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浅析
2014-04-29王刘
王刘
【摘要】 本文在概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含义、特点基础上,从创设问题情境、建立知识模型及解释与应用三个角度,探析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实施问题,以期对促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在类似于现实生活或者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在一种发现、发明、探索的心理动机驱使下,主动寻求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问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也可以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策划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体验到一种“科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大力号召基础教育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创精神.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在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中却很少有老师愿意使用. 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实践化和原理的具体化程度不够是其不能得到有效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欲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角度深入探析探究式教学应用问题.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概述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其具有“探究”特点,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特征. 但要想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建立在准确把握小学生认知心理等身心发展规律和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内容特点等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师指导”,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学.
1. “探究”的根本特征
数学是“真理”的一种体现,但这种“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同样是一种不断的被推翻、被证实的过程,将小学数学教学理解为一种师生的相互合作,理解为一种共同构建数学知识与意义的过程,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和推理等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环节. 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建构知识、验证知识的主体,自主建构过程中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让学生体会数学“真理”产生的“探究”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掌握与应用知识.
2. 过程离不开教师指导
要想保证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就必建立在准确把握小学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基础上. 已有研究表明,小学生(7~12岁)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一种前运算和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正是从表象性思维向概念性思维过渡时期,外部行为活动开始逐步转化为内部心理运演,即所谓的心理上的内部组合、对应和分类等,这一时期教师的作用很关键: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活动支撑,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思维加工活动提供时间、空间,特别是指导与引导,是真正体现教学智慧的时刻.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顺利应用,都离不开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亦是如此,依据《新课标》要求可以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基本程序概括为:创设问题情境、建立知识模型及解释与应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创设“问题”,问题始终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可以说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探究.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同样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为了更好地吸引、引导学生关注某个知识、内容,而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关注与学习兴趣,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不能或者还不知道如何解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一番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如在使用探究式教学讲授“梯形面积计算”知识点时,在教学导入阶段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来创设一个可以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来显示校园内的一个梯形的花坛,标出花坛的上下底长及高等数据,让学生来计算花坛的面积. 面对该种情况,多数学生会表现出束手无策,这时教师点出可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梯形面积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探究何为“梯形面积公式”,成功创设情境.
2. 建立知识模型
所谓建立知识模型,就是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知识运用角度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模式. 建立知识模型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其本质上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思考之前的诱发性问题情境,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模型建构. 如前所述的“梯形面积计算”问题,在教师揭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知识“梯形面积公式”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何为“梯形面积公式”;教师在发现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存在困难后,可以有意识的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解决不同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困难,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启发、点拨,使学生在脑中建立“梯形面积计算”雏形,完成模型建构.
3. 解释与应用
解释与应用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数学问题,主动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能力. 如上述“梯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公式”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解决实际问题方向思考,让学生主动思考“梯形面积公式”与花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花坛面积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解决花坛面积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2]吴海珠.小学数学探究合作教学的几点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3]刘坤.略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