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中段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4-04-29潘皓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专项训练审题习惯

潘皓洁

【摘要】 小学中段的学生,其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已有初步积累,文字转换能力开始增强,认知水平处于比较快速的上升期,是教师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的关键期. 教师必须在小学中段特别关注并培养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及早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审题;习惯;分析文字;专项训练

一、引 言

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出现漏看、错看导致解题错误的问题,而这种表面上的粗心、马虎,实际上暴露的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其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已有初步积累,文字转换能力开始增强,认知水平处于比较快速的上升期,是教师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的关键期. 因此,教师必须在小学中段特别关注并培养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及早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审题失误的主要特征和原因

上学期笔者担任学校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开学不久即让学生做了这样一组练习题,结果让人深思.

1. 直接写出得数:

152 - 60 = 730 + 70 = 25 + 16 = 96 + 40 = 580 - 280 = 730 + 700 =

2. 竖式计算:458 + 163 = 78 + 560 =

3. 找一找,哪两个数的和是1000,把它们连接起来:

239 332 568 432 112 761 678 888

4. 把下列各式按和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786 + 347 685 + 879 540 + 613 246 + 349 437 + 599

5. 中山书店上个月卖出429本书,还剩296本,现在又运来507本,现在书店有多少本书?

从结果统计上看,第一题和第二题这类直接计算的题目正确率较高,分别为91.1%和80.3%. 第三题的正确率仅为8.9%. 第四题的错误在于读题不完整,结果只有53.5%的学生做对了这道题. 第五题中的正确率仅为37.5%. 学生在解3,4,5题中出现的这些错误,并非是缺乏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能力. 笔者认为,审题能力缺失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缺乏细心和耐心. 数学问题的题目后面有时会注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学生却因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仔细阅读. (2)思维定式的干扰. (3)审题抓不住关键.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了隐含的条件或者纠结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

因此,教师必须从小学中段开始,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地引导,设计针对性练习进行强化,促使学生不断增强正确的审题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小学中段审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1. 注重意识,长期训练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 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意识,在课堂上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师督促与感受中逐渐养成了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关注细节,及时指导

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 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

3. 评价引导,以奖励激励

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 教师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建立相关奖励制度.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 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

(二)分析数学文字,提高审题能力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 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 不要高估小学中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多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学过的文字就会变得苍白. 题目中的文字虽然学生们都认识,但在题目的语境中,不少学生还是需要多读几遍,甚至需要解释句子才能理解. 平时,教师要注重对数学文字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文字的能力. 下面是笔者平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文字的几个方法. 1. 扩句、缩句中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对精练的文字,特别是定义、公理、定理,可借助于扩句或缩句来帮助学生理解.

2. 游戏中悟理

三年级数学认识方位中有这样的题目:芳芳在明明的北方,那么明明在芳芳的什么方位?不少学生在类似的题目中,常常搞不清谁是标准. 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A,B两名同学在班级里互相定位置,有时候A在B的一个方位,有时候B在A的一个方位. 发现学生们在游戏中都不会弄错谁是标准. 然后笔者再让同桌两名同学互相玩这个游戏,后来学生就很少出现方位标准错误的问题了.

3. 图示中明理

比如:教室里,小君的座位从左边数是第四个,从右边数是第五个,从后面数是第三个,从前面数是第四个,教室里有多少个座位?(每排的人数相同)这样的问题呈现总是精练、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往往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解题. 笔者即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通过画图标、线段图标出小君的位置,再反推出教室里有几行和几列座位,最后行数和列数相乘得出教室里的座位总数. 通过画图诠释语言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以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解题时往往有所突破.

(三)练习积累、专项反思,强化审题习惯是保证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审题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专项练习中不断反思,自觉形成正确的审题习惯.

1. 加强专项练习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互译能力,提高审题能力

如要强化学生对倍数关系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这样的一组练习.

柳树有12棵,柳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 桃树有多少棵?柳树有12棵,桃树的棵数是柳树的3倍, 桃树有多少棵?桃树有12棵,柳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 柳树有多少棵?

通过练习,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摒弃其中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模型,又要把数学语言理解为文字语言. 最终提高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2. 加强专项练习隐藏条件、多余条件等审题易忽略点是巩固提高审题能力的助推器

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养成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

如这样一道题: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要10分钟,一盒标本有5只,李老师6天制作了12盒标本,平均每天制作标本多少只?笔者班上同学这道题的错误率在50%以上. 纵观所有的错题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题目提供的条件太多,给学生审题带来了困扰.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题目,读懂题目,不要漏读条件.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问题需要的条件找出来,不需要的条件盖住. 培养学生怎样摆脱被题目多余条件干扰的能力.

3. 对于审题思维定式

教师在课堂的练习环节中可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搞清楚知识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概括审题解答方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后,教师可以出这样一组计算题:

248 ÷ 3 ≈ 508 × 8 ≈ 679 × 6 ≈ 624 ÷ 7 ≈ 这组题笔者班上学生们的错误率达到60%以上. 因为他们常常靠着自己的经验来解题,而结果就会非常容易掉进出题者设计好的符号“陷阱”. 教师的练习设计让孩子们体验了按照自己固有的经验解题,有时不但无助于解题,反而会对解题产生阻力. 体验,让学生们记忆深刻;教训,会让他们刻骨铭心.

总之,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持之以恒,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但是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 教师需要明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从点滴做起,必须从每节课做起.

猜你喜欢

专项训练审题习惯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上课好习惯
“三招”学会审题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
现代高校篮球专项训练的优化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