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的中轴线

2014-04-29吴涛

天天爱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京城中轴线北京

吴涛

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北京中轴线的描述

中国,顾名思义就是“中央之国”,古时中国又被称为九州,那时候北京所在的冀州处于居中位置。如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京中轴线,被称作伟大祖国首都的脊梁,它再现了京城千年建城史,是六朝古都的中心标志。这条壮观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千米,从南往北依次坐落着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九座门,串联起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沿线坐落着天坛、故宫、北海、钟鼓楼等多处名胜古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建筑。它是北京城市构图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城市中轴线,被称作“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于2011年6月11日“世界文化遗产日”正式启动,并于2012年正式冲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条了不起的中轴线,把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伟大的建筑有机地连接了起来,如今已经成为一条最为著名的景观大道。要知道,这条道路的大多数部分曾经是帝王的专属御道,不是普通老百姓随便走的。如今我们一定要沿着这条线路好好走走,去进行一次趣的探究。

八卦哪咤城

今天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规划时奠基的,当时的总设计师刘秉忠很博学,精通周易八卦等,他规划的元大都,不但讲究方位,还具有哪吒三头六臂两足的生动造型:都城南面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象征哪吒的三个头,城东西两面各有三个城门,象征着哪吒的六臂,城市中轴线是哪吒的脊梁,中轴线两侧的胡同是哪吒的肋骨,皇城是心脏,水域是胃,城里的河道是血管等,非常形象。

明朝的首都原来是在南京的,后来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的皇位,才定都北京城。他命令两个参谋——半仙刘伯温与和尚姚广孝,重新规划设计北京城。传说两人一个住在东城公馆,一个住在西城公馆,各画各的图稿,但是最后都不约而同设计出一个“八臂哪吒”来:前门是头,东城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右边四条胳膊;西城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左边四条胳膊;城北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两条腿。中轴线是脊梁骨(永乐年间的中轴线,是南起正阳门,北到钟鼓楼),紫禁城是内脏,皇上坐的太和殿是心脏,城中的大街是骨架,小胡同是血管。不仅如此,当时皇城和紫禁城的城墙都是红色的,像哪吒的混天绫;东城的东岳庙是哪吒右手拿的乾坤圈,西城的白塔寺如哪吒左手持的火尖枪。

我们现在俯瞰北京城,仍然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头朝南躺着的八臂哪吒的形象。神话传说中,哪吒曾经打死过龙王三太子,按照旧时的一些说法,这正好可以镇住北京城中的水龙。

龙的传说

据说当我们观察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北京城鸟瞰照片时,会发现两条龙:一条水龙,一条陆龙。

水龙以南海为龙头,湖心岛为龙眼,中南海和北海为龙身,什刹海为龙尾,摆往西北的方向;陆龙则起起伏伏地卧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像龙吻,金水桥为颔虬,东西长安街则是两条长须,天安门到午门是鼻骨,太庙和社稷坛如龙眼,故宫似龙身,四座角楼就像是龙的四爪,仲向四方,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是龙尾。雄伟的正阳门像龙头前方的一颗宝珠,南城的龙须沟据说原来也是龙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想象两条龙在北京城中,就很容易记住地图上那些纷繁复杂的建筑了。

在中国,龙的传说至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传说在东方许多国家都有,大多都是正面形象:而西方有一种类似的动物draqon,它也被翻译作龙,但却是恶魔的象征。为了区别于它,我们现在把中华龙的英文名定为Loong。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大瑞兽”。

《辞源》中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中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很多人都认为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是被想象出来的,它被放在十二生肖中,其中似乎只有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中国的史书中一直都有很多关于龙的记录。

关于龙的样貌,据说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鳄,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长似蛇,足似鹰,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民间画龙有“三停九似”的规矩,不但要有上面那“九似”,而且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这三部分的长度要相等。台湾有人将画龙的方法简单归纳为:

“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焰,九画鸡脚画龙罢。”

龙在封建时代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我们在古都北京,尤其是中轴线上的很多古建筑中,都可以发现龙的图案。亚洲其他国家的王宫中也有不少。中国的龙有三爪、四爪、五爪的不同形象,而且五爪龙逐步成为皇帝的专用品。其他皇族成员或当时的藩属国如韩国、越南等,只能用四爪龙或三爪龙的形象。封建王朝结束以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大家开始随便刻画各种各样的龙作为装饰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在中轴线上看到那些无处不在的龙的形象时,也会感觉到亲切熟悉很多吧。

龙生九子

有谚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们一般都会认为,龙生下来的后代,不是小龙女,就是龙太子。但是古代传说中却不是这样的。据说龙与牛会生出麒麟,与马会生出龙马。通常我们会说: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其实这里的“九”并不是实数,只代表多的意思。等我们了解完它们后,就会惊叹我们的祖先想象力有多么丰富。龙生的九子,有几种说法,我们挑选其中一组,并连带介绍一下其他说法中一些重要的龙子龙孙们。我们在北京城的各种建筑中,寻找这些形态各异的龙子,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全它们吧!

老大:囚牛(qiu niu),龙头蛇身,性格温顺,爱好音乐,是龙子中的乐神。它耳音好,能辨出万物声音,所以常常被雕刻在汉族的胡琴上,其他少数民族的乐器上也常有它的身影。

老二:睚眦(ya zi),龙首豺身,性格刚烈,喜欢打斗杀戮,是龙子中的战神。睚眦发怒时凶神恶煞,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的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以增加威慑力。

老三:嘲风(chao feng),形似兽,好险又好望,是龙子中的哨兵。它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所以经常挺立在屋檐脊兽第二的位置上,殿角走兽往往也是它的形象。

老四:蒲牢(pu lao),形似盘曲的龙,好鸣好吼,是龙子中的鼓手。据说它可以使钟声更大,所以古代大钟上的钮是它的塑像,为的是“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老五:狻猊(suan ni),形似狮子,虽然相貌凶悍,但是喜欢安静,喜欢坐着,很少走动,是龙子中的门神。它还特别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经常是它的塑像。

老六:霸下,又名赑屃(bi xi),形似龟,力大无穷,好负重,是龙子中的大力士。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传说霸下服从大禹的指挥,为治水作出了贡献,大禹立碑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下面塑着它的形象,所以后来碑座下常有其塑像。

在其他“龙生九子”的说法中,还有一些重要角色需要认识:

蚣蝮(g6ng fu),应为趴蝮,又被称为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有一对犄角,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鳞片。它喜欢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所以常

被放于桥头或桥身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

椒图(jiao tu):形似螺蚌,喜欢闭嘴,性情温顺,有点自闭,不喜欢别人进其巢穴,所以它常成为大门上的衔环或挡门的石鼓。

貔貅(pi xiu):有独角、双角两种形状,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自古都作为守财吐宝之圣物。

螭(chT),或螭首: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常用于建筑中排水口的装饰,叫做螭首散水。

麒麟(qi lin):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另外有麒麟送子之说。

犼(h6u),俗称为望天吼:像犬,凶猛异常,吃人,并常常与龙争斗。有守望的习惯,天安门前后的华表柱顶的形象就是它,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饕餮(tao tie):据说它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因此只剩一个头部。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青铜器上,称之饕餮纹。

老七:狴犴(bi an),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喜欢打官司,很有威力,是龙子中的法官。它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形象威风凛凛,因此在狱门、大堂两侧,回避牌的上端,牢狱的大门上,都有它的头像。

老八:负屃(fu xi),身似龙,头似狮,喜欢舞文弄墨,是龙子中的书法家。它的塑像常见于石碑顶端。

老九:螭吻(chi wen),又名鸱尾,龙首鱼身,口阔嗓粗,喜欢吞咽东西,能够灭火,是龙子中的消防员。因为传说它是雨神座下的动物,能够灭火,所以作为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塑像,用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脊兽的秘密

我们看到很多古建筑的屋脊上,会有

些小人和动物的形象,它们被称为“脊兽”。北京城中轴线上许多高级建筑的脊兽多是用琉璃瓦制成的,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屋脊的连接部位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了严格的等级意义。安放于屋顶正脊两端的脊兽是龙九子中的螭吻,又名鸥尾,相传具有避火的作用。而存屋脊末端相交处罗列成一排的叫做“戗兽”,它的数量多少不等,与建筑物的级别有关。脊兽数量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全国除故宫的太和殿(金銮殿)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是用奇数,最多只有九个,常见的有七、五、三个不等。

景山与仰山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北京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酷似一尊盘腿打坐的佛像,佛像面带微笑,眼、鼻、口、眉毛齐全,被称为“景山坐像”。

景山位于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中,明永乐年间修建宫殿时曾在此堆煤,所以原名煤山。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时,明朝的崇祯帝自缢于此山中。

景山是从前挖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而形成的五座山峰,也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为景山。景山的名称有三层含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经·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不过描绘的是3000年前商朝都城内的景山:其次,这里是紫禁城中帝后们的“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

现在的景山公园早已经是普通老百姓们休闲的好地方。全园坐北朝南,红墙黄瓦围墙,主要的建筑均保留着当时的风貌。五座亭子一字排开,非常有气势。景山虽然仅仅高43米,但站在最高处,向南可以俯瞰故宫全景,向北可以眺望中轴线,是一个具有别样趣味的地方。

2008年,举世瞩目的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在场地建设过程中,挖龙湖的土堆成了奥林匹克山。在这期间,人们发现在山东面有个村庄,叫做“仰山村”。于是有识之士建议把奥林匹克山起名为仰山。

中轴线上一南一北这巧座时间相差很多年、同样挖湖堆积而成的山,一座叫“景山”,一座叫“仰山”,正好符合古书中“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之意,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一样,真是很有意思啊!

大家在游览中轴线上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时候,会在各处看到很多口大缸,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

导游会告诉我们,是防火用的。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了解。

紫禁城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容易失火,被老百姓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烧毁过四次。清代末年的一场太和门大火,距光绪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祖制,皇后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然后经太和门再向北进入内宫。可是太和门被大火焚毁,没法一下子修复,而婚期也不可以随便更改,于是临时扎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纸质太和门,皇后从纸门进入了后宫。

为了防火,这些大缸就承担了贮水灭火的任务。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从中取水灭火。大缸还有一个俗称叫“门海”,就是门前大海的意思。

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但经过几百年后,如今只剩下了231口。紫禁城中的大缸分为鎏金铜缸、铜缸、铁缸三种,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的铁缸,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鎏金铜缸是等级最高的,共有18口,每口缸的外面上部均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主要放置在太和殿、乾清门等核心地带。这些大缸高1.2米,直径1.66米,重1696千克,最外层镀有一百两黄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有不少侵略者竟用刺刀狂刮缸上的金子。如今在太和殿旁的鎏金大铜缸上,仍能清晰地看见当年留下的刀痕。

这些大缸每口可贮水3000多升,300口缸由十几个太监专门负责管理。夏天要勤换水,保证没有异味。冬天除了缸口要加盖之外,还必须在缸外包上一层棉外套,保证不结冰。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就得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在石圈内点燃炭火,昼夜不熄,保持缸内不冻。

中轴线难道一直是歪的?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都城建设讲究“坐北朝南,殿宇接天”,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条最著名的南北中轴线。一般来说,南北中轴线会和指示南北方向的子午线(也称经线)相重合,但是专家们察看北京全景图时,发现它们并不重合。中轴线竟然是歪的

在精确的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就呈逆时针方向微微偏离子午线,到终点钟楼时已经偏离约300米。这是怎么回事呢?中轴线不应该是“正南正北”的吗?

经过多位史学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明时期的城墙沿用元代的土城,清代沿用明城墙,中轴线都未改动,到今天已有730多年。难道是当年给忽必烈“监筑”的汉族重臣刘秉忠和他的学生郭守敬在故意捣鬼吗?答案是否定的。最终专家们发现:如果这条偏的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正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千米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那里正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出发,一路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

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把元大都的中轴线设计偏的。而元、明、清三代以北京作为都城的皇帝有33位,很可能其中除了忽必烈,谁都没有想到自己的龙椅是坐“歪”了的。

一直在延长的北京中轴钱

北京城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北京城的中轴线也一直在发展变化。

元朝建设元大都时,首先于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设中心台,建中心阁,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为3.8千米。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它的中轴线也是由元大都的中轴线演变而未,但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的名字。最后确定的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又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还提高永定门规制,增建箭楼等,做了很多的增加、修缮和维护工作。但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中轴线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中轴线建筑进行了一定的拆建改造,在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增添了一些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建筑,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台、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赋予了中轴线新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之后,将亚运会场馆建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庆,中轴线进一步向北延伸,古老北京的壮美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到了现代。这时期建设的著名建筑有“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等,最北端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中轴线的最南端,还按原状修建了永定门城楼等。目前北京城的中轴线已经从历史上的7.8千米延伸到30多千米,从北五环一直到南城的南苑。据了解,以后北京中轴线还可能延长,南边可能会一直延伸到距市区35千米的半壁店森林公园等。而且,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不久的将来,它可能变成首都的第七项世界遗产。

北京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应该沿着北京中轴线认真地走一走,真实地去体验一下这里浓缩着的厚重的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 冷林蔚)

猜你喜欢

北京城中轴线北京
漫画北京中轴线(三)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漂”来的北京城
北京,北京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