌张地匆匆离去。几个和我一样戴着白面具的观众跟着他跑了,而我留下来,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多久,三名更加帅气的年轻男人从各个角落跑了进来,看到床上的“尸体”,低头,握拳,蒙脸哭泣;接着把“尸体”抬起,缓缓走出书房,走下书房拐角处的楼梯,走进了一间小小的礼拜堂……

如果熟悉莎翁名剧《麦克白》的观众,比如说我,很容易就能破解眼前的哑谜——那是麦克白谋杀了留宿在他官邸里的苏格兰国王邓肯。没错,Sleep No More剧情改编自《麦克白》,但是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形式。首先,舞台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个大台子,而是设置在一座由废旧仓库改造的五层大酒店里。每一层都被设计成大小不等的场所:一层包括一个由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大舞厅;二层有书房、旅店接待处、还有一间餐厅、一个布满箱子的仓库;三层好像是一个小镇子,有许多小店铺;四层有一间大卧室,卧室之外是墓地;五层则是一间阴森恐怖的医院,还有一处篱笆围起来的花园。

其次,故事的讲述完全抛弃了文本,结构也是非线性的。演员和观众的界线完全被打破。十几名不戴面具的演员分散在酒店的各个房间里,以现代舞、默剧、肢体剧等方式配合着灯光及音乐进行表演,并在楼层间上上下下跑动。观众可以选择剧中任意角色近距离跟踪。由于演员的速度很快,观众常常会迷路。不过迷路了也不要紧,可以自在地探索各个精心设计过的房间。而房间里留有信、纸条、书籍等不起眼的道具,提供帮助理解剧情的线索。

其中有一个房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玻璃罐子,我打开一个,发现里面全是糖,吃货之心大起。反正还没有看到演员经过,何不休憩一下吃点甜食,不一会儿,十几颗糖果已经下肚了。

此外,剧中的演员十分敬业。比如,暗杀邓肯后逃回卧室的麦克白,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面不改色地根据剧情需要脱得一丝不挂,随即走入卧室中的大浴缸里,惶恐焦急地清洗着身体,想要把血迹洗掉。有时候观众会扎堆挤占了表演区域,遇到这种情况,演员们优雅地一伸手,轻轻地把观众“拨”到了一边。

更精彩的是,观众还有机会同演员互动。比如,我跟着剧中的小护士走到了五层的医院,她把我拉进一间房间,关上门把其他的观众挡在外面,坐下来给我看她看的书;之后在三层的区域,我碰上了一红衣女郎,她伸手牵着我对着我唱起了歌。

最令人叫绝的是,观众其实在剧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想象一群戴着白色面具的人围着演员,或在偌大的楼房中穿梭是什么样的感觉?观众好像漂浮着的幽灵,折射着麦克白夫妇内心的罪恶。

整部剧循环演三次,每一次都有机会跟随不同的演员。只不过这样的演出像一部后现代小说,多重叙事角度重合,你所见所闻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因此只看一场是无法完全掌握剧情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给自己机会走进这“密室逃脱”般的场所,亲身体验掉进故事里的感觉,就足够了。这出戏狠狠地打开了我的视野:原来世界戏剧已经走得很远了。

剧场、书店和工作坊

2月22日。晴天。

下午三点。市政厅附近。

今天真是太高兴、太疯狂了!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我和一同来纽约面试的"战友"分别通过了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演员工作室戏剧学校)的面试,项目主任说我们被录取的几率很大。当时我们俩都惊呆了!将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要看到希望啦有木有!我们一路抱着、跳着、叫着冲出了面试大楼,过了良久才发现早已饥肠辘辘。我们就近找了一家餐馆,准备饱餐一顿,顺便幻想一下未来可能在纽约的生活。

没来纽约前,我对这个城市有点畏惧,印象中这是个鱼龙混杂、江湖险恶、醉生梦死的地方。在纽约待得越久越发觉得这儿真好。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生机勃勃、光怪陆离。对于戏剧迷来说,纽约简直是圣殿!一想到今后可能要留在“大苹果城”(Big Apple,纽约的昵称)学表演,我的心都要飞到天上去啦!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无数各式各样的演出。百老汇大街上随处可见热门音乐剧海报;曼哈顿岛上分布着大小、规格不一的剧院;走在路上随便一座楼里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小黑匣子剧场;中央公园、林肯中心常年不断的音乐会、舞台剧,等等等等。估计我在梦中也会在笑声里荡漾吧!

此次纽约之行,没有面试的日子我便上网搜罗各类演出讯息。细细数来,到现在已看过不下十场演出了。除了Sleep No More之外,印象最深的要数百老汇戏剧《马希纳尔》(Machinal)以及由英国著名老戏骨Ian McKellen(《魔戒》里的甘道夫)和Patrick Stewart主演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和《荒芜之地》(No Man's Land)。百老汇的戏票一般有几个档次,最贵的大概一百多美元一场,学生票是半价,而最便宜就是开演几小时前出售的Rush Tickets(赶集票),或者是由于天气恶劣而降价的Snow Special Ticket(雪天特殊票),二十到三十美元不等,和北京的票价差不多。穷学生当然只能抢便宜票了。演出那天,我早早起床,冒着大雪乘坐地铁赶到剧院,大老远就看见了长长的队伍,男女老少,或独自一人,或结伴而行。纽约人民看戏的热情真是高涨,给冬日也带来了暖意。

通过这三部戏,我隐约看到了百老汇的宣传策略。开演前两三个月,就会在各个网站上宣传。首演之后,会有专门的剧评人进行评论,发表在《纽约日报》等各大报纸。如果是好评,那么剧院就把评论制作成海报摆放在门口,以此吸引观众。如果观众反响特别好,那么就会加演几个月甚至几年。百老汇戏剧,尤其是音乐剧,大多是大型商业制作,据说至少得上演一年才能收回成本。我在第八大道520号Ripley Grier Studios面试时,有幸偷偷看了眼隔壁房间正在进行的音乐剧《芝加哥》的排练。

外百老汇(美国剧坛上的小型专业演出)和外外百老汇(演出更加实验、开放、非商业性)的戏剧也很吸引人,此类剧目更为先锋和新奇。记得我在一家酒吧底下的小剧场看了场名为《杀死莎士比亚》(Kill Shakespeare)的搞笑短剧。舞台正中央的墙上挂着投影屏幕,播放漫画。八个演员摆成乐队的架势分坐两侧,为图片配音。剧情相当狗血但创意十足:理查三世和麦克白夫人联手统治压迫Shakespearean Kingdom里的居民,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碰上了女汉子朱丽叶。两人带兵起义,并一同寻找他们的造物主莎士比亚大人请求援助,最后两人过上了王子公主般幸福的日子云云。

纽约看电影的地儿也是极好的。虽然没踏进主流电影院,我误打误撞找到了一家独立电影放映厅Film Forum(电影论坛),文艺了一把,在情人节那天花了十美元看了场法国先锋电影 Je T'aime, Je T'aime (我爱你,我爱你)。影院主打老电影,观众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不久将会播放修复过的希区柯克早期九部无声电影。

除了戏剧、电影,纽约人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地铁上很少见到玩手机的,当然这也和地铁信号不好有一定关系。很多人随身带着书,上了地铁坐定了或者站着调整姿势便取出来阅读。

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也非常给力。位于西四十街250号的Drama Book Shop专售戏剧类书籍,店员十分剽悍。几天前,我前去寻找面试急用的戏剧片段,拦住店里一小哥随便问了问,他竟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推荐了十几个剧本,还带着我一本一本找出来,详细介绍了剧情和每个剧作家的特点。店里有一个架子放着Staff's choice (店员精选剧本),每周更新一次。书店底下还有一个小剧场,定期举办剧本朗诵会、剧作家交流会和小型演出。这间虽不大但五脏俱全的书店能甩北京任意一家高大上的书店十几条街。

说到大书店,不得不提到百老汇828街的Strand Bookstore。占地面积据说有好几百平方米,连同地下室一共有四层。走进去放眼望去全是书,跟图书馆一样分门别类整理好。书店门口摆放着一车一车的旧书,最低一本48美分。看到这么些个比白菜价还白菜价的书,我两眼放光,一本一本翻阅,居然有斯特林堡(Strindberg)、加缪(Camus)、易普生(Ibsen)剧本集!不出几分钟,我两手已经抱不动要买的书了。走到柜台一结账,还不到六美元!而纽约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出借图书和录像带。什么人都可以在图书馆里泡上一天,这儿真是人人平等的地方,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无论你来自哪儿,你总能找到喜欢的书籍,并能够安安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别看我外表斯文,但我从小就好动。在纽约,我天天盼着出门,拿着记得满满当当的小本子,四处寻找可以瞎折腾的工作坊。我曾在二十六街309号的剧院,一边听着隔壁房间传来的唱着《绿野仙踪》主题曲稚嫩的童声,一边跟着Richmond Shepard老爷爷学默剧。我的“同学们”有学历史的博士、公司职员、肚皮舞舞者、马戏团演员,大家排排站认真做着爬墙、上下楼梯、拉绳子等基本默剧动作。

在二十九街254号的Magnet Theater,有免费即兴喜剧体验课可以参加。我在那儿和一群陌生人演过即兴小品。不得不说,美国即兴演员语速太快了,夹杂着大量当地俚语,就算我在北大英语系学了七年,要完全听懂也颇为费劲……

纽约不愧是文化艺术之都啊!这儿汇聚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艺术家还有正通往艺术道路的学生们。在三天三夜都逛不完的大都会博物馆里,年轻的画家对着雕塑写生。地铁上、公园里、广场上,随处可见卖艺的人们。我曾在三十四街站台被一位演奏着奇怪乐器的大叔深深震撼了……

猜你喜欢

面试官纽约戏剧
成为纽约人
有趣的戏剧课
耿 直
耿 直
我把纽约搬走了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应聘
纽约往事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