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年轻态”
2014-04-29顾爱勤
“老师,我选政治。”新学期伊始,听到期末成绩排年级第一的学生对我说这样一句话,我倍感惊讶。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年级一般都要进行文理分科,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成绩好的同学不会选择文科。我问学生:“你怎么没选理科?”学生憨憨地一笑,朝我看,我也笑了。两年后这位学生如愿考上了南京大学法律系。教师节前他寄来贺卡,贺卡上有我熟悉的字迹:“老师,你在我们心中永远年轻美丽!”这句话让我陶醉了好几天,也不禁让我回忆起刚刚工作的我……
1989年,我19岁,跨出江苏教育学院的校门,又迈进了中学的校门,当起了一名老师。那时我比学生年长不了几岁,长得又瘦小,学生也欺生,每次我的课上学生都吵闹不已,往往是我板着脸呵斥后静下来没几分钟,一会儿叽里呱啦的声音又冒出来,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安静下来听我的课,为此我苦恼不已。现实逼着我不得不绞尽脑汁“对付”学生。想着学生跟我年龄相近,喜好也应该跟我差不离,音乐、动画片是我的至爱。于是上课时我卖起了关子,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看动画片?”学生齐喊:“想!”“好。但你们得答应我,上课不能随便讲话。”我先播放了剪辑过的《阿凡提染布》的动画片,(先不放映阿凡提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自身”的巧妙回答),然后问学生:“如果你碰到如此刁钻的法官老爷,该怎么办?”有的学生看过这一动画片,会忍不住说出答案,我肯定:“你是现代版的阿凡提。”紧接着问:“能不能从哲学高度去解答呢?”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和谜团进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学习,整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我没有听到令人讨厌的嘈杂声。想不到使出的“这一招”竟然真的“镇住”了学生。尝到“甜头”的我逐渐把歌曲、实物、故事、漫画等生动有趣的内容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讨厌上政治课了,我很得意,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的“秘诀”。
1999年,一名学生的“诘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那是我们区里第二届“百节好课”评比,是淘汰赛,要借班上课,该班班主任怕我不了解学生,很好心地在给我的名单上打了记号:哪些同学成绩比较好,哪个同学调皮捣蛋,最好不予理睬。上课的内容是高二哲学“内外因辩证关系”。在分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说说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那位被班主任视作“坏孩子”的同学果然“将”了我一军:“每位同学都近‘朱,那‘墨者就没有朋友了喽。”我听了不禁一惊,但一想很有道理啊,急中生智,我让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以赢得时间理清自己的思路。过了一分多钟后,我表扬了这名同学,并指出:“‘朱可以影响‘墨,‘墨也可以影响‘朱,所以我们交友要谨慎,最好交良友;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人都不是完人,‘墨者不会一无是处,‘朱者也不完美无缺,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说出这些话时,我看到评委们欣慰的笑容。同学的“诘问”不仅没有让我的课减分,反而让我收获了当时竞赛中的意外——“百节好课教师”。在倍感欣喜的同时,学生的“诘问”也像阴影一样跟随着我。我反复地思考,发现我的课堂是我一手策划的,学生是我手中的“棋子”,而不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课堂肯定有问题,那正确的课堂应是怎样的,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又开始困惑迷茫了。
新课程的理念如一缕春风拨开了我思想上的一些迷雾,尤其叶澜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点醒了我。我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让学生多说、多讲、多讨论,注重对话、体验和生成。2006年我攻读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把“走向生活世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实施“应用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教学理念,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致力于建构生活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引导。
从此,课堂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群言堂”;课堂没有不可逾越的禁地和雷池,校园轶事、时事热点、现实生活都是我们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话题。我会跟学生聊“你们在网上发表言论吗?”“主要以什么为主?目的是发泄情绪,还是恶搞他人为乐?”这些问题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学生不再是一个个闷葫芦,有说聊天的,有说打发时间,也有说确实发泄愤怒的……我没有说“不行”“不准”,而是选了贴吧里一名学生的恶作剧“某某老师得了癌症”让学生进行评论。学生各抒己见,义愤填膺,最终深深地懂得:自由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公民享受政治自由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他人合法的利益。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空洞,多了具体;少了灌输,多了体悟;少了说教,多了引导。在这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我不断发展着自我,也因此获得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可是,移动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网络课的热播到微课时代,让已不年轻的我仍然感觉到了日益迫近的职业危机。去年我强烈建议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建立了一个QQ群:2013级政治学习联盟,这个群主要针对学生,现有142人加入,是我们师生间平等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不能经常性上网,目前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主要用于交作业、公布作业答案、问题解答和交流谈心。QQ群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传统教学在假期里不可能实现的引导、提醒和督促作用;各种微表情活泼可爱俏皮,也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等成熟到一定的阶段,我准备把好的教学课件、自己制作的微课和正能量的文章挂在共享文件夹里,让学生可以反复、有选择性地学习和阅览。移动学习是未来教学的一个方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呼唤着我努力学习“新式武器”,做个“时尚教师”。
此刻,学生寄来的贺卡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看到这些来自学生的“美誉”,都会不断产生一种似乎不会枯竭的动力,激励我在“教人之知、启人之智、引人之正”的路上不知疲倦,永不满足,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不断追求课堂的“年轻态”。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同时,我觉得自己也找到了永葆年轻的“秘方”。
(顾爱勤,吴江高级中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