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绰“六条诏书”的治国思想评析

2014-04-29刘文瑞

管理学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太祖

刘文瑞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隋朝最终重新统一了中国,而隋朝统一的根基是由西魏北周奠定的。在西魏北周的国家治理中,有一个人物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苏绰。南宋叶适曾经说过如此话语:“自宇文泰起接隋唐,百年中精神气脉,全在苏绰一人。”(《习学记言序目》)

苏绰是武功人,字令绰,出身官宦世家。“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周书·苏绰传》)他的一个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西魏的实际执政者宇文泰问其家里还有谁堪任官职,苏让就推荐了苏绰。于是,苏绰被召为行台郎中。但是,很可能宇文泰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把这位新来的郎中当回事,一年多并未重用他。苏绰似乎也没有主动向高层靠拢的迹象,而是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基础工作上,把主要精力用于公文格式的设计和规范。也许是这种格式化标准化的工作过于琐细,使宇文泰觉得苏绰不过如此,所以,尽管“台中咸称其能”,但宇文泰并未放在心上。

转机来自于一次大臣奏对。宇文泰有一天同行台仆射周惠达商量事情,周惠达不能应对,请求外出商议,返回后则说得头头是道,正中宇文泰下怀。宇文泰就问他出去同谁商议的,周惠达告知是苏绰,并顺着宇文泰的问话,推荐苏绰有“王佐之才”。由此,苏绰的名声再次上达最高当局。但重视归重视,并未当面恳谈,宇文泰依然把苏绰当做文人看待,令其转任著作佐郎。

宇文泰真正开始赏识苏绰,是在一次去昆明池观鱼的途中。昆明池在长安城西,是汉武帝时开凿的,附近有不少西汉古迹。宇文泰问周围大臣相关历史典故,谁也说不清楚。有人提议,苏绰“博物多通”,让他来解释。这一下,苏绰得到了进言机会,滔滔不绝,从“天地造化之始”,到“历代兴亡之迹”,侃侃而谈,应对如流。宇文泰听得高兴,竟然放弃了钓鱼,说了一路。回府后还不尽兴,留下苏绰,君臣对话,通宵达旦,很有点像秦孝公见了商鞅那样。“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天亮上朝后,宇文泰立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此时,宇文泰的上面还有一位名义上的西魏皇帝,他以大将军兼宰相的身份掌控实权。苏绰的职务,相当于宰相府的办公厅主任。

苏绰在西魏中枢,一开始并未大刀阔斧全面改革,而是先整顿行政管理,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流程。据史书记载,他这期间做的主要工作为“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即建立公文制作与运行处理规范、财物账簿记录核算规范、户籍租税管理规范。这些制度,具有国家管理之基础建设的性质。虽然苏绰的具体措施已经不得其详,然而就凭财务记录用黑色表示收入、用红色表示支出这一创举,就可看出其价值所在。没有对行政管理的丰富经验和缜密思考,是无法想到这种记账方法的。其后,苏绰参与制定了西魏与东魏北齐对抗的重要军事决策,因功封爵,食美阳县五百户,职务也被提升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主管财政、文化、农业。

宇文泰来自鲜卑少数民族,出身于武川军人,他以尚书仆射出掌关西大行台起家,最终以大将军兼尚书令执掌西魏大政。在同东魏、南朝的拼争中,宇文泰本来处于劣势。但他励精图治,国势日兴。西魏刚刚建国的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就着力刷新政治,革除旧弊。“太祖以戎役屡兴,民吏劳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魏帝行之。”(《周书·文帝纪》)经过十年积聚,西魏在国力上已经可以同北齐南朝争锋,号称“中兴”,而且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的文本是苏绰整理的。大统十年(544年),“魏帝以太祖前后所上二十四条及十二条新制,方为中兴永式,乃命苏绰更损益之,总为五卷,颁于天下。于是搜简贤才,以为牧守令长,皆依新制而遣焉。数年之间,百姓便之。”(同上)

真正展示苏绰治国才能的,是他在宇文泰改革期间提出的“六条诏书”。这六条诏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框架。“太祖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周书·苏绰传》)从整体来看,苏绰的“六条诏书”,是宇文泰战略定位的实施方案及其原理阐释,详见后文。

关于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学界已经多有介绍,在此不赘。值得注意的是其文化方面的“顶层设计”。读史稍微细心一点就可发现,从西魏到北周,有一个在历史上很少见的现象,即整个国家体制包括官职设置,几乎全部按照《周礼》一书操作。例如,魏晋南北朝的其他国家,都已经在官员品秩上实行九品等阶。唯独北周推行“九命之典”,一品官称九命,九品官称一命,以此类推。流外官也分为九秩,九为最高,一为最低。州郡名称,大都改动,能复古尽量复古。尤其是官职体系,西魏本来实行三省制,其政务中枢行台是行尚书台的简称。而宇文泰放着魏晋以来形成的三省制不用,硬要仿照“周官”改为六卿制,宇文泰自任大冢宰,下面并列有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初涉历史者往往对此很不理解,在官名上如此大费周折,是否有点小题大做?如果理解了当时的情势,就不难看出其中奥秘。南北朝时期,南方以华夏正统自居,诋毁北朝是“索虏”,摆出一副以文明对抗野蛮的架势。来自鲜卑的宇文部落,急于洗刷自身的边塞胡族色彩,以同南朝争正统。前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过是向中原学习而已;到北周建立的周官系统,则等于向天下宣布自己才是文明正统。宇文泰小名黑獭,带有浓郁的草原味道,但他非要说自己是神农炎帝后人。关中是西周的古都旧地,周制是中原的文化象征,宇文泰全盘重建周制,以此表明自己才是西周的真正传人。孔子当年以不能恢复周礼而遗憾,宇文泰则以把周礼变成现实而自豪。《周书·儒林传》的序言,贬损魏晋以来的学术背离儒学正道,独赞宇文泰“雅好经术”,称道他“求阙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载,黜魏晋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苏绰的“六条诏书”,就是西魏重建周制的操作性方案。

从这一意义上看,苏绰的“顶层设计”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从具体的工作流程、文件处理规范、公文格式等方面入手,建立标准化的政府运作方式,甚至包括公文撰写的文字和语句,也都仿照《尚书》撰写,在官府形成符合“周制”的细节性习惯。第二步,是从政府的管理内容和政策准则入手,在推行“六条诏书”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为政准则和价值理念,在周制的旗号下,实现治国方略的政策性转变。第三步,是在前两步进展的基础上,渐次推进官制变革,稳扎稳打,逐渐形成一套新的政府体系。这三步从宏观看是前后分明的,但从微观看又重叠嵌合于一体。大体上,在苏绰进入西魏中枢后的前几年,主要配合宇文泰的“二十四条新制”从事第一步。数年后开始进行第二步的探索,以“六条诏书”的颁布为标志,刷新政治,全面展开。随着第二步的深化,宇文泰又出台了新的“十二条制”,第三步一点一点上道,固化并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整个大统年间,苏绰和另一位著名儒士卢辩按照周制改创体制,却不急于求成。到苏绰死时,第三步尚未结束,但整个体制变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于西魏北周的王朝更替之间最终告成。包括北周的国号“周”,也是这种“顶层设计”的结晶。从苏绰的从政实践看,三步走并不是走完第一步再开始第二步,走完第二步再开始第三步,而是交错循环推进,重在实效。

苏绰的这种“顶层设计”和操作方式,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演进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思路是由上而下的,否则就不是“顶层”;但操作是由下而上的,否则就会使顶层变成空中楼阁。他的体系是建构的,否则就不是“设计”;但实施是逐步演化的,否则就会遇到习惯的反弹。

苏绰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馀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书·苏绰传》)尤可称道的是,他与宇文泰君臣相得的程度可谓鱼水,史上罕见。“今太祖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同上)古代帝王信任下属的例子不少,但是像宇文泰这样,外出时把签过字的空白公文交给苏绰,一旦有事由他全权处理,回来只是看看就完事,这几乎相当于让下属代行帝王权力,古今少有。与苏绰获得的这种信任可以媲美的,恐怕只有前秦苻坚时的王猛算一个,其他都要逊色得多。所以苏绰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干,施展自己的抱负。“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可惜的是苏绰积劳成疾,42岁就英年早逝。

苏绰去世,宇文泰恸哭不止,送其归葬武功。“太祖与群公,皆步送出同州郭门外。太祖亲于车后酹酒而言曰:‘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因举声恸哭,不觉失卮于手。”(《周书·苏绰传》)安葬之日,宇文泰以太牢为祭,并亲为祭文。苏绰虽然事业未竟而早逝,但从北周到隋唐指导国家治理的时代精神,是由苏绰确立的。史称:“太祖提剑而起,百度草创。施约法之制于竞逐之辰,修治定之礼于鼎峙之日。终能斫雕为朴,变奢从俭,风化既被,而下肃上尊;疆埸屡扰,而内亲外附。斯盖苏令绰之力也。”(《周书·苏绰传》赞语)正是在苏绰的辅佐下,在北齐、西魏、南梁的逐鹿中,宇文泰统领的西魏由最弱的一方迅速崛起,治理有方,政治清明,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根基。

猜你喜欢

太祖
弹雀之兴
弹雀之兴
八月十五月儿明
婆婆纳
试论辽朝太祖时期的宗庙制度构建
“地龙”救了赵匡胤
曹植聪慧
宋太祖的无字书
地龙的传说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