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让特级教师彰显质感
2014-04-29唐琴
在很多老师眼里,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是一条快车道:
工作第7年,被评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
工作第10年,被评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工作第17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
“质量过硬、业务全面”、“捷足先登、追求完美”……其实在教师专业发展充满赞誉的道路上,我也有过迷茫、困顿,甚至停滞。
在拔节中迷失自我
2008年初,我被推荐申报江苏省特级教师。对照评审条件,我发现自己的教科研成果相对薄弱,所提交的论文在数量上没有优势。这期间,教育局人事科请专家为我们几个特级后备人员指导论文。点评中,专家大大肯定了我所提交的一篇论文,认为这篇论文在理念、结构和推广上很有价值,只是实践操作上稍显落伍,需略作修改;而当专家翻看到文末所署的写作时间是“2001年”时,他很惊讶,“这是你7年前写的文章?看来你不是落伍了,而是超前了。”联系到自己申报特级时论文的短缺,我不免深深自责:7年前可以写出让今天的专家认可的文章,那这几年自己都在做什么?
是啊,这几年因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获评和高级职称的破格晋升,让33岁的我超速地达到了学校专业发展的较高平台。虽然校长说,要把目标指向“特级教师”,但我把这一鼓励理解为论资排辈的等待,因为我印象中的特级教师是鹤发慈蔼的老教师,我应该还早了吧。自那以后,我几乎没有写就一篇像样的教学论文,虽然有几篇文章发表,那也是之前写成的。我把研究重点放到教材分析上,且得心应手、小有成绩。今天看来,虽然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也是学科教师的研究领域,但作为一个大市学科带头人,应该把重点提升到对教学实践经验反思的高度。那时的我还沾沾自喜于我骄人的高考历史成绩,为学生的升学作了很大的贡献。“高枕无忧”“自得其乐”的状态,终于被这次的特级申报和论文点评打破了。
和团队一起奔跑
回首这长达5年的停滞,我无尽慨叹。2008年我侥幸获评为第十批特级教师。那年我40岁,算是一个年轻的特级教师。我再也不敢懈怠,因为我知道,自己虽然头顶着“特级”的光环,却欠缺着“特级”的功力。我没有丝毫优越感,我告诉自己,“特级教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以“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来提升自我,尤其对于教育科研,我将之与历史教学全面对接,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独到见解,2008年以来,在国家级学科主流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教学论文。同时,我将研究了20年的“探究-建构”教学进行系统整理、理性反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被收录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书;并结合知识更新趋势和教改发展前沿,开展教育研究,主持的学科课题被立项为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由于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推广价值,我自己多次被邀赴陕西、甘肃、上海、山东等地开课、交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还应该具备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根据上级要求,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担任历史学科中心的负责人,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帮助他们在专业成长的跑道上行进。
2010年暑期,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第四届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我受邀带着我的工作室参加。晚上的学术沙龙座无虚席,两位主持人分别是陕师大中教社的任鹏杰社长和我省著名特级教师王雄教授,他们规定自由发言不得超过5分钟。场面热烈而踊跃,“抢”到话筒的老师纷纷阐述自己对当下历史教育的见解。坐在我们斜对面的一位小青年终于得到了发言机会,他自报家门,来自苏州新海中学,几句慷慨陈词后,他指出——
“当今历史教育尽管存在诸多弊病,但是,历史教师不该只是抱怨。我们苏州有个吴江高级中学”,听到对面的小伙提及我校,我们几个面面相觑,他会说我们什么呢?
“这个学校的历史老师勇于作为,他们在一位女校长的带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好感动啊,我悄悄地问工作室成员,“认识吗?”大家摇摇头,“那他认识我们吗?”大家还是摇摇头。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女校长,已经是个老太太了,还对历史教育抱着这么大的热情,编辑历史教学刊物,创办主题教研活动,创造机会帮助老师成长……”老太太?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两位主持人坏坏地笑着,时间已经超过了5分钟,却不提出中断;发言的老师越讲越激动,同时又很严肃地看着我们几个笑得有点过分的人。
主持人终于忍俊不禁,“小伙子,你认识这位老太太吗?”“没有见过,但是我去过他们学校,观摩过他们的教研,看过他们办的杂志。”另一个主持人哈哈大笑,“这位老师,你闯祸啰!”“我说的是真的。”“这位老太太就在你对面啊。”这时,全场都把目光定格在我们这里,找寻着他所说的“老太太”。任社长笑呵呵地把话筒递给我,并向全场介绍,“‘老太太就是这位唐老师啊。唐老师,你逃不过了,作个回应吧,没有时间限制。”尽管我之前多次推却发言机会,却不想竟然以“老旦”的角色亮相。在全场的期待中,我首先感谢这位老师对我们的高度关注及隆重推介,并简单介绍了我们开展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成长的情况。我这个“老太太”,以及“唐秦工作室”这样一个教学团队,就这样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教学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探微索迹、践履成长,我们感受着历史的愉悦,成就小学科的大作为。除了创设条件、组织参加高端学术会议外,我利用自身资源,邀请省内外历史教学名家,让老师们在与专家的互动、对话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我们以“问史,指向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时代价值取向”和“学术性课堂”为路径,开展“积养学识、丰厚课堂”的系列活动,教研范式被《中学历史教学》推介,主题研究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用7个版面报道,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这两年,苏州市历史学科的基本功和评优课两项选拔赛的第一名,均为我工作室的成员,这在本市乃至全省都是罕见的。我校历史教师在苏州市历史年会上获奖论文之多,被称为“吴江高级中学现象”。历史虽然是小学科,但在全区中小学16个工作室考核中,我们历史工作室名列第一;在高中14个学科中心考核中,我们历史学科名列第一;在全区跨行业“创优争先”征文活动中,我们团队的征文名列第一。工作室成立以来,培养了8位学科带头人,随着每个个体的脱颖而出,“唐秦工作室”已经成为在专业发展上抱成一团的整体了,更多的老师在走向“特级”,这让我的“特级”之路越走越宽,也让我的特级名号更具质感。
规划引领成长
如果说学科上我是带着一支小分队在行军,那么分管学校教师队伍,则是我在领跑着大部队的长征。
“难怪你们学校每届都产生特级教师,你们老师目标意识特别强,缺什么、补什么,清清楚楚。”一位专家在和我校骨干教师交流后说出了这样的感觉。这位专家所说的,正是我2009年分管教师队伍后开始启动的“规划成长”队伍建设工程。
作为一个办学只有十多年的高中,学校发展靠什么?我们靠教师成长发展学校!我们有着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其中骨干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在全区首屈一指。然而,当年意气风发的小青年,如今高级职称毫无悬念地到位了,专业发展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生感悟更说得头头是道,不再为站稳讲台、考试压力而焦虑,不经意间,教学成为一种缺乏创造性的重复,职业倦怠渐渐蔓延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管教师队伍,站在这样一个更宽阔的平台上,我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老师们保持旺盛的、持续的进取心,在认识中定位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我是当务之急——我充满着前行的兴奋。
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发放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等书籍,让老师们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同时,我将新秀、能手、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的评审条件,按照“综合”“教学”“业务”“论文”“课题”“带培”等项目分别罗列汇总,让每个层面的老师对照条件,发现“我的优势有哪些”“我的不足在哪里”,从而清楚地看到再上一层楼的台阶近在咫尺。认识落实到行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我制定印发校本性的《教师规划成长研修手册》,要求全体骨干教师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从“读书生活”“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开发”“继续教育”“行动研究”“成长足迹”积累成长资本,制定“三年规划”,确定成长目标;并将规划从“教学”、“科研”“带培”“辐射”四个方面分解细化为年度计划。
刚开始,老师们不以为然,以为只是一种应付检查的台账,却不想学校动真格的了,正如赵芳老师所说的,“领导的执着超出了我的想象。”为了帮助老师完善个性化的成长方案,我组织几位校内名师,一对一、面对面审阅修改每一份成长规划。人往往动情于被重视,谈心交流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能使老师们体会到被关心重视,所谓的问题也就在谈笑风生中消散了。如若老师确实面临自身无能为力的困难,我们就主动出手;缺课,就与教研员沟通,创设锤炼技能的条件;缺文章,就请杂志社编辑分学科指导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提高发表机率和档次;唐彩琴等三位老师各方面表现优秀,下一年将要申报学科带头人,我了解到他们缺综合荣誉,便向校长室提议年度考核向他们倾斜,在第二年带头人获评名单中,三位老师榜上有名。
为成长作规划,拾级而上,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十年大发展。“不待扬鞭自奋蹄”,老师们的成长意识由外加到内生,规划成长成为了我校走“名特教师自我培养之路”的法宝。
享受着老师们的进步成长,我不忘记自己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我也得和大家一样,为超越自我积聚资本。虽然,我的超越要比其他老师更难,但我不能懈怠,因为我是走在队伍前面的人;同时,我期待被超越,有更多的老师去领跑这支队伍。“特级”的意义不在于独行,而在于和老师们的共同成长,并使成长成为工作的习惯、生活的方式、价值的取向,这样,“特级”才能彰显其厚重的质感。
(唐琴,吴江高级中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