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快乐学习策略谈
2014-04-29吴晓燕
吴晓燕
1. 情感带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去关注,比如句子的含义、文章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但如果我们只是运用最为简单的方法进行直接灌输,那么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就如同老师培训过程中,如果专家教授一味讲解当前教育形势,讲解高端理论,我们发现这些生硬的东西似乎有理却没趣,那么也是要瞌睡的;也如同我们喜欢通过旅行去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而不是看地理课本上的经纬度介绍……而学生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么才能够吸引学生呢?我认为,语文课上教师先要进入角色,动情地讲解,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给学生讲《有的人》时,把自己当成作者去褒扬、去贬损。当时讲台上的我不仅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更是一名为失去像鲁迅这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而哀叹的人。当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讲解时,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听得十分认真。由此,我感受到出色的讲解比严厉的责备效果要好许多。
2. 拓展外延。一节语文课,如果只是就着书本讲解书本,没有对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文本外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我想是毫无吸引力的。只有适当地拓展外延,把孩子们特别想知道又无从知道的知识告诉他,才能让语文课堂永葆青春魅力。教学《别董大》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很多同学就说到诗人是在送别朋友董大时写的诗。那么董大是谁,是做什么的,孩子们似乎也想知道,但是他们手头仅有的资料只是告诉他们董大是高适的朋友;孩子们又觉得不是重点知识所以没有特别重视,我顺势而导,告诉孩子们董大是唐玄宗时期非常著名的宫廷乐师,名字叫董庭兰,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孩子们意外获得了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显得兴奋而满足,在这种情绪的鼓舞下,接下来的学习也特别高效。
3. 鼓励思考。最近很多学校都在向山东的杜郎口学习,意在通过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和自主学习一样,还有快乐学习、体验学习、反思学习等等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曾经得到过大家的认可和追捧,但我认为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心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逐渐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是最重要的。
我的语文课堂上,特别注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懂的词句,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入品读,你对文章内容有什么质疑,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不仅理清了学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而且在思考、质疑、争辩、认同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更有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生命成长更加厚重。
4. 分层施教。孔子就主张“因材施教”,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准则。怎么能让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都一直保持着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如果单一的统一的标准显然是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感悟能力较强的同学,我们要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比如你如何评价课文中的某个人物;对于理解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学,我们又要让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比如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让他们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爱上学习。否则,有些同学学不懂,有些同学没收获,那么自然对语文课毫无兴趣,更何谈收获。
5. 静候花开。教师要避免急躁,不要为了应对考试而显得急功近利。语文学科既要重视其工具性,又不能忽视其人文性,我们要在潜移默化的濡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和文字的运用能力。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对于那些语言天赋较好的孩子而言,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轻松而愉悦的;而对于那些对文字不够敏感的孩子来说,就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仅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其语文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其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伊始,感觉压力很大,很多孩子之前并不会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总是行走于字面之上,无法走进文字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我经常批评那些總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孩子不会思考,不会倾听,后来我渐渐发现:那些一发言就挨批的孩子不怎么举手发言了,甚至不参与思考问题了,课堂从百花齐放变成了孤掌难鸣,我开始反思,觉得还是自己过于急躁,而且方法指导不到位。经过调整,我学会了静待每个孩子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