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2014-04-29吴福辉
吴福辉
一、总体构想
沈从文(1902——1988)的文学生命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是这个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多样发展的丰富性。他由中国城乡对峙的特殊角度,来批判现代文明进入中国后所显示的复杂的一面。美国汉学家、沈从文传记作者金介甫认为,应当“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沈从文对当下的中国文学,从汪曾祺到湖南作家群、海南作家群及一切乡土地域作家,仍发生着长远的影响。
本网页将通过文学性的说明文字、图书版本、手稿、照片、作者手绘图画、电影剧照等组成的页面,展现沈从文由边城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以让更多的大众读者认识这位大作家。网页包括A—E五大部分。A主页作一整体简略叙述。B《从底层走来》述说他的传奇出身;《建造希腊小庙》概括其文学成就;《主要书目》是他的基本资料。从C到E,是对B的细化。在《乡村叙述总体》的标题下介绍他的抒情现实主义小说,用“诗意的生命流淌”来综合他的散文。最后概括他的文化的、审美的思想。正如在福克纳的笔下曾经创造了美国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沈从文提供出他的想象的文学王国湘西。{1}
二、网页说明词
A-01主页
这里将叙述的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述说他的出身,展现他由边城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并介绍他的创作。中国学者称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和歌者。
B-01从底层走来
沈从文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是一个自称“乡下人”的86年的人生足迹。他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28日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的湖南省凤凰县。他从小熟悉位于湘、川、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他小学毕业便按当地习俗当兵,流浪过许多地方,以自学而达到能写作、能在各大学任教的程度。他娶了苏州名门女子为妻,性格温和却挑起了“京海论争”,文学上誉满中国却毅然放弃写作,去从事文物考据工作写出专著,到北京后便长期在都市生活却永远拥有一份无可替代的乡土生命。沈从文的文学奥秘正在这里。
C-01苗汉土家的血缘
沈从文家族的由来对他本人来说,在很长时间里也部分是个谜。沈家先人据说是宋代充军到湘西的囚犯。祖父靠武功做了贵州一省的军事长官,到父亲手里就败落了。父亲是一苗族妇人所生,但这个祖母不久被远嫁出去。所以,沈从文小时逢年过节还在这个“逝世”长辈的假坟前焚香磕过头。沈从文的母亲是土家族人,她在1934年去世前,将苗族祖母的悲剧故事讲给了沈从文。这种天然多民族的血缘背景,给沈从文带来特殊的气质、多彩的想象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压抑中积淀而成的沉忧隐痛。
D-01湘西凤凰县城
凤凰县即“边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原名镇筸,一个屯兵的地方。自古以来,苗、瑶、侗、土家各民族聚居于此,与汉族移民逐渐融和。凤凰全城被石头城墙环绕,沱江擦肩而过,城东河面上有一座三拱桥,河边一排吊脚楼,和对面万寿宫相望,逢节时这里赛龙舟、放荷花灯,好不热闹。城里是青石红石铺就的街道,夹种着桃杏树和橘柚果木。过年满城开放梅花,家家打糍粑,人人走街串巷看傩堂戏。沈从文家在往南门去的巷子里,三进的木结构房屋,现辟为“沈从文故居”,供人参观。这是他自然生命和文学生命的双重出发地。
E-03放蛊、行巫、落洞、游侠
凤凰地方特有的蛊婆、女巫、落洞女子和游侠男子,构成湘西的浪漫、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放蛊是从蜈蚣、长蛇身上取毒,使人中毒,常作为报复工具由穷老的妇女担任。行巫多为中年妇女,假托亡灵来言说人间事情。落洞的几乎都是爱美好洁、感情丰富的未嫁姑娘,因地方上极端的性压抑,无可发泄,便爱上“洞神”为之殉情。这三种人神错综的行为,表现出女子的精神病症,背后却隐藏着动人的悲剧。而湘西男人崇尚的是保有古风的扶弱锄强、重诺言、轻生死的精神。山高水急,这些男女性格的样式,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然的。
E-04看杀人
湘西地方军队的日常生活是很单调的。操练非常马虎,兵士无事可做,主要就是打架、赌博、吸鸦片和杀人。实际只是个少年的沈从文,当然是看别人杀人。这都是在剿灭“土匪”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榆树湾和怀化镇“清乡”,照例军队并不下去抓匪而是由各乡的团总送上,然后过堂、用刑、砍头。如果拿钱,则可取保释放,而乡绅的仇人却会莫名其妙地成为“土匪”。在榆树湾四个月看杀人两千,在怀化一年里看杀人七百的可怖经历,使得以后的沈从文每一忆及,都不寒而栗。
E-05迟来的“五四”之光
行伍生活也有另外一面。在怀化第一次看到《辞源》,引起他经过读书直接了解世事的强烈欲望。在芷江熊希龄公馆的藏书室,他读到了《史记》和众多的林(琴南)译小说,中外文学的精华照亮他的眼睛。而在陈渠珍的军部会议室里,借了为陈整理藏书、藏画和给铜器、瓷器登记的机会,他摸到了中国文化的门径。与他同房居住的长沙印刷工介绍他读《改造》、《创造》和《新潮》,使得他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3年后,在偏于一隅的湘西终于感受到白话文表现新思想的力量。他决心脱离旧军队到陌生的北京求学,追求新的思潮。
E-08与郁达夫
郁达夫是第一个发现沈从文的名人。1924年冬,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创造社作家郁达夫收到了沈从文的求援信,便按照信上的公寓地址找了来。外面飘雪,进了没有生火炉的屋子,只见沈从文用棉被围住下身,在伏案写作。问后才知道,这个贫苦青年一心在做着考上国立大学,毕业可求得一个职位的梦。郁达夫既同情他,又对他的简单愚直哭笑不得。大学欠薪,郁本人也在闹穷,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羊毛围巾送他披上,拿出5元钱,陪他在小饭馆花1元7角吃了顿饭,余钱全数留下,才离去。当晚,郁达夫心境难以平静,写了篇文章,向沈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找事或革命,中策是返乡,下策是当兵或做贼;做贼如心肠不够硬,就从他这个穷教师破题儿偷起。这就是郁达夫著名的散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E-09与徐志摩
徐志摩是把沈从文真正引入文学界的作家。在沈从文四处投稿无门的时候,《晨报副刊》最早发表了他的文字,就是因编辑者徐志摩看中的。后来他们的关系一直密切。徐曾带沈参加过闻一多屋里的诗歌朗诵集会,进入“新月”的圈子。让沈从文到中国公学教书也是徐推荐的。1931年11月21日,沈从文在青岛杨振声处得到徐志摩两天前飞机失事的噩耗,当即决定搭夜车赶赴济南去参加徐志摩的丧事。在济南市内的福缘庵,他见到徐志摩的遗体,穿了一身与平时性情爱好不相称的绸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静静地躺着。沈从文觉得,很难相信这个爱才的、快乐的、喜交朋友的诗人,永远沉默了。
E-10与胡适
沈从文认识胡适也较早,应是通过北京徐志摩的朋友圈子。翻阅胡适传记,在胡适给予经济援助的青年文人中,是有沈从文名字的。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徐志摩向他推荐沈从文当教师,他欣然同意。据说第一堂课,沈从文先是有好几分钟讲不出话来,随后又在十多分钟里机关枪一样放完了。有人在背后放风,胡适顶住说:讲不出话学生也没有轰他,就是成功。后发生情书事件,胡适的态度已如前述。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开明的校长成其好事,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也就断了。到胡适要离开中国公学,又推荐沈到武汉大学任教。胡也频被捕,沈从文首先想到的是请胡适给蔡元培写信,设法营救。对于沈从文,胡适是人生路上可敬的、可依靠的先生。
E-11与胡也频、丁玲
1925年,沈从文给《京报副刊》投稿,胡也频正在那里编“民众文艺”,就认识了。丁玲是经胡介绍的。丁玲的才气自然吸引了沈从文,但丁、胡是在同居,沈是两人的朋友。之后,丁玲爱上冯雪峰,发生麻烦时总是沈从中调解。三人在上海办杂志时期关系密切,小报流言属无稽之谈。胡、丁日益左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也曾动员沈参加,从此有了思想分歧,但友谊仍存。到1931年胡也频被捕,沈两次赴南京设法营救,又陪丁玲去龙华探监。胡被枪杀后,他写了《记胡也频》,并冒着危险陪丁玲送孩子回湖南。1933年丁玲被捕,沈写了《丁玲女士被捕》、《记丁玲女士》等表示抗议。这三人是最早的文学伙伴,可惜以后产生终生的误解。
E-14与汪曾祺
据汪曾祺回忆,他在江阴读高中,逢抗战避难,身上所带的两本书里就有沈从文的小说。等他考上西南联大中文系,就真的做了沈从文的高足。沈一共开三门课,汪曾祺全选。每周沈从文从呈贡乡下来校授课,住在昆明文林街,汪都去借书、还书、听谈话、看老师新收集的文物宝贝。沈从文特别喜欢这个学生。沈的“各体文习作”课让学生做《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或《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这种题目,而评学生的读后感写得往往比原文还长。好文章就做主寄出发表,汪的《复仇》、《小学校的钟声》就是经他寄给上海《文艺复兴》的。1946年汪一度失业灰心,沈批评他,还让张兆和就近鼓励他。他们的师生情谊终生不变。
C-09小说:乡村叙述总体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以小说为最高。其中,湘西农村叙事作品占据着主体地位,他把他的情感、情绪以及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入当下的记述,讲述了边地的人情之美、风俗之美。另一部分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是作为乡村叙事的一个陪衬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包括城市两性关系的虚假,生命的“萎缩”。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是因他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了一种小说体式。这小说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注重环境和人物描写的一致性,可名为文化抒情小说。
E-17《丈夫》
小说所写是在当年湘西可见,却为别的地方很难理解的现实——黄庄地方太穷,乡下种田为生的丈夫把妻子送到大河码头妓船上,逢年过节,像探亲一样来探妻子。这天,管事的水保就发现“老七”的丈夫来了。老七给丈夫买了新胡琴转来也不能转移男人的气闷。当晚两个醉酒的军爷来闹,巡官留话又要来“考察”,男人第一次觉得丧失了做“丈夫”的权利,一定要回家,连妻子给的钱也撒在地上。这是混合了原始男性主义的一次人性的觉醒,具体感受到地位低下的痛楚。湘西人生命的“自在状态”,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D-22向往“神性”
沈从文另一部分的小说是对民间传说和佛经故事的改写。这些故事都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因爱而发现美,发现美即发现神的哲学。所谓“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美与爱》)。不妨说,爱与美即神性的思想,便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最高的人性。
《月下小景》和《龙朱》就是其中的精品。而对宗教在某种意义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则多表现在他对《法苑珠林》佛经叙事的翻造和演绎上。如《弹筝者的爱》、《被刖刑者的爱》、《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从不同的侧面写女性之爱所含神性的不可逆转。
D-23现代都市文明病
这是沈从文的第三部分小说。如果说民间故事的改写是乡村故事的升华,那么,都市故事便是乡村故事的对照。他似乎有两套笔墨,当他以乡下人的目光来观察商业化城市的时候,就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其中,有的是将都市引入乡村,从乡村的充满活力来暗示城市生命的衰朽,尚留存诗意,如《三三》;有的直接讥刺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如《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刻意而穷相,调侃得十分畅快;有的是面对作者身份以内的城市知识分子,如《焕乎先生》、《八骏图》,便用力在人物灵魂的解剖上。总之,他是为现代都市造一面镜子。
D-24政治的幻影
沈从文的第四种小说是一个另类。它们的社会现实性颇强,是20世纪中国的政治层面对湘西偏远凝滞社会的投射,很能说明沈从文思想的复杂性。沈从文与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多侧面的交往历史,也决定了他会有这样一部分创作。这些作品能表明他对党派政治的幻灭,从一个角度反映党派斗争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毁灭性打击。许多作品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的屠杀政策,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从对弱势者的同情、对乡村进步知识者的同情出发的。这明显地反映在《菜园》、《新与旧》等一批留下历史变动“擦痕”的作品中。
E-24《边城》
《边城》描写茶峒城边撑渡船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的纯朴生活。当地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翠翠,而翠翠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她实际上在端阳赛龙船时节对傩送已经有了含蓄的感情,却像长久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两兄弟按习俗为翠翠唱了一夜山歌,翠翠发现了傩送的歌声。天保明白了自己无望,出门闯滩不幸身亡。傩送负疚远行。爷爷担心翠翠步其母亲的命运,在一个风雨之夜塔倒后离开人世。翠翠守着古渡口,等待傩送回来,但傩送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永远不回来。小说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统一,锻造成完美和谐的诗境。翠翠的人生纯美、恬静,却被引向了毁灭。这是理想化了的现实,是一个温暖的使人无法忘怀的淡出的悲剧。堪称沈从文作品中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
E-25《长河》
《长河》是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描写沅水辰河流域一个盛产橘柚的乡镇枫树坳的生活。滕长顺的橘园远近有名,他的女儿夭夭是天真纯美的湘西少女,看祠堂的老水手满满是个饱经风霜、坚韧达观的人。然而,连绵不断的内战、不知所以的“新生活运动”以及镇上的保安队的存在,已经使边远乡村社会保有的那一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就要消失干净。夭夭面对的世界要比《边城》、《三三》的世界,险恶得多。保安队长对夭夭已起了坏心,由于原定计划的四卷只完成了一卷,我们无法揣测夭夭最后的结局,但深切的忧虑隐于全篇是很显然的。《长河》表现现代文明侵入湘西,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它是《边城》真正意义上的姊妹篇。
C-10散文:诗意的生命流淌
沈从文被公认为现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描写自身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生命的注入更直接,比小说有更切近的现实和历史的感受。可以说,散文中流淌着他的生命活水,是他个人与历史时空的对话。在散文里,他提出“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切在时间下都可改变(变数),也可以凝滞不变(常数)。像他在湘西同一个地方会发现十几年前的事物居然原封不动存在着。家乡的美似乎永远是个常数,近世的衰败、保守也是常数,他批评“湘西人负气与自弃”(《〈湘西〉题记》),他甚至发问:“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小,是谁的责任?”(《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他散文的主题是历史性的。
E-26《从文自传》
自传写作,当在他自文坛崛起后不久。时间从他的童年到他离开湖南第一次赴北京为止,是他20年的心灵史。仔细考究起来,他在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粗,是能见出作者的本意的。关于他的家庭,他的初学、初恋的经过,都隐去很多,凡一支笔写到了童年家乡的风俗习性,写到逃学,写到当兵所见,便十分的活跃、细微。可以说,自传要交代的是自己的故乡源流,以及闯入文坛前执拗走过的艰难人生道路。这是他之所以能在日后成为一个“诗人”(抒情作家)的依据。他在人间感受温暖,同时体味孤独,在这部心与梦的历史中已经基本酿成了。
E-27《湘行散记》
1934年冬,为探母病,他前后历时三星期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这本散记,采用和作者回乡一致的路径与空间,由沅水辰河的下游至上游,依次记述,初收11篇。着重写的人物有《鸭窠围的夜》、《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里如“柏子”式的水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里观音般的妓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里的老年纤夫,《虎雏再遇记》里的士兵等,都淳朴耐劳,有生命力。写景致和地方风物描述生动的有《箱子岩》、《桃源与沅州》。写法以游记形式为主,只要涉及人物故事便不吝啬笔墨,再加上一些回忆,增添历史的知识的气氛,向读者展现一个未知的天地。
D-27心随历史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沈从文在文物方面的文字,这可是他20世纪下半时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它们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写的,所以,看似研究性短小文章,却文采斐然,斑斓悦目。涉及的是中华灿烂文明中一个角落,其中隐藏着他的部分生命。从研究方法看,他将实物和文献两相比证,在突出“现象”这点上正和文学相沟通。所谓“文献”也不仅是典籍,还包括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从研究成果看,有时也与文学相关,如温庭筠“小山重迭金明灭”句,历来注家对“小山”众说纷纭,沈从文根据出土实物加上文献考证,提出是唐妇女头部插戴的金银牙玉质地的“小梳背”。古代诗人有知,该如何感激他!
C-11文学、文化的归宿
沈从文在晚年,大约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作品在国内重新出版,用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各语种翻译的小说散文也更多地流传于世界。研究他的传记、评传和专门的著作多有出现。他终于走向了世界。但他的文学、文化思想并不都为世人理解,因为他不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来追寻我们民族的何去何从的。他的全部文学探索我们民族精神消失的原因,他经由文化来重造熠熠生光的民族理想,虽然太过于沉重。他的“爱”、“美”、“神”三位一体的美学理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仍然可给我们以启发。沈从文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大师之一的地位足可确立。
后记
这是我于2002年8月为香港某作家网页所写的《沈从文》部分。总计有二万四千字。这里是摘选版,未作任何增订,只用减法。所以并无沈从文研究新成果可说,只是显示一种向大众传播学术的新文体,有时学者诸人也要拿起笔来写写的。
2014年4月18日识
【责任编辑孟庆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