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
2014-04-29谭建军
谭建军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维持原有降压方案不变,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舒降之,默沙东公司)20mg,每晚一次口服,持续治疗12w。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w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学指标检查。结果 研究组IMT、hs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FM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TG、TC、LDL-C、HDL-C、FBG及NM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辛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改善,hsCRP及TG、TC、L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M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
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以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本文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检查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5(58±5)岁;同时选取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4~65(54±5)岁。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疾病、并发感染、近2月内脑卒中、近3月内急性冠脉综合征史,以及近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已知过敏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维持原有降压方案不变,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持续治疗12w。
1.3检测方法 研究组于辛伐他汀治疗前及治疗后12w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学指标检查。
1.3.1颈动脉超声检测 采用阿洛卡-5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0MHz。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患者取仰卧位,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两线间垂直距离即IMT,冻结颈动脉窦以下1cm图像,测量3次IMT,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为颈总动脉IMT厚度值;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3mm。颈动脉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方法计算,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而分别将两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各孤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mm)进行相加,以得出该颈动脉斑块之积分。
1.3.2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测 参照黄卫华[1]等介绍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右上肢外展15°,在肘窝上2~5cm行肱动脉二维超声显像,取直纵切面,在舒张末期测肱动脉内径,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为基础肱动脉内径(D0)。之后,将血压计袖带置于肱动脉远端,充气加压至250mmHg,保持5min,迅速将袖带放气,在放气后60~90s内测肱动脉最大内径,以加压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指标,即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D1%=(D1-D0)/D0×%。上述检查后休息15min,待血管内径恢复试验前状态,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5mg,4min后重新测定肱动脉内径,以含化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作为评价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的指标△D2%=(D2-D0)/D0×%。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超声探头始终处于固定位置不变。
1.3.3血清学检查 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FBG)等均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当天清晨取空腹血6ml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FMD与各变量值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使用SPSS 11、12.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比较 研究组IMT、hs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FM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TG、TC、LDL-C、HDL-C、FBG及NM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研究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指标、血管舒张功能、hsCRP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辛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改善,hsCRP及TG、TC、L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M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指标、血管舒张功能、hsCRP及生化指标比较P<0.05。
2.3研究组治疗前FMD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行简单相关性分析显示,FMD与IMT(r=-0.52,P=0.000)、hsCRP(r=-0.44,P=0.043)、SBP(r=-0.35,P=0.022)、TC(r=-0.28,P=0.032)成负相关。
3 讨论
近年研究发现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病之间关系密切,认为高血压是内皮损伤的始动因素之一。高血压可加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所致ET/NO失衡又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2]。此外,由于众多危险因子损伤内皮而发生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也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因素。本文结果显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更差,而代表炎症反应指标的hsCRP显著增高,支持上述观点。彭玲等[3]通过分析内皮舒张功能(FMD)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相关性显示,FMD与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胆固醇均成负相关,与我们的结果相一致。但我们研究显示FMD与hsCRP呈负相关,与彭玲等研究结果不同,然与文献相一致,可能与后者所入选患者入组前已长期服用保护内皮功能药物有关。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REVERSAL研究首次采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证实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了消退[4]。本文结果也证实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经辛伐他汀治疗12w,不仅血脂水平降低,而且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减少。
总之,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患者内皮功能受损,造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此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卫华,郭树明.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05.
[2]陆和英,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51-2653.
[3]彭玲,拉西地平联用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J].西部医学,2008,20(4):726-728.
[4]廖学权.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047-2048.编辑/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