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桌

2014-04-29

农家书屋 2014年2期
关键词:故乡文明

本期主题:发现故乡之美

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护乡村,回归乡土,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造宜居生态家园,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共识与新的时代任务。2013年第四届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论坛,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实践案例进行呈现与总结,回顾传统文化中乡民合作的传统,展望农民合作与农村发展可能的未来,希望唤醒更多人对故乡的爱。

编者:2012年10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天津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值此新春之际,我们希望回到故乡土地的儿女们能更多地发现故乡之美!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潘家恩:

从乡愁、乡恋到发现故乡

我2001年参与到乡村建设,以一个志愿者身份到现在。十年来,我们发现今天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当年讨论“到底是农村好还是城市好,应该进城还是该回乡”,现在更为真实的问题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即使充满着困难、泪水,但是每一年的春节,我们还是要回家,但是我们真的能回去吗?

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乡恋,乡恋是个体的,但是乡建是整体的,这种整体包括集体行动也包括整体反思。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从遥远、陌生地遥想故乡,到具体地、个体地“发现故乡之美”。那么何为发现?发现什么?在“发现”中,我们希望对“美”的理解是广义的。美可以来自于景观。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古村落,那些漂亮的、让我们不舍的东西;同时就会有人问,我的故乡没有那么漂亮,不是古村落不是古民居,我如何发现美?他们有“美”吗?

我想说,故乡的美既包括景,也包括物,还包括情,包括我们的记忆,包括在那片土地上坚守的人们,还有跟现代化高耗能城市生活所不同的、乡土的、传统的、更讲究人情味与传承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美也要发现遮蔽,在遮蔽中我们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包括不一样的现实。

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不仅仅让故乡成为仅供遥望和回忆的、模式化的符号,我们希望让故乡活起来。今天在北京,有各种市民以寻梦为出发点,成为新农夫,带来了新农业,新农业又催生了新农民,让乡村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获得了尊严。这不是我们去安慰他们,而是因为农业是有价值的。

我们“回不去”,不是说身体回不去,我们花很少的钱买火车票就能回去;问题是我们的心回不去,这个“心回不去”背后是什么原因?背后是我们的坐标是什么,我们以什么为“成功”,以什么为价值追求?我们返乡和发现故乡,不应该是一种感性和情绪,它背后应该是百年激进和百年乡村破坏让我们不忍、让我们产生推动力。返乡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同时也是文化和观念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或者一种实践,同时也是我们很重要的理论命题。

对于返乡,我们不能浪漫化,不能说听到了“爱故乡”的号角吹响,就这么回去了,没有那么简单。比如,我们都知道我国有几千年乡土传统,但现在我们的传统是“四千年农夫”的传统还是现代绿色革命的传统?我们是要寻找冰川上的水(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追逐),还是扎根脚下、改造好脚下这片土地?乡村建设和爱故乡从来都不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才能干,“心若在,他乡也是故乡”,很多乡建同仁们都是“曲线救国”,在别人的故乡里做乡建,但有一天我们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

乡村在分解中死亡在整合中重生

今天的乡村文明正面临着危机,对于这个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危机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甚至我认为今天乡村的样子应该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首先,我们研究乡村的思维方式来自于工业化的西方,即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而乡村和城市不一样,乡村是以土地为根成长起来的一个文明体,它是一个具有自我生命力的整体。但是这样一个整体,如果按照现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把它分解,其结果就是,构成乡村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灵魂和历史没有了。这就形成我们大家讲的农民、农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乡村不仅仅我们用碎片化的思维解读它,关键是我们在用碎片化的行为模式对农村进行管理,一个乡村有多少个干部,我们一个乡村涉及到中央十几个部委,到了乡镇又是分割为多少,乡村面临自上而下政策多门碎片化的管理,使我们乡村成为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混乱地方。

第二,认识乡村是基于历史的视角还是纯经济的视角。从经济来看乡村不能承载工业经济,乡村是只能生产粮食的地方,但是我们今天如果从文明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乡村虽然不能够承载高效率的工业化,但是它承载着中国城市没法承载的五千年的文明。西方搞城市化可以让乡村消亡,因为乡村存在不存在对于它文化传承没有影响,而中国搞城市化如果走西方式让乡村消亡的代价,我们付出的代价五千年乡村消亡的命运。我们乡村写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兴衰的密码。

未来几种人要回到乡村?一是告老还乡者,我在北京同龄的人都想怎么回乡下;二是在城市打工的2.5亿农民工,我们2.5亿农民工未来五年大部分进入60岁,城市不让他就业他就要回到乡村,他回去带着他挣的钱和理念回到乡下;三是我们的大学生回乡;四是逆城市化,城市很多人到乡下养老,今天上海和北京已经出现这种老人;五是中国有六千万华侨同胞;六是大量艺术家、文艺家艺术回乡,未来五到八年或者十年时间内。如果这个高潮来了,这些人回去了,中国乡村的复兴,中国乡村希望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开始。

乡村能够不能够支撑产业,中国过去的乡村就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中国五千年农民不是光会种地,而是手工业手工艺,金木水火土五样东西在乡村都形成庞大的产业。有机农业、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能源、养老业都是围绕乡村发展的产业,拯救乡村文明从拯救我们心开始,拯救我们的心,从回归土地开始。我们农民只要守住土地,无论今天有怎么样破坏,我们都不怕,中国乡村是有自我和恢复的能力,有一个亲体必须守住土地。

北京燕山学堂负责人林炉生:

成功返乡需要基本条件

近五年,我们在燕山山脉这个地方做一个教育基地,周边是野长城,远处是密云水库。我认为返乡必须以自愿为前提。事实上有这样一种状况,就是大部分的人生活在乡村,几十年来,几千年来我们生活在乡村,最近30年的城市化的过程,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来到了城市,这个对于我们改变农村的生计状况事实上很重要的。从乡村走到城市这个没有错误,我们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工作这个无可厚非。在城市出现两极分化,一种状况留在城市,一部分人被迫返乡的。有的人经过了对城市反思之后他选择了返乡,这种自愿选择返回乡村和被迫返乡是两回事,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仅仅只是钱,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似乎只有钱是人们价值观和理念的追求,包括我们父辈、我们自己、我们想要成家等等,但是对生活反思的人,钱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这样人有一个规律就是他可能厌倦他自己某个职场的生活,或者有另外的追求,想要探索简单、健康的生活。乡村可以实现我们想要的一切这点很重要。

其实我们挣这么多的钱目的是背后的这些东西,我们希望身体健康、我们想要有住房、有教育,我们想吃有机食物,现在很难买到,贴标签的都未必是有机食物,但是乡村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理想,另外我们希望建立一片人间净土,当然也有其他推动力和原因。

经济独立是重要的,我们在乡村开拓实现一片家园建立一些基地,要有一些经济收入。有的人有几百万、几千万仍然觉得内心很可怕,但是有的人只有几百块可能内心很丰富,这个与此相关内心非常必要,如果我们内心得不到宁静,在乡村是非常压抑的。在城市有娱乐有消费他适应了这些,再回到乡村生活非常困难。

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在乡村很多东西要自己动手,要自己盖房,要自己建厕所,要自己修水修电等等,这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些团体的支撑,这些团体可大可小,有时候两个人有时候几千人不一样。家庭也特别特别重要,我们身边有好几位年轻的男女朋友或者小夫妻他们很想回乡去做事,但是遭到极大家庭的阻力。

同时,他要有比较发达城市的知识网络,城市和乡村绝对不是两者断开没有任何联系的。我们在燕山学堂的探索有很多方面,来自城市的一些好的东西支持,包括一些人,包括来自于城市的一些观念,和我们原来带有乡土的观念,但是后来我们变了,比如说对于环保,还有对于动物的尊重和爱。

猜你喜欢

故乡文明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请文明演绎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