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

2014-04-29孙晓溪

医学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功能

孙晓溪

摘要:目的 探讨新活素在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8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观察两组心率、LVEF、NT-proBNP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 HR、LVEF、NT-proBNP明显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应用新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室重构,提高心功能,对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活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因复杂,是心脏疾病患者终末期表现,病死率极高。病理改变为在心衰时,心肌细胞、神经内分泌因子应激反应,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流动力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异常体征[1]。传统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多用利尿剂、强心剂及血管扩张剂,可暂时缓解心衰症状,但不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不稳定,患者死亡率及再次住院率非常高[2]。新活素学名重组人脑利钠肽,可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脏的毒性,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患者临床症状。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6月,使用新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8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诊断标准,心功能Ⅲ~Ⅳ级。排除瓣膜肥厚、狭窄或限制性心肌病,收缩压<90 mmHg,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安装心脏起搏器,严重房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其中冠心病57例,扩张型心肌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风心脏病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9.2±5.4)岁。对照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61.8±6.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低盐饮食,给予利尿剂(呋塞米),强心剂(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扩张剂,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干预治疗,首次剂量1.5~2 μg/Kg,静脉注射;然后用静脉泵泵入维持剂量,0.0075~0.01 μg/Kg/min,静脉泵入,连续用药72 h。

1.3观察指标 治疗2 w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吴晓莹等[3]文献资料拟定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LVEF>40%,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明显缓解,LVEF≤40%;无效:心功能、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5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2 w后,观察组HR、LVEF、NT-proBNP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重,病情危急,病死率极高。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听诊肺部水泡音,拍片显示心室重构,心影扩大。心衰患者体内神经体液因子异常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共同作用,使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NT-proBNP作为神经体液因子,大量存在于心脏各部位的肌肉细胞中。传统的抗心衰治疗如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疗效不持久,同时可能因水钠失调引发不良反应。

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不激活甚至降低神经内分泌因子对心脏的毒性,可迅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新活素选择性地与利钠肽受体结合,升高细胞内环单磷酸鸟苷的浓度,舒张心脏平滑肌,扩张血管,进而使心室前后负荷降低。新活素作为拮抗剂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心肌细胞、心脏平滑肌细胞、心肌纤维原细胞中的内皮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肾小球動脉扩张,抑制钠的重吸收,产生利尿、消肿作用。同时,还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逆转心室重构[4]。因此,新活素在不增加心脏耗氧量的前提下,迅速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室重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7.55%;观察组HR、LVEF、NT-proBNP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了在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过程中,新活素能够明显改善心衰症状,逆转心室重构,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红.心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04):496-497.

[2]张晓芬,刘健,张彩霞.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2B):3254 3255.

[3]吴晓莹,周玉杰,赵迎新,等.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1):31-34.

[4]牛振山.新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6期):191-191.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心功能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心功能如何分级?
心功能不全透析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单体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磷酸肌酸钠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疗56例分析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效果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