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学”点燃孩子的梦想

2014-04-29李笔锋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鹦鹉学会科学

“科学梦”不高深,也不遥远。我们不必奢求通过科学教学让学生成为一个个科学家,也不渴求每个学生一辈子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我们只是期望能用我们的教学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科学焕发出应有的本色和美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科学思维,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思想,提升孩子们未来的生命质量,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也是我想传给孩子们的“科学梦”。

一、品科学,揭开神秘面纱

科学的魅力是因为神秘,神秘导致孩子面对科学时往往不知所措,当孩子品味到科学的味道,学会去发现问题、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科学的神秘面纱就会悄然揭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科学学习的动力。苏教版三上《做一名小科学家》的实验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师:想不想让“纸鹦鹉”乖乖地站在手指上?(演示:用爪子站立)

生:想!

师:试试看。

(学生不断尝试,结果没有成功,有学生认为成功的做法,被否定了,因为是“纸鹦鹉”的嘴巴站在手指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爪子站立。)

师:一直这么简单地、反复地把“纸鹦鹉”放手指上,能成功吗?

(沉默)

师:嘴巴站立的“纸鹦鹉”是不是给我们一点提示呢?

(有学生蠢蠢欲动,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思维再一次激发,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给学生回形针,再试。居然发现学生能想到把回形针夹在纸鹦鹉上,只不过,因为回形针夹的位置不同所以呈现的结果也就不同,有的虽然还会掉下来,但是有的学生已经能让“纸鹦鹉”颤颤巍巍站在手指上。

从手把手教孩子剪“纸鹦鹉”到领着孩子做“让‘纸鹦鹉站立在手指上”的实验,孩子体会到了艰辛和困难的同时,也在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体验活动中,经历了困惑、产生了想法,想到了去合理解释,尝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困难,怎么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尝试去解决问题。当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智慧真正解决了困惑时,相信从不断失败到突然成功的这一瞬间,满怀的都是喜悦感。

从盲目的尝试产生挫败感到在“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寻找证据→得到验证”实验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这一阶段的呈现不仅仅使得孩子兴趣陡然而生,最大的收获在于教师是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循序渐进中引领着孩子领悟科学的探究过程。

二、用科学,启航梦幻之旅

“面对失败绝对不能气馁,再努力一下,成功就在眼前。”这是我对孩子的鼓励,以期孩子们学习科学时在“再努力一下”的鼓励中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促使他们爱科学的基石。把成功与人分享,既是巩固科学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需要,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考”家长,是我设计的共享成功自认为满意的范例。

“站立的铅笔”这一增加难度的教学环节,对于刚学习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讲有点难。不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通过上面实验的教学而让学生明白了“上轻下重”的物体才会不倒的科学道理基础之上而确立的。

我拿出一支铅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师:老师手里有支铅笔,想用笔尖让铅笔站在我的手指上,注意不是另一端。还不能让这支笔的其它部位和身体任何地方接触。谁能帮李老师想想办法?

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孩子们积极地参与探讨。他们提出的一个个方案,在师生共同讨论、质疑和尝试中不断被推翻。学生的思路在困境中逐渐明朗,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当我拿出一段铅丝、一块橡皮,孩子们豁然开朗。自然想到了要借助其他物体使这支铅笔实现“上轻下重”的目的,真正想出了让铅笔实现站立的方法:借助重物,实现上轻下重。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不倒翁”的导入巩固了学生对“上轻下重”这一概念的理解,也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科学探究并不是简单地进行重复实验,而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更新和改变思路,在探究中去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

师:你们想不想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考一考你们的家长呢?

生:想!

师:今天回家,我们就考我们的家长,看看你们的家人能不能解决“让笔用笔尖站在手指上的问题”。

师:我们怎么去考家长呢?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学生的交流,只是复述了刚才实验的过程。会交流,也是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抓住时机进行能力的培养急不得。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磨砺的。

怎么考,既能考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又能赢得家长的支持?我有这么一个简单的思考:当孩子能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家长直接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成果,这样更能激发孩子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于是,我和学生一起通过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再联系本节课实验的教学,循着厘清科学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复习和巩固了知识,还学会了“考”家长的办法。很多孩子在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中都表示:难倒了家长,教会了家长。而且欣喜的是,以后孩子每每学会一个实验,常常会想到回家和家长一起共享成功和快乐。

用科学学习引发的智慧,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热情,让孩子不仅会学,还能学会运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必将引领孩子顺利起航梦幻之旅。

三、悟科学,点燃“科学梦”

三年级作为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教会孩子们怎么去参与科学学习很重要。从兴趣的激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养成,当孩子会主动提出问题,会思考问题,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才能较好地在增长智慧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孩子自觉地把学到的能力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就是点燃了孩子的“科学梦”。例如苏教版三(上)《观察水》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本课教学设计了一组鉴别四种液体的实验:茶水、白醋、糖水、水。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物体,分别是水、糖水、醋和茶水,可是贴上标签前,李老师记不清哪一杯是水了?你们有办法帮李老师把这杯水找出来吗?想想看,你们准备怎么办?

2.小组讨论:使用什么方法找到水?

3.汇报交流:(提示:用眼睛看,看到颜色找到茶水;用鼻子闻,闻到气味找到醋;用嘴巴尝,尝到味道找到糖水和水)板书——眼睛看(茶色);嘴巴尝(酸味、甜味);鼻子闻(酸味)。

4.追问: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些办法的?(茶水有颜色,醋有酸味,糖水有甜味,点到即止,因为哪杯是水还没确定)

5.提醒:科学实验有规范的操作要求,老师还要做一些提醒。实验时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大家必须记牢这些要求。首先,是闻的办法——不能直接把脸凑到液体的上方来闻,应该是把实验材料凑到跟前,然后用手像扇子一样轻轻地扇,然后才能闻它的气味,如果闻不到,可以扇得稍重一点(演示操作方法);第二,如果是尝,必须保证这杯物体是安全的,否则不能随便尝。记住了吗?今天的实验材料,明确告诉大家是安全的。

6.提出活动要求:开展找水的活动。还要提一个要求:今天,李老师带来一张记录纸,你们会把实验的发现记下来吗?

7.学生活动:找水。

8.汇报交流:我们的发现是……(教学提示:几号杯是什么?我们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怎么发现的?知道了什么?做出了什么判断?)板书——黄黄的(颜色):茶水;酸酸的(气味和味道):醋;甜甜的(味道):糖水。

9.谈话:找到了水,下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杯水,我们发现找到的这杯水有哪些特点呢?

10.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观察,一般的理解就是用眼睛看。通过上面的教学,孩子们进一步明白了观察需要通过“眼、耳、口、鼻、皮肤”等众多人体感觉器官的协作形成表象,然后再激发学生思维,获得对所观察的物体产生的全面理解,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尝试用观察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引领,在“观察水”的实验中,学会寻找证据——即用人体感觉器官,采用“摸、看、闻、尝、听”等合理方法收集信息,学会记录、学会分析,学会怎么进行正确的鉴别,这是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和思维培养的真实意图。

观察作为一种技能,包括现在和将来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所涉及的很多能力: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质疑、讨论,表达、交流、记录、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到难,由扶到放,在探究中孩子才能更好地体会和掌握。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着对孩子科学思维的正确引领。本环节的教学,带着孩子一步一步去体会如何做实验、做记录,去尝试学会表达、思考和反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尚待引领,更待放手。学会了探究,具有了科学思维,孩子将终身受益。

(李笔锋,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7)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鹦鹉学会科学
聪明的鹦鹉活得长
小鹦鹉
点击科学
熟辣烘鹦鹉
科学大爆炸
学会分享
笼中的鹦鹉
科学拔牙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