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鹤岗市生猪主要疫病调查与分析
2014-04-29姚金水
姚金水
在过去的2013年,猪病的肆虐让本市养猪业遭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猪场损失惨重,存栏量急剧下降,养猪业面临“三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养猪风险高)的局面。所以,本人通过对养猪场、散养户的走访调查到的发病猪只的剖检、诊断、治疗情况与有关专家的探讨,对本市2013年生猪常发、高发、暴发的一些主要疫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如下,以期对今后的养殖生产提供帮助。
1 霉菌毒素中毒
由于2012年的玉米品质不好,饲料中有一些玉米发霉,还有些不法商贩在玉米当中掺杂发霉玉米进行贩卖,导致饲料品质下降,使霉菌毒素中毒的猪只增多。
危害:霉菌毒素中毒的猪只可以导致种猪繁殖障碍;致使母猪流产、假发情、屡配不孕等;商品猪生长迟缓,免疫抑制,诱发疾病等。发病范围很广,一些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猪场仍然发病。屠宰后发现肝肾有病变,个别有肿瘤发生。断奶仔猪可出现急性死亡,导致生猪出栏率降低。
病例:鹤岗市兴安区一散养户张某,共养殖后备母猪4头,外购仔猪20多头。母猪饲养了11个月,用了大量的催情药就是配不上,但母猪的阴门肿胀了很长的时间。商品猪长了7个月体重最大的还不足80 kg,被毛粗乱,长势缓慢。养殖户说饲喂了很长时间的发霉饲料,虽然量不是很大,但饲喂了半年时间。
诊断及预后:霉菌毒素中毒。立即停喂发霉饲料,换成质量好的饲料,饲料里添加中药抗霉脱霉的药物和霉菌毒素吸附剂及活菌制剂,喂服葡萄糖和电解多维。2个月后母猪陆续发情,商品猪出栏。
2 猪瘟疫苗达不到预期效果 很多的猪只猪瘟隐性感染
由于很多的养猪户存在侥幸心理,根本不做疫苗。还有的养殖户、养殖场做猪瘟疫苗的时机和方法不对,使猪瘟免疫达不到效果,做了等于白做,有的甚至起了反作用,使猪只感染了隐性猪瘟。
危害:隐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0.5~1℃ ,潜伏期可达20~30 d甚至30 d以上,病程可长达几个月都不明显发病,没有猪瘟的典型临床症状,严重的表现为侏儒猪(或称僵猪),发育停滞。
有的养殖场和养猪户在注射猪瘟疫苗时,猪群本身就有很多的免疫抑制病存在,有的甚至仔猪在出生时腹下就有少量的蓝紫点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青,这说明小猪一出生就有隐性猪瘟的存在,没有任何的母源抗体的保护。隐性猪瘟危害较大,但很少单独发病,通常和其他疾病混合发生,到那时,猪的病症就很重了,死亡率较高,母猪淘汰率很高,虽然有的病猪可以自然耐过,但常出现愈后不良。
病例:红旗乡长胜村王某,母猪还有2个月下仔,突然不吃食,体温40℃,被毛粗乱,有眼屎粘眼,喝脏水,耳部、颈部、臀部、腿部、外阴部呈紫红色,粪便干燥且表面覆盖有脓汁样的伪膜。全身皮肤毛根有胶泥样渗血点,双眼眼结膜潮红。抽血化验后,白细胞数为9500(正常猪为16000),没做过任何疫苗,监测不到猪瘟抗体。
诊断及预后:由隐性猪瘟引起的混合感染(属高热病类)。预后不良。建议合理安排免疫程序,最好做到根据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选用质量合格的猪瘟疫苗,严格按照免疫注射操作程序注射疫苗。
3 夏秋季节附红细胞体及弓形体和焦虫病危害严重(俗称血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由蚊蝇叮咬及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大部分感染较轻的猪前期表现为高热不吃,粪干尿黄等一些临床症状,养殖户容易忽视,不能早期诊断。
弓形体病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猪体,由猫、鼠、犬、昆虫等传播。表现为高热、喘气、皮肤发红等,易被误诊为猪瘟、链球菌、感冒等。在病的后期,病猪体表,尤其是耳、下腹部、后肢和尾部等因淤血及皮下渗出性出血而呈紫红斑。母猪常呈现耐过,仅在背部出现暗红色或黑色胶泥样的渗出物,严重的可出现全身皮肤有暗红色或黑色胶泥样的渗出物。
危害:血虫病常和很多病症同时发生,加速死亡,死亡率高,很难根治。我市2013年5月-6月间,血虫病+链球菌混感; 7月-10月间,血虫病+隐性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混感(高热病);10月-11月间,血虫病+李氏杆菌+链球菌或血虫病+沙门氏菌混感。
病例:蔬园乡新生村李某,饲养母猪20头,断奶仔猪90多头,没做过任何疫苗。发病仔猪出现食欲废绝,逐渐消瘦,呆立,高热不退。有的咳嗽、拉稀,部分出现跛行,有的猪身上出现紫红色斑点且出现暗红的渗出物,眼结膜潮红,有的出现鼻盘及耳部发紫。解剖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肾部有“麻雀肾”变化;脾脏上有米粒大血色丘疹,边缘梗死,有黄白色坏死灶,整体呈蓝紫色;心脏变软呈球形;胃黏膜出血,有溃疡变化;肺叶间肿胀,纹理清晰,边缘部有暗红色斑块,边缘出现烤粉条样变化;后腿关节腔内有炎性渗出物。
诊断及预后:由血虫病+隐形猪瘟+蓝耳病+链球菌+伪狂犬病等混感(高热病)。预后不良,养殖户损失惨重。
4李氏杆菌病病例增多
李氏杆菌多呈散发,偶尔呈地方暴发流行,各种阶段的猪只均可发病,发病较急,主要发生于冬季或早春,天气骤变,体内寄生虫和吃了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和鼠类都是本病发生的原因。2012年冬季也曾流行,2013年7-10月份,李氏杆菌病例增多,死亡和淘汰率极高。
危害: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 d,死亡率100%。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出现惊叫,病程3~7 d,死亡率较高。较大的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病例:南山区庞某,饲养母猪7头,15~50 kg架子猪70多头,突然出现全群不食,体温升高,有的出现兴奋,步态不稳,全部出现肌肉震颤,聚堆,有的出现头颈后仰,呈观星状,先后死亡近20头小猪。解剖见猪脑膜充血、水肿,肝上有小的坏死灶,脾脏上有类似白线头样坏死。
诊断及预后:通过流行病调查和临床剖检诊断为李氏杆菌感染。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好转50头猪,母猪全部淘汰,养殖户对此结果满意。
5 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增多
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黏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病以中小猪较多,传播较快,死亡率高。
危害:潜伏期1~5 d。最急性型,晚间还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现症状,病程稍长,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 d,死亡率100%。急性型,体温40~41℃,痉挛性干咳,排出痰液呈黏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后成湿、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卧,初便秘,后腹泻,在皮肤上可见淤血性出血斑慢性型,持续有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液,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消瘦,腹泻,2周后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出现混感的猪只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很难治愈且容易复发。
病例:新华镇13连苏某,饲养150 kg猪10头,突然发生咳嗽,不食,叫声嘶哑,呼吸困难,猪体消瘦,皮肤有红色小丘疹,有的猪只跛行,身体卷曲。
诊断:通过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诊断为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预后不良,死亡率非常高,建议饲养户结合猪场实际情况适时接种圆环病毒疫苗。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我市2013年生猪疫病发病率高,发病有着以下几点规律:全年都有曲霉菌中毒的现象。1-3月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较多。1-4月猪丹毒. 猪肺疫混感等呼吸道病较重或沙门氏菌发病率高,5-6月血虫病混感,7-10月高热病发病率高,10-11月李氏杆菌发病较多。
2013年本市发病率较高,治疗难度大的病症的罪魁祸首与其说是疾病较多,临床表现复杂等情况。应该还是有其发病规律可言的:具体表现为饲喂发霉饲料,不做疫苗,饲养管理条件差,养猪不懂保健,很多兽药店不懂治病,退烧药和激素类药品的滥用等因素,是直接导致本市猪只死亡量剧增的重要原因,足以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重视。
(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