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荆楚文化在祭祀建筑中的应用
2014-04-29程雨薇
程雨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荆楚地区的祭祀建筑的研究分析,试图找到荆楚地区历史文脉,以楚纹样为设计源头,以荆楚建筑为切入点,对荆楚派祭祀建筑的原创性进行研究。为“荆楚派”建筑风格提供理论基础,繁荣我省的建筑创作,使得荆楚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 荆楚派 建筑风格 祭祀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1 荆楚文化和历史渊源考究
楚国,又称为荆、荆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其区域范围大致是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域为主,还包括了现在的湖北全部、重庆、湖南、安徽、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但人们通常将湖北省称为“荆楚大地”。《三国志》中,吴国孙权的管辖范围就包含了荆州,但当时的荆州非今日之荆州,指的是襄阳,江陵,武菱,桂阳,长沙等几个城市。
2 我国祭祀文化概述
祭祀的产生是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人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鸟禽兽都是神灵主宰的,因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概念,人类对神灵感激,更多的是对他们心存敬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导致了祭祀的产生。
清朝时期的祭祀在拥有本民族祭礼的同时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和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人们要祭祀的地上的神灵很多。除了祭地神、社神外,人们也会祭祀山神(山鬼)、石神、水神、火神等给人们提供资源的地界神灵。祭祖与祭天、祭社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变迁,祭祖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虽然枝节偶尔会有增减改变,但其主流趋势已然成形。在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成为了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
3 荆楚地区祭祀建筑案例
湖南从广义的荆楚地区概念上来讲也属于荆楚地区。因此本章以炎帝陵为例,重点分析主要祭祀区的神农大殿,探讨荆楚地区的祭祀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间划分以及总体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境内,而神农大殿则位于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是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区,于2001年开始动工,2002年9月竣工,在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动中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万余平米,建筑面积1413平米,是清式仿古建筑。 神农大殿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 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挺立在大殿外廊,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
3.1 建筑风格形式分析
从建筑风格上来讲,神农大殿延续了清代古建的建造形式。作为仿古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构造方法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不拘泥于旧的形式和做法,使用南方的建筑的构造方法和地方建造方法,只是借鉴却不是完全照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和创新。最具有争议的一点是神农大殿没有采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露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则用外做油漆,达到仿古木的质感效果。屋面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预制件,檐口部分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方形櫞条,然后铺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的望板。而其他部分采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技术,铺设琉璃瓦,整个屋面形成完美的弧线形状,凸显古式建筑架构的曲线美。
从神农大殿这座典型的荆楚地区祭祀建筑来分析总结和归纳,以一概全,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风格延续古建建造风格较多,多为仿古,形式变化不大,例如斗拱、重檐这之类的建筑构件用的较多。高建台、深屋檐是荆楚古建筑的两大特色,包括祭祀建筑在内同样如此。可总结为:形式仿古,用材现代化,更像是翻新的古建,而不是历史的重现。
3.2 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神农大殿,作为新建公祭区的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神农大殿采用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轴对称形式,中轴线沿炎陵山龙脉展开,大殿坐北朝南,处于正中央,朝着太阳,人们称之为居中当阳。而公祭区的其余建筑则沿着轴线展开,更好的突出和衬托出主体建筑——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左右,由一个主殿和两个配殿组成,之间用连廊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山”字形。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加上恰到好处的连廊搭建,更加突出了神农大殿富于变化的空间感。地处炎帝陵浓厚的文化背景之下,神农大殿更加富有灵气和空间层次感,转而神农大殿本身也提升了炎帝陵的宏伟和庄严肃穆之感,增加了人们对祖先朝圣和膜拜的虔诚心理。
从空间布局和划分来看,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轴对称形式。在古代中国,具有中轴线平面布局意识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强烈的政治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营造一种庄严肃穆、敦厚平和的感觉,提升了祭祀场所的的宏伟和庄严肃穆之感。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通常还设计为大进深、高空间,烘托出了建筑的恢弘的气势,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再者,荆州祭祀建筑也善于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因素与建筑想协调,整体化一,与建筑空间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探寻要寻到其“源”,通过借鉴与化用的手段,应充分了解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类型、现代技术与绿色建筑材料等综合性因素,从中寻找荆楚文化可以发扬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