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激励模式初探

2014-04-29彭继学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内驱力成就教育者

彭继学

激励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需要和动机,使之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激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激励模式。本文试图就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探究几种教育激励模式。

一、教育的目标激励模式

目标激励是指教育者设计具体目标,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一种目标一旦确立,即能成为行动的巨大激发力量。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对于激发一个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这公式说明了目标激励模式的基本心理机制,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个教育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则该目标所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反之则激发的内部力量就越小。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激发力量的目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理想目标激励,青少年学生心里充满了五光十色的理想,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的理想构成了他们多层次的理想目标激励模式。二是道德目标激励,学校德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各级各类学校都以相应的道德培养目标来激励不同年龄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专业目标激励,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都有或多或少的设计,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专业目标会逐步分化而清晰,其激发的力量也随之增大。四是志向目标激励,教育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使他们明确未来的使命,看到光明的前景,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样目标会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长期激励作用。

目标激励模式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激励模式。实施这一模式时就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激励要具有科学性,必须考虑到所确立的目标是可望而又可及的。一般地说目标的确立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当高于学生的常规能力,但经过一定的努力又是能够实现的。如果目标过高,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取胜的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无需花费多少精力就能达到,则难以调动学生奋发的激情,不能起到动力作用。第二,目标激励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目标过大,会使学生感到遥远,以致无所适从,应该将总目标分成若干阶段性的子目标,各子目标亦可进一步分解,以便于操作和实现。小目标简单易行,能提高学生的期望值,同时也便于通过信息反馈,检查落实,从而实现有效的目标管控,逐步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总目标发展。第三,目标激励应具有充分的调适性,有的学生对学习上的某种目标期望值估计过高,盲目乐观,一旦受挫,例会心灰意懒,有的学生对某种学习目标的期望值估计过低,由于自信心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育者应对学生学习的目标或期望值及时进行调控,使之更符合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当然轻易频繁地调整目标也是不可取的。

二、教育的情感激励模式

教育的情感激励模式是指教育者用自己的信任、支持、尊重、关怀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与有形的物质相比,无形的情感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师生之间很重要的沟通渠道就是情感上的沟通,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染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说明了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激励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如果教师能及时以热情支持和信任理解的方式关注他们时,学生则会大受鼓舞,他们会以同样的热情、友好、奋发的方式回应老师,从而形成教育激励中的互动效应,出现良性循环。情感激励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人格上的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需要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尊重别人,尽管学生的学业、品行有好、中、差之别,但他们都有一样的人格自尊,需要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尊重,特别是对那些表现较差的同学,教师更应注意保护他们的人格自尊。二是成就上的尊重,学生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追求自我实现,他们的成就,如学习成绩,思想上的或生活上的进步都急切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家长的承认和肯定。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关注、支持和肯定,则能更好地激励其进步。三是工作上的尊重,除了学习,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担任班级管理工作,如果学生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能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增长才干,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四是朋友式的尊重,师生关系并不只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师生在情感上就建立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以友相处,消除代沟,会使学生产生温暖和信赖感,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

运用教育的情感激励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需要是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基础,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就青少年学生来说,在身心发展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对身心健康发展有害的等不合理的需要,教教育者应善于加以制止或消除,而更多的需要,如求知、审美、交往的需要,增强体质的需要等合理的需要,教育者应在学校、家庭条件许可,学生能胜任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充分满足。一旦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也随之产生。第二,建立合理的师生沟通渠道,师生关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情感关系,师生关系好,对学生学业的激发作用就大。第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合理宣泄情感的氛围,合理的情感应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宣泄,否则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有学校仍然只重视智育,使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度过,其它如唱歌、跳舞、美术、体育运动等正当的情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从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如果让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这对促进学生德、知、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将是大有助益的。

三、教育的成就激励模式

每一个学生都有力求避免失败、获得成功的需要,希望个人的学业、、体能等方面能超出别人并得到他人的认可,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激励称之为成就激励模式。学生的学业和品行的变化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认知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这种激励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新知),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称之为内在的激励动机。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内在激励动机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为各种外界的激励所左右。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把成功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激励动机,对于学生来说,它即可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造诣,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业和职业方面的目标。三是附属内驱力,它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如老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业搞好的一种需要。在年龄较小的学生身上,这种激励显得较为明显。上述三种内驱力构成了成就激励的机制,在具体动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类型实施行为激励。

运用教育的成就激励模式,教育者就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成就激励应注重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有机结合,其中以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为辅,内在激励(如激发认知内驱力)是与认知活动本身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更持久、稳定,外在激励(如附属内驱力)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的要求,因而是暂时的。第二,成就激励应讲究公平的原则,教育者在评价和对待学生时,对所有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就应一视同仁、公平合理、赏罚分明,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第三,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创造成就的机会,无论是优等生或是差生,他们都怀有成就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为此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条件给他们创造成就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第四,恰当运用荣誉激励,倡导集体荣誉感,肯定正当的个人荣誉感,充分运用表扬和奖励等积极手段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除了上述三种教育激励模式,还有典型激励、信任激励、使命激励等众多教育激励模式。这些激励模式并非截然分开的,在运用过程中常常是交叉的,我们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合理的激励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激励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416800)

猜你喜欢

内驱力成就教育者
培养内驱力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了不起的成就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