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技术模式 节约土地资源

2014-04-29吕宾谭文兵杨景胜张萌

国土资源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节地集约节约

吕宾 谭文兵 杨景胜 张萌

节约集约用地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13年,国土资源部对各地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发现的节地技术、模式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出了涉及交通、建筑、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公共设施等7类型、66个节地效果明显、推广应用前景良好的技术和模式,并在年底的全国土地市场建设和节约集约用地座谈会上展示和交流,初步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节地在当代愈来愈受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资源耗竭、环境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主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土地立体开发利用等节地技术和模式得到发展和实际应用。

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提倡以紧凑的城市形态遏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其特点一方面是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容纳更多的城市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有效缩短交通距离。另一方面是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将居住用地与工作地、休闲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混合布局,在更短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降低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此外,该模式还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从而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

例如,新加坡采取高密度、多功能混合型建筑方式,各种建筑大都向纵深发展,政府规定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中心商业区中,必须有一定的空白用地,用于休闲。

土地立体开发利用模式提倡合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有效节省土地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立体化交通设施是该模式的重要成果,它是一种竖向层叠式的集约化交通布局方式,采用地下车站与地下商场相结合的形式创造节地空间,通过下穿道路分流过境交通,经由立体化步行系统强化并延伸商业空间,利用立体停车设施增加绿地。按照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功能导向,分别安排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交通用地,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并搭配不同级别的绿地;整体高密度使用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半径梯度递减,采用分区梯度控制,考虑站点类型的分类控制。

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下空间利用走在世界前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类型主要有地下交通设施,如隧道、地铁、地下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如综合管廊、供水、污水处理系统;商业文化设施,如地下街、地下城、地下综合体等。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上天入地寻找空间

我国现阶段各地节地技术和模式,大致有两类:平面节地型(向地面集中要密度)和立体开发节地型(向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要高度、深度)。

平面节地技术、模式主要是通过提高地面土地利用的集约率实现,提高用地紧凑度与优化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用地。表现在土地利用特征上,一是土地利用的高强度。紧凑意味着高效、集中,要求强化建筑的微观设计,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例如,在城市住宅建筑中,合理选择群体最佳朝向,压缩日照间距,提高建筑密度,达到节地的目的。在具体建造建筑物时,采用先进的新型建造技术,如大开间楼盖结构技术、新型墙体与结构技术、复合地基与桩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面积,增加使用面积,从而节约用地。各地建设的标准厂房、高层公寓安置等都是这一技术、模式的体现。如浙江永康市能诚集团“高效”厂房内柱间距达到了12米,最大限度利用生产空间,提高厂房利用率,底层层高达到了8.5米,中庭的高度甚至达到了15米至18米,25吨的单梁吊机可以通达车间的各个角落,适合大工业化生产。二是土地功能的适度混合,集中配套各类用地,提高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共享度,节约用地空间。如安徽省合肥市统筹规划、集中配套九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1公顷左右,以半径300米1万至1.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行一站式社会服务,既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又避免了分散设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立体开发节地技术和模式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其中,地上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高层建筑、高架桥以及立交桥等;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包括,把城市交通(地铁和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湾隧道)、设施(如各类管线、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尽可能转入地下,从而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立完善技术体系,

尽快出台激励政策

近年来,我国在节地技术、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节能、节水和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相比,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节地技术、节地模式的概念内涵尚未统一明确,技术分类、评价尚未开展,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扶持政策尚未制定,技术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等。要进一步发挥节地技术与模式的积极作用,必须在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概念,建立节地技术方法体系。要从理论和实践、静态和动态、狭义与广义、理念与效果等角度,界定节地技术的内涵与外延,理清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节地标准、节地机制、节地政策等的相互关系。要分析节地技术内在的层次性、即时性、兼容性、发展性等逻辑关系,按照学科体系、用地类型等划分标准,构建以节地技术为核心,覆盖节地标准、节地模式、节地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等内容的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节地技术方法体系。

其次,统筹安排、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当前实践相对成熟的技术和模式,比如城市公共交通站场、铁路交通、轨道交通用地节地技术、节地模式等。对城市轨道交通用地领域的节地模式和技术调查、评价、分类,总结归纳轨道交通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制定轨道交通节地模式和技术推广应用目录。

此外,要抓紧研究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激励政策。对于节地效果明显、推广前景好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在用地取得、供地方式、土地价格等方面,加快研究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激励机制。逐步健全以节约集约为统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制度、标准、技术、评价、考核为构成要素的土地节约集约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对于节地效果明显、推广前景好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在用地取得、供地方式、土地价格等方面,加快研究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节地集约节约
节约
企业用地节地评价探讨
节约
节约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探讨研究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