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学:让儿童徜徉于美的世界

2014-04-29邹晓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安徒生情趣童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作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话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童话故事,更是传诵不衰,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苏教版一年级到四年级的童话课文共有29篇(五年级和六年级没有童话课文),约占小学阶段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2]这些童话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有着高度的契合。童话教学理当充满着情趣,氤氲着诗意,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当下的小语课堂中,儿童对童话教学的冷漠情绪日益浓重,童话教学呈现出一种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教师对儿童生命关怀的缺失、对童话本质认识的偏差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童话的本质精神是快乐、幻想和诗意,儿童的天性是自由、游戏和体验。正是对这些特点的忽视或漠视,使得童话教学走进了“重知识传授,轻过程体验;重语言训练,轻人文感悟;重繁琐分析,轻情趣激发;重道德灌输,轻生命点化”的误区,迷失了自我的方向,失去了本真的风采。

回归儿童,回归情趣,回归审美。童话教学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文体特点,用审美的眼光,充分挖掘童话文本的语言功能、美学意蕴和人文价值,给儿童营造一个浓郁的审美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童话的语言美,品味童话的意蕴美,享受童话的情趣美,感悟童话的人性美。

一、“悦”读文本,感受童话的语言美

童话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用词亲切浅近,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常常借助夸张、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段塑造出生动的故事形象,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珍贵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和运用童话的语言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语言之美自然是童话教学应有的题中之义。

童话精彩的故事情节与儿童天真浪漫的本性有着天然的契合,而其叙事语言中所蕴藏的形式美、韵律美、修辞美对儿童来说恰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无须空洞的说教,也无须繁琐的分析,只要给儿童一方心灵自由飞翔的时空,让他们浸润于文本优美的语言氛围,在“悦”读之中充分感受童话绚烂多姿的语言之美,就可以实现童话世界与儿童生活的无缝对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童话作品,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活泼明快,修辞生动优美,既体现了科学语言的严谨,又饱含着儿童生活的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特别舒服,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言教学的好课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是直观和感性的,“读”是其感悟语言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运用图片和语言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通过示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与文本展开率真自由的对话。在全身心的投入与沉浸之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知不觉走了几个来回,既感悟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与优美,又实现了情感和内容的统一。

“悦”读是一种舒展的姿态,这里没有功利的目标和刻意的追求,只有对书香的迷恋和文字的亲近;“悦”读是一种自在的享受,这里没有紧张的压力和权威的强迫,只有心灵的松弛与真情的投入;“悦”读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这里没有夸张的矫情与虚假的造作,只有心灵的沉醉与思想的共鸣。无拘无束的“悦”读引领着学生在童话世界里自由徜徉,汲取语言的精神营养,触摸文本的情感脉搏,感受生命的多彩意蕴,让审美的清泉在学生的心田间诗意地流淌。

二、放飞想象,品味童话的意蕴美

古往今来,无论童话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怎样发展和变化,贯穿童话创作的始终是丰富美丽的幻想。“在童话作品中,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也是离奇的。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3]”可以这样说,幻想就是童话永恒的主题和生命。虽然童话的幻想是超现实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是,“这些幻想打开了通往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在幻想着美好的生活。[4]”在这些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里渗透着现实的感悟、生活的情思和生命的哲理。

如果把人的生命演变和精神成长比喻成那更迭有序的春夏秋冬四季,那儿童时代无疑就是人生的早春,生命勃发、充满梦幻、想像丰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充分地尊重和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热情,就可以建构起通往童话意义世界的秘密通途。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是一曲爱心的赞歌,它告诉我们爱心能创造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放飞想象,感受心灵的震颤,品味童话的意蕴之美,从而汲取绵延不绝的爱的力量。

师:在当时,草木干枯,河水干涸,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情况下,水罐涌出了巨大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有水后的美丽景象。

(生小组内互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水后,大地重新布满了绿色,鲜花露出了笑脸,小鸟在树林中唱起了欢乐的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真美。谁还想说?

生:小河里又涨满了水,鱼儿、虾儿在里面快乐地追逐嬉戏。小姑娘妈妈的病也好了,他们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师:你真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到现在还惦念着小姑娘的妈妈。

生:水流到干裂的土地上,他张开大口“咕嘟咕嘟”地喝了个饱,转眼间就恢复了以前美丽的容貌。小草发芽了,野花盛开了,真美呀!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象,谁还想说?

生:有了水之后,各种小动物都恢复了力气。你看,小鸟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小羊在草地上快乐奔跑,老牛泡在河水里正悠闲地洗着澡呢!

……

在儿童天马行空的想像中,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交相辉映,互融共生,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意蕴之美。在身临其境中,儿童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渐清晰,对故事意蕴的品味更趋深刻,自身的情感也在潜滋默养中得以升华。

三、体验情境,享受童话的情趣美

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体裁,童话所具有的儿童情趣是极其鲜明而生动的。为了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童话常常采用极度的夸张和生动的拟人等手法来描摹生活情境,把许多平凡常见的人、物和现象错综而又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一段段奇幻美妙的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美感性、幽默性和喜剧性。儿童是童话的主要阅读对象,他们生性活泼、富于幻想、喜好猎奇,这与童话的表达特点和本质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有着一脉相承的一致性。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者应当致力于情境的打造,引领儿童走进童话的世界,在童话中发现自己,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在真切的体验中享受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情趣之美。

如在教学《自己去吧》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鸭和小鹰内心的胆怯和对妈妈的依赖,教师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鸭和小鹰的形象,反复朗读他们的话语,要求读出请求的语气和神态。然后对“小鸭”和“小鹰”进行现场采访:“你为什么要妈妈带着去?”引导学生揣摩小鸭和小鹰的内心活动。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自己,对小鸭和小鹰此时的心理和天真可爱形象也就心领神会,不言而喻了。

这样的教学,以游戏精神为指引,以体验情境为路径,用童话的方式学习童话,营造出了浓浓的“童话情趣”,有效地沟通了儿童的童心与文本的童趣,有助于儿童迅速地进入童话情境,快乐地投入学习,在充满“童话味”的世界中尽情享受童话的情趣之美。

四、对话心灵,感悟童话的人性美

优秀的童话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和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情感之美和诗意之美。这些作品的内容既饱含着历史的情怀,又彰显着道德的力量;既充满着知识的智慧,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可谓包罗万象,意蕴悠长。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始终是其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总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情感悸动和强烈的心灵共鸣,其潜在的、直入内心的教育作用着实是不能低估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世界上最为纯净和美好的东西,用心灵去触摸生活、感知世界、感悟生命是儿童最为敏锐、最为本真的方式,儿童对童话中人物形象感受的真实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常常是我们成人难以企及的。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闪耀着爱的光泽和人性美的光辉,给人以生命的感动和奋进的渴望。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并深刻理解这种人性之美的力量,教师将《安徒生的故事》这一课外资源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联系作者生平再度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品味悲喜对比的人生:

师:看了《安徒生的故事》,再联系起文中的丑小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安徒生的命运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生2:安徒生是一个有理想和追求,对生活充满了渴望的人。

生3:安徒生的身上有着一股顽强不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生4:安徒生的命运和这只丑小鸭十分相似,他们虽然历经磨难,但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取得了成功。

……

师:其实,《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部自传体童话,文中的丑小鸭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有何感想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配乐,生自由练笔后交流)

生5:是金子总会闪光。安徒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幸福的一天总会来临。

生6: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倒了再爬起来,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生7: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忘不了丑小鸭战胜磨难,迎来阳光的时刻。

生8: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自己,迎难而上,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者没有满足于故事的理解和情趣的体验,而是以生命化教育作为教学的终极探寻和关怀,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对话心灵,用生命去感动生命,在对童话人性之美的审视与感动中实现生命境界的超越,从而使得本课的教学在孩子们的心中真正留下了痕迹,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可见,童话教学不能忽视童话的审美特征(诗意美、人性美),背离儿童的感知规律,把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作为终极目标,剥夺儿童的真实体验,用教化野蛮地代替儿童的审美和感悟。要引导儿童走进童话的意义世界,倾听来自文本的声音,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在回归心灵、回归自由的对话中获得诗意美的沉醉和人性美的陶冶。这样,真、善、美的种子才会悄悄地播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融化在孩子们的情感之中,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5]”实践证明,在童话教学中以“悦”读文本为基础,以自由想象为支撑,以情境体验为方法,以心灵对话为旨归,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童话文本的阅读理解,而且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涵育儿童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童话教学,应当让儿童徜徉于美的世界,尽情享受童话阅读的欢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张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分析[J].科教文汇.2012(09).

[3]王晓玉.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9.

[4]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77.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52.

(邹晓明,如皋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2265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安徒生情趣童话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童话镇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
午夜童话镇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