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这个小学校
2014-04-29三生墨
三生墨
在北外的豆瓣小组里有这样一个话题,说说这个小学校你最不喜欢它的哪里?想了半天不觉得有哪里不好,北外真的没什么不好。真的。记得刚进学校时觉得什么都不好,但毕业了突然什么都好起来了。
“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外人”。都说北外是共和国外交家的摇篮,当初怀揣着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入了北外的校园。初入北外,见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宽阔的道路,而是具有一种古朴、肃穆的特殊气质。随处可见一张张亲切、灿烂的笑脸,顿时给了我一种家的温馨,抚慰了我的失落和初次离家的不安与惆怅。
置身北外的心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从容,我最喜欢漫步于阳光下的校园,绿树成荫,芳草青青,耳边萦绕着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脚步轻快而自信,领略着北外的四季就这样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过于熟悉就会变得模糊,在学校的生活,具体的已经说不清。清晨,忘我、陶醉的朗诵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杯水,一本书,在自己的“碎碎念”中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特别怀念北外的课堂,它不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喜欢老师们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常常鼓励我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老师也善于结合我们的兴趣,巧妙地结合语言点进行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渗透。往往一节课,就好像行了一次有趣的文化旅行或是时光穿越。刚开始接触日语时的那种艰涩的感觉就这样跟着老师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消散了,让我领略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北外不缺文艺。喜欢电影的同学,由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北外电影协会联手打造的“光影时刻”电影沙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周五晚,在北外东院逸夫楼415教室都会播放一部电影,免费入场,放映结束后还有嘉宾讲座、主题辩论等相关精彩活动。我喜欢成为其中“填坑”的一分子的感觉,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更有一种“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妙。散场后与三两朋友的争辩、欢笑更可以将一周的疲惫一扫而光。
我最喜欢的是“十大歌星赛”,尽管对于当时作为观众的自己过分激情的幼稚行为至今难以理解,但还是向往那种纯粹的释放,就算聚光灯下的不是自己,也可以让歌声带着自己的梦想振翅飞翔。不会像毕业晚会,连欢声笑语里也夹杂着掩藏不住的感伤。
说到社团,不得不说一下北外剧社。每逢社团纳新,走过熙熙攘攘的文化广场,接过一张张塞到你眼前的五颜六色的社团宣传单,应接不暇地看着林林总总的社团站台,受到形形色色的吹捧拉拢,那竞争叫个激烈,简直叫人眼花缭乱。我当初就是冲着北外剧社的“名气”成了其中的一员。于是乎有空就跑到各个大街小巷看戏,在北外所有的旮旯排戏,在每一个夜晚痛苦地写戏,在食堂门口高声叫卖自己的戏,在各式各样的剧场上演戏。在这里,我变得敢于面对更多的选择,懂得了牺牲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收获了不再那么孩子气的青春。
温婉含蓄的小资情调是北外学生共有和特有的气质。咖啡馆也许在其中有着不小的功劳。在香醇的现磨咖啡中陶醉,在舒缓的音乐中闲适,在自由的书屋里徜徉,在丰富的文化沙龙中享受……写下属于自己的心情语录。当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回到曾经洒下热泪和热血的地方,握住一杯咖啡,找到书架上属于自己的那本书,看着当年自己仍有稚气的字迹,能够想起这里,想起我们的青春年少时。
在北外,这个小学校里,我一边收获,一边失去,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在这里,我思考过,尝试过,失败过,不平过,落寞过,但,也傲气过,赌赢过,成功过,坚强过,自豪过,再次奋起过。看见自己和别人面对选择时更加成熟、自信的景象,不得不承认:或许这些都是北外和北外人教给我的,抑或是在北外和北外人的历练中习得的,一份勇气和力量。
这个小学校,我想说,真的挺好。